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风情 | 朝鲜族传统舞蹈——象帽舞

边疆时空 2019-12-18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象帽舞

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


象帽舞表演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有一定的步骤和顺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高潮。

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锁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技巧和魅力


舞蹈中“象帽”的表演别具一格,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将舞蹈表演引向高潮。甩象尾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飞甩、豆甩、叠甩、旋甩、狂甩等多种。

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动作,亦是表演技巧的独特之处。表演时,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表演者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此时帽子上的飘带,如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动态圆环,凤翥龙翔,气势非凡。

象帽制作工艺


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的象帽,需要把葫芦分成两半,再用木材支撑一个上为球形、下为圆柱形的柱头,插入葫芦底部的中心点,刷上油漆,最后用牛皮制成的绳子,绑上一层窗户纸,固定在柱头的位置上。

目前,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大多由硬塑制成,象帽彩带为“玻璃纸”,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彩带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其他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目前,象帽彩带多为“玻璃纸”。

象帽舞的发展


早在1949年,汪清县就组建了象帽舞表演队,由象帽舞第一代传人梁泰荣传授象帽舞技艺,每逢节日、婚礼、农闲及竞技活动之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尽情表演。1954年农乐舞作为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经过众多演艺家的传承演绎后,以象帽舞的艺术形式搬上了舞台,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看过电影《英雄儿女》吗?细心的你肯定会发现,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时,载歌载舞的队伍中就有飘飞云天的象帽舞。一位张姓象帽舞表演艺术家回忆说,1964年,他在辽宁本溪参加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对这部经典电影的摄制工作。

如今,象帽舞已发展到第六代传人,这一朝鲜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得以延续和传承,象帽舞也由个人独演发展成多人群演,阵势恢弘。汪清县的象帽舞表演队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表演比赛和省、州大赛,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称赞。2006年5月20日,象帽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成功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参加中国台湾地区举办的非物質文化遗产专场演出,获得了两岸人民的一致好评,载誉而归。

来源:云顶精英会

责编:曲晓辉

往期回顾

【边疆时空】风情 | 杏花盛开在三江平原上

【边疆时空】风情 | 养在深闺里的世外桃源——阿尔山

【边疆时空】风情 | 有一种旅行,叫去呼伦贝尔大草原

【边疆时空】风情 | 春天来草原水城 体验“五彩”绚丽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