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陈鹏 | 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筑城驻防职责探析

陈鹏 边疆时空 2019-12-18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陈鹏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民族社会学及少数民族与疆域问题研究。

摘要:清政府对东北“龙兴之地”极为重视,为防御沙俄侵略、保卫东北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防建设。编入“新满洲”的东北各部族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筑城驻防等职责。在开发东北边疆的同时,新满洲又成为东北边疆的保卫者,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障边疆地区稳定,恪尽职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新满洲  东北  筑城  驻防


清政府对东北“龙兴之地”极为重视,为防御沙俄侵略、保卫东北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防建设。新满洲各族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筑城驻防、驻守卡伦、定期巡边、奉命征调、捕牲纳贡等职责。在开发东北边疆的同时,新满洲又成为东北边疆的保卫者,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障边疆地区稳定,恪尽职守地履行职责,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目前学界对“新满洲”编旗等问题研究较为成熟,但对“新满洲”各项职责少有直接研究,多散见于其他相关论文,而鲜见直接论述“新满洲”的职责与差役问题,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新满洲”筑城驻防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筑城

为加强东北边防、保障边疆稳定及防止沙俄侵略,清政府采取了修筑城池、派兵驻防等措施,积极进行筑城设防,先后修建了边外七镇等一系列城池。

筑城是加强边防的重要环节,但限于条件及军费,“边地城垣,率用土木”,多为“排木为重垣,中实以土”或“内排木栅城,外包土城”,或“筑城不以土,视隰地草土纠结者掘之,尺度如墼,曰垡块,厚数垡,高不盈丈,圮则按地分旗,饬兵修之”。一般较简单、原始,多为土木结构,需要定期维修。东北各驻防城多由新满洲驻守,因此筑城及修缮多由新满洲负责,史籍记载的“兵力修建”即指此。

(一)吉林境内

1.吉林城

康熙十二年(1673)由副都统安珠瑚率兵修建,“南倚松花江,东西北三西(面)竖松木为墙,高八尺。北面二百八十九步,东西各二百五十步。门三,周围有池,池外有土墙为边,边墙东西亦倚河岸,周七里,一百八十步”。《吉林外纪》载:“东西北三面筑土为墙,共一千四百五十一丈,基宽为五尺,顶宽二尺五寸,高一丈。南面倚江无墙。西一门,东二门,偏北曰大东门,偏南曰小东门。北二门,偏西曰大北门,偏东曰巴尔虎门。乾隆七年重修,同治六年又重修之。”

2.宁古塔城

宁古塔城有旧城和新城之分。

旧城,或称石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分内外两重,内城为石城,高一丈余,周长一华里,东西各设一门;外城,即边城,周长五华里,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崇德元年(1636)修筑。“城方二里,垒石成垣……东西各一门,以通往来。”墙是用黄土和不规整的块石混合,分层叠筑,每层之间夹垫木棍一层。因“石城北面濒河,秋水时至,百川交集,澎湃涌激之势,环堵崩颓”,“旧城遂废,人呼为旧街上”。

新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因旧城颓塌,康熙五年(1666),由宁古塔将军巴海监造。内城以“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二丈余,周二里半。门三,东曰得胜,西曰望阙,南曰迎薰。城外边墙周十里,四面有门”。新城初建也较为简陋,“无疆界,无城郭,枕河而居,树短柴栅,环三里[重],辟四门而命之曰城,中以碎石甃。埤丈余,辟东西门……埤雨即圮,圮即[随]甃”。乾隆三十一年(1766)、四十二年(1777)、五十一年(1786)、五十七年(1792)重修各门。

3.伯都讷城(今吉林省扶余县)

康熙三十一年(1692),宁古塔将军佟宝等疏言:“图什屯四十里外,有白都讷地方,系水陆通衢……应于此地修造木城一座。”次年以兵力筑砖城,“城砌土坯高一丈二尺,周七里半,门四,池阔七尺,深九尺”,亦曰新城。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十四年(1779)重修城门。

4.三姓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因三姓地方“所有旧城,年久颓坍,兵丁难以居住”,康熙四年(1665),宁古塔副都统马齐疏请筑城,“计城周围四百丈,墙高七尺,池深七尺,广八尺。雍正十年、乾隆十七年、嘉庆十一年俱重修”。历次修建全赖赫哲新满洲八旗之力。

5.阿勒楚喀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阿勒楚喀城“旧城……周二里,南北二门。雍正七年改建木城。周围七百四十五丈,高七尺,池深八尺,庆(广)一丈。乾隆四十年重修,四十八年改筑土城”。《吉林外纪》亦载:“四围板墙,方七百四十五丈。乾隆四十八年改为土墙,基宽三尺,顶宽一尺六寸,高七尺,东西南北各一门。雍正七年兵力修建,乾隆三十五年改为官修”。

