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苑 | 你曾风华正茂,我曾青春年少
岁月匆匆
如流水
流年不尽
影难追
芳华一逝
终不赴
尘缘旧梦,羽无归
数十年前,
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走进了中苑学生宿舍,
他们怀揣希望,自信昂扬;
数十年后,
一群同样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渐渐搬离中苑,
如今物是人非,
中苑即将化作泡影。
殊不知,
那三栋破旧古老的楼栋,
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曾装满故事,书写传奇……
湖北工业大学中苑学生宿舍,
建于上世纪80年代,
是当时湖北省最好的学生宿舍之一,
住宿条件良好。
在这跨越世纪,快速变迁的时代中,
周围现代化图书馆、教学楼拔地而起,
唯独它,
默默守在时光里几十载,
风雨不动。
眼见人去楼空,
拆迁进入倒计时,
曾经中苑的芳华岁月却渐渐浮现眼前。
中苑,
你曾风华正茂,我曾青春年少,
想念与你的初初相遇……
为了纪念中苑芳华,学生传媒中心采访了一代代从中苑走出的湖工人,他们如今遍布五湖四海,借助留校工作的老师,让我们再一睹那段美好的岁月。
最难忘
- 夏日中苑 -
上世纪武汉的夏天比如今更加炎热。因为没有空调、风扇,夏天的时候,学生们最喜欢去宿舍楼的楼顶乘凉,还有楼下的草坪、走道……很多学生会去这些地方睡觉。许多男生实在热得受不了,便会花四、五块钱去网吧包夜睡觉,“因为网吧有空调,那时候哪里有空调哪里就是神仙住的地方。”
时年就读于电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关向娟老师回忆到:
“我1999年入学,住在中苑2栋210室。武汉的夏天很热,蚊子很多。那时我们每个人的标配都是蚊帐加席子。其实也会用风扇,但因为寝室会限电,所以我们用的都是很小很小的风扇。而且我们还不能7个人同时用,最多只能4个人一起用风扇,所以环境还是特别艰苦的。
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大一军训时,那时的军训都是一个月。99年那年还很特殊,正好赶上建国五十周年,湖北省有一个大学生集体阅兵仪式,所以那一年的军训特别严格,每天回到寝室就累得倒在床上。虽然很热,但每天都还是会累到睡过去,睡到半夜又会被热醒。醒了之后,我们一般会去洗衣房用湿毛巾擦一擦,降降温后再继续睡觉。
男生就比较好,他们夏天都会去顶楼睡觉。先用自来水把地上冲一冲,温度就会降低一点,然后睡得就不会那么热。而我们女生就没有办法去顶楼了。”你是否还记得楼顶睡满的人,和那夏夜你数过的漫天星星……
那个年代的许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这些经历串联成一个年代的独特记忆。江城武汉,炎炎夏日,中苑宿舍,当时最为苦恼的事情现在想来却最难以忘怀,成为人生最美好的回忆。生活缓缓如夏日般流淌,试问人生又有多少个如此般青春年华,再难寻觅的夏日?
最年少
- 社团组织学生会,心的开始 -
中苑123栋楼门口的墙,便是以前的公告栏。这个公告栏的故事不比三栋宿舍少。“我18年前来读大学的时候,是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的年代,所有的消息都是通过公告栏来传播。”学工部门奎英老师说到。
在当时,学生会干部有一项规定:每天放学后都要来看看公告通知。 以前的宿舍都在中区和北区这一片,所有的人回宿舍都会经过中苑的公告栏。当时最多看到的“明晚学生会几点在哪里开会,请同学们相互告知”这些会议类通知。当然还有学生活动相关的比赛和文艺汇演的信息,都是通过中苑公告栏来发布。
当时没有手机,不像现在方便,公告栏场地有限,而这一面墙,是全校最大的。所以那时,只有中区的公告栏,全校的学生组织都会去看。“我们以前大学做干事的时候,部长说明天早上去把海报贴一下,你必须得很早起来,晚了就会被别的院占完。所以一般来说,学生会干事得早晨五点半起床,就为了抢海报的位置。”
以前,2号宿舍楼的侧面,曾经做过校学生会的办公室。1号楼是机械学院的,但是零四、零五年左右变更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会办公室。
一位老师同样谈起,自己大一大二时是学生会的干事,大三大四是院党支部负责人。当时的电院学工办在中区3栋男寝一楼,并且他们班的男生的房间正好就和学工办相隔两间房。那时女生可以进男寝,男生不能进女寝。
“所以以前每次开完会,我都会和同学去男生的房间串串门,玩一玩,和班上的男生关系也很好。其实挺有意思的,男生女生的关系都很好,很融洽。
记得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每次如果开会点名还有人没到,男生们就会直接跑到寝室楼前大声喊那个同学下来开会,然后同学听到后就直接下楼开会。”
所以时间总是过滤掉杂质,留下清澈美好的东西。虽说年少轻狂,懵懂无知,却满足地做着那个年龄该做的事,想着那个年龄该想的梦与远方,大概这就是中苑留下来的青春年少模样。
最朦胧
- 开水房的热气与值班的你 -
“记得那时的开水房在中区食堂。我们每个人有两个开水瓶,但女生如果洗头洗澡的话,两瓶水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会两个人轮着来,今天你打两瓶水给一瓶我,明天我在帮你打,这样会省力很多。”
