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个孩子啊”9岁男孩的自白,唱哭无数家长
最近
一首让无数家长深思流泪的原创歌曲
《我只是个孩子》
爆红网络
作者吴耀杰是个年仅9岁的小男孩
稚嫩的声音
戳心的歌词
唱出了无数孩子的心声
作为家长的你,听了是否有点小触动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歌曲:《我只是个孩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023kzonx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
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
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只是个孩子啊……”
为何一个9岁孩子的呐喊听了让人如此心酸?
因为他的歌声里
不仅积压着他自己的压力
看着他那“句句戳心”的歌词
是否也有很多我们曾经想说的话呢?
我还只是个孩子
歌词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身后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
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
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
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只是个孩子啊
其实也会俏皮
我只是个孩子啊
给我多一些拥抱吧
我只是个孩子啊
请给我一支画笔
我只是个孩子啊
让我为童年画出最美的四季
身边的小伙伴
都要忙着到处学习
哎,你成绩怎么样了
变成了礼貌用语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
叫别人家的孩子
可在我心底
老爸老妈 我不想比
!!!
每个字都充满童真,每一句都深戳内心,一曲听完,闻者动容。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条下,不可否认,如今的孩子们获得太艰辛。
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重点,考不完的卷子……白天早出晚归,晚上挑灯夜战。这样的情景,不是我们的专属童年,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说,情况只是更加“严峻”了……尤其是在“别人家的孩子”比照下,更是压力山大。
小二兔单拎出来其中几句歌词,一起来体会下那些加注在孩子身上的曾经我们都经历过的痛苦回忆......
-
01
-
“身边的小伙伴,都要忙着到处学习。”
如今中小学生假期都被各种补习班绑架,今年寒假就有人向学生们调查过,超过七成的孩子表示他们在进行不同程度的不可,其中有八成的孩子爆料,补课是家长要求的。
有的孩子甚至表示,“宁可不要寒假,也不想整天补课”。他们只想要一个不用整天奔波在各种补课机构的愉快假期。
-
02
-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从小我们就在家长翻书包的“关怀”下成长,现在我们成了家长,又把这一“优良传统”延续给了这一代的孩子,还记得在书包深处无处可藏的成绩单和作业本嘛?家长们觉得这个举动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可防止孩子贪玩影响学习。
然而一位南京的小朋友向警察发出了求救信号……“警察叔叔,我妈妈经常乱翻我的书包,我觉得这是不好的行为,希望警察叔叔跟我妈妈讲讲,让她以后别再翻我书包了!”
其实,家长们的期待,孩子都明白在心底,那就不要步步紧逼。
-
03
-
“我只是个孩子啊,
给我多一些拥抱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有一学生一周没做作业,老师让他打电话给家长,结果却令这个10岁的男孩选择了跳楼,索性没出什么大事。学校老师说,孩子的妈妈对他要求很严格,男孩的成绩已经算是中等偏上了。
后来,男孩被送往医院检查。在医院做完检查,他穿着蓝色的上衣,鼻子里插着吸氧管,突然哭着要妈妈。
据了解,男生的家长是做生意的,平时他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父母没有太多时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
04
-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
叫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这不是一代人的记忆,而是全人类的公敌啊。
今年年初,有机构公布了一份假期年轻人与父母沟通情况的网络调查,其中“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被网友票选为与父母沟通过程中最让年轻人感觉尴尬的一句话!有的小孩甚至对父母吼过:别人家孩子那么好,你去找他们给你当孩子吧!
网友评论
@最后的小诠释:莫名的戳中泪点。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虽然我不是个孩子,可我也不想拿我和别人比;虽然我不是个孩子,我也想要自由的画出缤纷四季;虽然我不是个孩子,我也想你们给我微笑拥抱和鼓励。
@左左左左左边的左吖:大三考研狗刚刷完题看的心酸想哭,人多又不能哭,每个年龄的人都不容易,每个活着的人都艰辛。
@呃呃的鹅: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民日报评论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
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家长须知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与当今的许多家长不同,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成为“空头文学家”。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则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所欺负。
老舍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从公民教育的角度,陶行知将这一教育目标称为培养“人中人”,以抵御追求出人头地、读书做官、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
真正的精英本质上不是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应试竞赛的产物,也不会从远离社会和大众的、脱离生活和实践的、高档豪华的物质环境中产生。伟大寓于平凡的道理,至今并不过时。
只有在脚踏实地、关心大众的平民价值和平民生活中,才能产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心和悲悯心,具有正直、理性、坚毅、宽容、合作等基本品质,具有大思路和大智慧,能够担当和“弘道”的真正的精英。
主张“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做平民的事”,力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就是一个显例。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讲文明、有礼貌,团结合作,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
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个重大事件,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
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身成长。
而当他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和趣味,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时,教育则已经成功了一多半。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发展出自己特定的趣味取向,具备了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
还孩子童年一片色彩
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包括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今天最令家长苦恼的事。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艺术教育对性格陶冶、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是应当重视的。
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逼一个爱画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这需要具体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宜笼统下结论。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
就像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即便对那些表现出某一方面天赋的孩子,也不宜过早地定专业方向;否则,杨振宁将会是个熟练的会计师,而齐白石则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学习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孩子究竟几岁学英语合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认为,几岁都可以,关键是学习方式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如以儿歌、口语为主的游戏。
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很多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
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不仅靠阅读和艺术教育,还靠和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
愿每个孩子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兔家园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