6.珲春城

珲春城“在珲春河东岸。南与朝鲜接界,皆库雅拉等所居。周一里,门四。建年无考。光绪七年,副都统依克唐阿用兵力建造。筑土为墙,高八尺,周约七里。门四……池深七尺”。笔者认为珲春城应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已有旧城基础上重修。

(二)黑龙江境内

1.黑龙江城,也有旧城和新城之分

旧瑷珲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决定在黑龙江筑城永戍,派遣萨布素率宁古塔、吉林等城驻防兵及达斡尔壮丁共2000名新满洲兵丁在黑龙江左岸筑城。二十三年(1684)城竣。《黑龙江外记》载:“境内多废城,最著者曰爱珲、雅克萨二城。爱珲俗称爱呼,在黑龙江城东北十二里,方九百四十步,门五。”笔者认为此废城即旧瑷珲城。“黑龙江城,一名爱珲,在齐齐哈尔东北。康熙二十三年征罗刹雅克萨城,始于江左爱珲,建城设兵”。

新瑷珲城(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康熙二十三年(1684),鉴于旧城偏处江左,与内地交通不便,在黑龙江右岸距旧瑷珲城12里,原达斡尔族城堡托尔加城址处筑新瑷珲城,官方档案多称“黑龙江城”。新瑷珲城与江左旧瑷珲城隔江相望,故有“姊妹城”之称。

关于城池情况《盛京通志》记载道:“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郭,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将军萨布苏(素)监筑……乾隆八年,奉旨重修”。

咸丰五年(1855)到过瑷珲的俄人马克对城池情况有过详细记述:“要塞(指内城)呈四方形,每边长约一百俄丈。整个要塞是由内外两道栅墙构成的……两道栅墙固定在一排横木上,相互之间距离也是一俄丈。内外栅墙之间有一道高二俄尺的土堤。应当指出,每道栅墙都是用一些不太粗的木桩夹成,外栅墙的木桩上端削尖。要塞的每边中间均开着大门。四角各修着塔形突出部,高度与要塞相等”。

2.墨尔根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

康熙二十四年(1685),“议政王大臣等遵旨议覆:查墨尔根地方最为紧要,应筑城设兵,令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令温代、纳秦驻防黑龙江,副都统博定筑城。”由副都统博定率宁古塔、吉林乌喇等新满洲兵筑城。关于墨尔根建城时间存在分歧:一为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说;二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说;笔者认为应筑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并屡次重修。康熙二十九年(1690)黑龙江将军迁驻于此。

3.齐齐哈尔城

齐齐哈尔亦称卜魁,“卜魁,站名……旧站去城十五里,地名齐齐哈喇,立城后移站于城,城因站名,官文书皆称之”。

齐齐哈尔城是由当地达斡尔族向索伦总管玛布岱提出筑城申请,并参与修建的。“据索伦总管玛布岱等咨文理藩院内称:据齐齐哈尔等村佐领鄂波托……骁骑校必齐勒图……小领催等共呈大臣等:我等祖、父等自黑龙江来嫩江归顺圣主以来,四十余载……我等情愿披甲,于我等住地附近,择一形势之地,筑城聚居。如有行动,则豁命致死效力,以报皇上恤养之恩。”反映了齐齐哈尔达斡尔族筑城的愿望。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也提出:“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形势之地,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所居地界总汇于此,且距通达兴安岭北呼伦等地及尼布楚之道甚近,应于齐齐哈尔一带驻兵一队。”随后,萨布素与总管等议奏:“齐齐哈尔等诸村达斡尔内,酌情选丁一千名,整编牛录,令其披甲;设使披甲,不得以私行渔猎,相应停纳貂贡,仍给钱粮,照省城之例,将家道殷实之人安置于城内,穷困人等安置于村,则不难耕种,有事可收之于城内。”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筑城申请,并得到批准。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朝廷谕令“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并著萨布素“传旨于总管等,一同详查地方,于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以达斡尔等人力动工修筑,至种田季节后,宣布来年竣工,将力夫遣回各该村”。