上世纪如同电影胶片般回放的场景来源于生活。打完开水,走在路上,当时的同学们便总会看见有很多男生帮女生把开水瓶拎到她们的寝室楼下。
男孩与女孩之间,一个开水瓶便给他们的青春增添无数色彩,留下许多故事。或是纯洁的友情,或是尚且懵懂的青春情感,抑或是略显羞涩的爱情。那时的女孩们,也会羡慕那些有人帮忙拎开水瓶的人儿啊……
而宿舍生活总是波澜不惊又生动有趣。那时每栋寝室楼的一楼每天都会有一个同学值班。每次有男生要找女生时,会叫值班的同学去把人叫下来。或者会先打一下电话,每间寝室都只有一部电话,如果女生不在寝室,男生就会写一个小纸条让值班的同学帮忙交给女生。所以当时值班的同学都扮演着传信人的角色。据学工部冯老师回忆,当时应该都没有不愿意值班的人,因为这算是一个小小的社交窗口,给生活增添了许多有趣的色彩,例如,有时值班的人会私下告诉她,谁被男生找的次数最多。时代的特点,让许多小事被无限放大,变成有趣的事情。当然,还有楼栋之间隔空喊话的情形,中苑宿舍独特的位置让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宿舍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我还记得那栋楼的门房阿姨,因为她非常认真负责,知道每一个人的名字,对大家的情况非常了解,我当年还住在那里的时候,她年龄就已经偏大,之后我开始工作,她仍然在那栋楼工作,不过现在,却也不知道她怎样了……”
那些朦胧的映象与朦胧的记忆,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美丽的青春画卷。漫长时光里温暖的人,或是擦肩而过,或是再次相遇,或是,被永远遗忘……
最怀念
- 军训 舞会 球赛 运动会 -
以前大型活动并没有那么丰富,所以每到有大型活动时,大家都非常积极、非常兴奋。刚跨入大学校门,随之而来的是军训,以及各种宿舍联谊和交谊舞会,当然还有男生们痴迷的足球赛。那时的足球赛在中区操场举行,因此中区宿舍会挤满了人在楼顶看球。当时机械院和电院的角逐激烈,场上运动员们互相较量,而在场外的宿舍楼里,各院学生互相各自隔楼喊话,为球场上健儿加油打气。
若非青春年少,书生意气,又怎会义无反顾。大概没有人不会怀念曾经的自己,怀念那一场场足球赛,怀念烈日下的军训,怀念那弥足珍贵,写满回忆的校园活动。
乒乓球,足球,篮球……一件件都令人怀念。
最青春
- 那个给你打电话的人与往来信件 -
那个人,一定很在乎你吧,不然怎么会给你打那么多电话。
你的父母,一定很牵挂你吧,不然怎么会给你写那么多封信。
90年代,中苑宿舍安装上了电话,每栋楼只有一个。当时打电话只能拨打特定的号码,总是有很多人在宿舍楼下排队打电话,如果正好对方电话打过来时自己没有接到,就得不停地打,因为后面还有人排队,否则就一直接不到电话。有时有电话打来找你,宿管阿姨便会大声地楼上喊你的名字,叫你下楼来接电话。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电话接通的那一刻,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有那么一瞬间,你会不会感动得落泪?
90年代,你们还在写信,写了很多,也收到了很多。写信给你的父母,报喜不报忧。而你收到的,大多是父母的字迹,嘘寒问暖,倾诉思念。尽管远在他乡求学,收到信的那一刻,却仿佛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父母身边。也许,你还会收到老友寄来的信件,细心询问你的近况,邀约某日。或者是一封简单朴素的情书,你偷偷地读 ,偷偷地回信,然后,珍藏一辈子吧……
认真地写信,认真地保留下这份仪式感。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
钥匙精美有样子 ,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最向往
- 那条街 -
以前的湖工,有一个烧烤区,四十多个烧烤摊。还有一条被大家戏称为“堕落街”的小吃街。在中苑宿舍,会经常闻到飘来的烧烤味以及其他食物的味道。有多少人如今还怀念着那曾经的美食,念念不忘。
那条街,也不知道有过多少自行车轮划过的印记,那时,几乎所有人的自行车都被偷过,而那自行车后座的女孩……T恤,裙子,牛仔,单纯朴素,天真美好。
最珍贵
- 友情 爱情 兄弟情 -
“ 那时候都是国家包分配没有就业压力,所以那时候的大学过的就是诗和远方。我们国家民谣时代的出现就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还有很多诗人汪国真、舒婷等,现在挺流行的一些话都是出于那个年代。”某位校友说到。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社会蓬勃发展,那个时候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特别强,总觉得自己要为社会改变点什么。而正是这样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单纯真挚的室友感情在峥嵘岁月中,熠熠生辉。
