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比黄埔军校更牛的军校,学生都是黄埔生的上级或教官

2017-06-16 时事论谈

 长按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

                               

    防失联,请关注上面这个公众号哟!

保定军校


来源:网易军事网





在中国近代史上,“黄埔军校”几乎成了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名将如云,英雄辈出,在八年抗战中、解放战争中,舞台上的主演几乎都是黄埔学生。


但实际上,黄埔军校被夸大得太厉害了,黄埔学生也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来主宰民国的大局,反而是另一所军校的学生,成为左右民国大局的关键角色。




这所军校,就是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


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官军衔。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部保定军校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王朝震惊,也促使其彻底改革兵制。根据德国人汉纳根的建议,清廷开始在小站编练“新式陆军”。及至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订立,清军不得不撤出天津近郊的小站。武备学堂被迫迁往保定。


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后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1907年更名为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民国改元后(1912年),改称陆军军官学校,自1912年至1923年8月,共办9期。与将弁学堂一同开办的还有“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称陆军速成学堂。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保定军校”。


段祺瑞


说保定军校牛,自然是因为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牛,我们先来简单列一个名单吧:蒋介石、陈诚、白崇禧、张治中、叶挺、傅作义、薛岳、李济深、邓演达、刘峙、孙传芳、吴佩孚、刘文辉、邓锡侯、熊式辉、黄绍竑、蔡廷锴、蒋光鼐、顾祝同、唐生智、陈继承、周至柔、钱大钧……


看看这份名单,是不是有点眼晕?


蒋介石帐下有“八大金刚”之称,都是掌握国民政府要职的,其中六位都是保定军校出来的:陈诚、张治中、刘峙、顾祝同、陈继承、钱大钧。



至于其余的人,也都是封疆大吏级别的,比如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总参谋长、战区司令等等。


而反观黄埔军校出身的名将,能做到军长、集团军司令就已经是顶尖级别了,也许只有一个胡宗南能跟他们比一下。


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黄埔学生虽然在战场上出尽了风头,但真正能左右大局的,还是他们的上级——保定军校生。而且,即使在抗战时期,黄埔学生的作用也没有那么夸张,除了黄埔系,还有桂系、晋系、川军、东北军、西北军,以及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都不比黄埔系的功劳差多少。


之所以给大家造成“黄埔学生是抗战中流砥柱”的印象,自然是因为黄埔系是蒋介石的嫡系,对他们的宣传力度最大。



其实,早在黄埔军校创立时,保定生就注定了是黄埔生的上级,因为黄埔军校的大多数教官,都是从保定出来的。据统计,从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创立,到1928年迁到南京,共有178位保定生在黄埔效力。


而且,这些保定生在黄埔的位置也都非常重要,比如在黄埔军校入学试验委员会的9名委员中,就有4人是保定生:邓演达、严重、胡树森、简作桢;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总队的正副总队长,都是保定生:邓演达、严重;学生总队的4名队长中,也有3名是保定生:金佛庄、吕梦熊、茅延桢。


在整个抗战时期,全国共分为12个战区,在正副战区司令的级别上,保定生共有29人,而黄埔生只有3个人:胡宗南、李延年、范汉杰。


因此,当我们不遗余力地为黄埔军校喝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其实保定军校的作用在近代史上同样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