关于齐齐哈尔建城时间也存在二说,一说认为是康熙三十年(1691),《盛京通志》记载:“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城外有郭,用土垡包砌,周围十里。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环城有重濠(壕),广一丈五尺……本朝康熙三十年,副都统玛布岱监筑……乾隆四十五年奉旨重修。”另一说认为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黑龙江外记》载:“齐齐哈尔内城,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檐,方一千三十步,崇丈八尺。外郭因沙阜高下,甃以土垡,方十里。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有大小西门之称。”笔者认为齐齐哈尔城于康熙三十年(1691)春开始修建,次年竣工,主要由达斡尔及部分锡伯、布特哈等新满洲修筑。


驻防

关于驻防的重要意义,清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认为:“古人云:‘千里持粮,士有饥色。’则知调拨之兵,非惟缓不救急,抑徒糜费国帑,疲劳士卒。故国家驻防之兵,最为良制。尽选虎贲劲旅,屯戍四方,督其操练,严其律令,使四方稍有不靖,自可驱除,不须远方调拨以误时日。”清廷视东北为满洲“龙兴之地”及大后方,因而大力加强东北边疆驻防,将新满洲编旗,使之成为屯聚后方的一支精锐,以便在关内及抗俄前线有警随时调遣,同时建立起一套与内省有别的八旗驻防体制,以军府体制管理东北驻防事务。新满洲驻防成为有清一代保持八旗军力的一项重要且成功的举措。

(一)盛京驻防

自顺治元年(1644)清廷迁都北京,以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留驻起,盛京就成为东北大后方的枢纽以及兵源的集结地和转运站。盛京驻防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训练新满洲士兵,并于紧急时将其输送前线。从康熙十七年(1678)新满洲31佐领及眷属万余口南迁盛京始,直至四十一年(1702),20余年间清政府以新满洲补充盛京驻防的做法,一直未曾间断。据《八旗通志》初集驻防来册统计,仅奉天府累计共增新满洲1210名、锡伯704名。其余各驻防城赫哲及锡伯官兵变化情况在新满洲编旗时已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据《钦定八旗通志》统计,盛京将军所辖各驻防城共有38个新满洲佐领(其中盛京23人,开原1人,广宁3人,锦州4人,义州7人)。兵丁数参见《八旗通志》初集“盛京驻防”各条。

(二)吉林驻防

吉林设防的最大意义即在于它是向盛京乃至全国提供兵源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又增加了控御蒙古的一层用意。

宁古塔驻防: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宁古塔“顺治十年,初设兵四百三十名。十八年,增兵五百名。康熙三年,增兵六十六名。十年,拨兵七百名,移驻船厂。十七年,增兵二百九十名。二十九年,拨兵二百名,移驻黑龙江。随增兵一百五十六名。五十二年,增兵四百五十八名。五十三年,拨兵四十名,移驻浑春。随即补足。现在兵丁共一千名”。据此统计,宁古塔累计共增兵1470名,基本上都是赫哲新满洲兵。乾隆时有“佐领十二人……八旗满洲领催一百四名,前锋四十名,骁骑一千二百五十六名”,共有赫哲等新满洲兵丁1400名。

吉林乌喇驻防:“康熙十年,初设驻防,自宁古塔调来兵七百名。十六年,又增设苦雅拉兵六百名,增新满洲兵一千二百二十一名。二十年,拨往伊吞、黑尔苏、布尔图苏库巴力汉、巴阳俄佛洛四边门,共兵八十名。二十九年,拨往黑龙江驻防兵八百名。随将旧满洲兵、新满洲兵、席北兵、汉军兵共八百名补足原数。”据此可知,康熙二十九年(1690)前,吉林乌喇城共增2521名(其中库雅喇1300名,赫哲1221名)新满洲八旗兵。另外,估计康熙二十九年补充的800名兵丁中“新满洲兵、席北兵”约占一半,则入旗新满洲已达2900人以上。“三十一年,增席北兵一千名”,共编设锡伯16佐领。“三十八年,裁去席北十六佐领兵,移驻京城”,雍正时“有兵三千三百二十名”。乾隆时吉林乌喇城有“满洲佐领三十八人……锡伯佐领一人……八旗满洲兵二千六百三十名,锡伯兵六十名”。除少数旧满洲兵外,其中绝大多数为赫哲、库雅喇等新满洲兵。

三姓驻防:“康熙五十四年,初设驻防。将新满洲二百名,充补兵丁。又自船厂调来兵八十名。现在兵二百八十名。”至雍正末年,三姓共有20佐领2080名,除从吉林乌喇调来80名佛满洲外,其余2000名都是由当地赫哲人编设的新满洲。乾隆时“佐领十五人……八旗满洲领催二百二十名,前锋四十名,骁骑一千三百六十名”,共有赫哲新满洲兵丁1620名。