校友回忆:“当时我们210寝室正好在一个转角的地方,挨着方形的露台。每次天气好的时候,每个寝室的同学都会来这里抢最好地形晒被子。除了方形露台之外,向阳那一边的寝室也是晒被子的绝佳位置,所以一到晴天,窗台上总会晒着很多被子。然后我们晒衣服除了窗户外面的铁丝,楼道里也可以晒。所以我们都会把楼道叫作“水帘洞”,路过的时候都会缩着脖子走过去。我们体育考试考健美操,所以我们考试前也都会在洗澡间和露台上排练。”
女生的行李很多,一个衣柜根本不够用。她们都会把行李箱放在衣柜里,把经常要换洗的衣服都堆放在床上。每到换季的时候,便会全寝室一起开始整理衣服,寝室里都堆着衣服,场面非常“壮观”。
“一般在周末的时候,离家近的会回家,不回家的我们就会约着去逛街。我记得当时我们最喜欢去的就是司门口,逛完之后都会去同一家店吃烧烤。
有一次,一个高年级的学姐送给我一个14寸大小的黑白电视机。那个电视机其实很破旧了,只能搜到三个台,而且还需要有人扶着天线才能放,经常还会突然没图像、没声音。但是我们那时都在追一个电视剧,然后每天晚上一到播放时间,隔壁的好几个寝室的人都会跑到我们寝室来看电视,整个寝室被围成里三层外三层,全部都很用力地盯着一个小的黑白电视机,坐在电视旁的同学就负责扶着天线,不行的时候就使劲拍拍电视。虽然条件艰苦,但那个小电视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而那些最美好的爱情,很多都被藏在了心里,酿成了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个时代的爱情没有如今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喧嚣浮躁,一切很单纯,很美好。
友情,爱情,兄弟情,其实都有那么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青葱岁月中的长久陪伴,或平淡真挚,或热烈疯狂。
最感动
- 那一年的中苑生活 -
“刚入学的时候,看到中苑寝室的居住环境,第一感觉就是仿佛回到了中学寝室,后来大二的时候因为学院统一安排,就离开了中区寝室,搬到了现在居住的西区。”校学工助理常务负责人余志豪同学说。
“初入中区寝室,从外表来看,中区寝室其实蛮有岁月感的,这样略为古朴的外表其实更折射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而现在我搬到四人寝之后,对中区寝室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六人寝室友之间的交往和感情会更加亲密。我大一时,有次在九月份放假回到学校的时候,恰好又是中秋节,我的一个室友刚好过生日,我们就在寝室把桌子一拼,办了一个寝室party为他庆生,当时大家都觉得很温暖,我对这件事印象特别深。而且中区六人寝和我现在的四人寝室,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区是上下铺,在寝室大家的交流是十分密切的,四人寝室可能就显得有些空旷。在中区居住的时候,给我感觉很深的就是,武汉的冬天比较阴冷的时候,居住在中区的同学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无论你在外面学习,跑步运动,或者忙碌完一天的生活回到寝室之后,就会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六人寝室空间固然比较拥挤,可当你结束了一天忙碌的生活之后,那种人情的热气就温暖着你的心灵。
而在中区居住的时候,无论是室友间的关系,还是宿管阿姨和大叔在出入寝室楼的时候都会有一声真挚的问候,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一方面就是中区寝室的位置无论是毗邻图书馆,还是离教学楼和操场,地理位置都很优越,换个角度想,这些好的感受就会抵消掉这段‘艰苦岁月’带来的负面情绪。当然拆除与重建,学校也是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这过程中所带来的不便更需要大家理解包容,这之后我们学习的环境也会变得更好。
记得16年武汉大暴雨期间,有一天深夜下起了暴雨,而中区寝室的地势很低,不一会儿雨水的深度甚至蔓延到一楼对的床铺那么深,这时候宿管阿姨反应特别迅速马上把大家都从睡梦中叫醒,避免了大家很多的损失,保证了同学的生活安全。之后的雨势不减,老师们和学校领导们不辞艰辛地援助被困在中区寝室的同学们,把食物和水送给困在寝室的同学,当时大家都深深为校方的举措而感动。之后在一楼居住的同学们一起齐心在中区用桌子搭了一座木桥,方便大家把一些设备和衣物转移出去,当时大家众志成城共度难关感动了好多人,这段回忆我自己也一直铭记于心。”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中苑学生宿舍
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
你我共同的湖工记忆
仅以此文
纪念即将拆除的
湖北工业大学中苑学生宿舍
- end -
关键词回复
征兵 | 学风建设大讨论 | 心理咨询 |奖学金
军训风采 | 新生代言人 | 宿舍报修 | 小声听你说
近期热文:
校学工助理办公室学生传媒中心
采访 | 学生传媒中心-宋家鑫 唐小青 武紫媚 陈浪雪
受访 | 门奎英 冯昭昭 关向娟 余志豪等
图 | 学生传媒中心-潘翔 校史馆
文 | 学生传媒中心-李竹
排版 | 学生传媒中心-李竹
投稿邮箱 | 28743281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