珲春驻防:“康熙五十四年,初设驻防。将库尔哈齐一百五十名,充补兵丁。又自宁古塔调来兵四十名。现在兵一百九十名。”珲春驻防主要是库雅喇新满洲兵。乾隆时“佐领三人……八旗满洲领催三十八人,骁骑四百十二名”。

伯都讷驻防:“康熙三十一年,初设席北兵、卦尔察兵共二千。三十八年,拨兵一千四百名,分驻奉天等处,止留卦勒察兵六百名……五十二年,将船厂余丁四百名改为马兵,移驻于此。雍正三年,拨兵一百名,移驻阿尔楚喀地方。现在兵丁共一千名。”乾隆时期,“满洲卦勒察佐领十人……八旗满洲卦勒察兵九百名”,大多是卦尔察人组成的新满洲兵。

阿勒楚喀驻防:“雍正三年,初设驻防。将船厂之满洲余丁一百名,白都纳之卦尔察余丁一百名,充补兵丁。又自船厂调来兵一百名,自白都纳调来兵一百名。现在兵四百名。”其中新满洲兵300名。乾隆年间有“佐领七人……八旗满洲兵四百六名”。其中绝大多数为新满洲官兵。

(三)黑龙江驻防

黑龙江驻防在东三省中设置最晚。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驻地先后设于江左瑷珲旧城、江右瑷珲新城、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处。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标志着东三省军事驻防布局的基本形成。黑龙江各城驻防官兵来源,除从外地调来一部分满洲、汉军八旗外,主要是清政府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壮丁编入新满洲八旗,并分驻各城。

黑龙江城驻防:设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额设兵一千六百八十名”。二十九年(1690),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留副都统驻守此城。雍正末,黑龙江副都统辖有满洲佐领16员,索伦、达斡尔佐领8员,“属下领满洲马兵一千二百九名”。乾隆年间有“满洲佐领十六人,索伦、达呼尔佐领八人……八旗满洲兵九百六十名,索伦兵六十名,达呼尔兵四百二十名”。驻防兵主要由索伦、达斡尔兵及由吉林移驻之新满洲组成。

墨尔根驻防: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额设兵一千八十名”,其中从当地达斡尔、索伦中挑选480人披甲驻防。乾隆年间墨尔根驻防辖有“索伦、达呼尔佐领十五人……八旗索伦兵六百名,达呼尔兵三百名”,大多是由索伦、达斡尔人组成的新满洲兵。

齐齐哈尔驻防: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在齐齐哈尔设索伦总管;三十年(1691),设齐齐哈尔城守尉,将居于该地的“布特哈打牲部落”壮丁千人,编为索伦、达斡尔16佐。三十一年(1692),将锡伯、达斡尔人1200名编为24佐(其中锡伯19佐,达斡尔5佐)。三十八年(1699),将锡伯等24佐南迁盛京。同年,黑龙江将军移驻此地,有相当数量官兵亦随之迁驻。乾隆年间,有“索伦、达呼尔佐领十六人……索伦、达呼尔兵九百六十名”。可见驻防多为索伦、达斡尔人组成的新满洲兵。

呼兰城驻防:设于雍正十二年(1734),设城守尉1人。乾隆年间,有“佐领八人……八旗满洲、索伦、达呼尔、汉军兵共三百二十名,卦勒察兵一百八十名”,共计500名,其中索伦、达斡尔由齐齐哈尔移驻,卦尔察由伯都讷移驻,共编设8佐领。

布特哈驻防:设于康熙三十年(1691),“属下旧设马兵一千八百名”,主要由索伦和达斡尔人组成。乾隆年间,设有“满洲总管一人,索伦总管一人,达呼尔总管一人。满洲副总管八人,索伦副总管五人,达呼尔副总管三人。索伦佐领四十七人,达呼尔佐领三十九人,使马鄂伦春佐领六人,使鹿鄂伦春佐领五人……索伦、达呼尔、鄂伦春兵共二千名”,共有97佐领“新满洲”官兵。

以上黑龙江5处驻防主体是由索伦、达斡尔、锡伯、卦尔察等编入新满洲八旗后组成的。其他佐领也大多是从宁古塔及吉林乌喇等处调拨来的较早入旗的赫哲、库雅喇新满洲官兵。可见,黑龙江驻防八旗几乎都由新满洲构成。

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入旗后,承担着筑城驻防等职责,不但使“新满洲”成为巩固东北边防的栋梁,也对促进边疆开发、维护边疆稳定及清朝统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一段时间、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民族和睦、社会进步、边疆稳定,特别是为开发和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积极贡献。

【注】文章刊登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责编:李骁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