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 | 第506期人文讲座—走进诗词艺术,重“闻”文学经典

学生传媒中心 湖工大学声 2020-09-01

走进诗词,重闻经典

      诗词是情感的宣泄,是生命中的一种水土。它穿心而过,诵读而出;它情真意切,润物细无声;它用熟识的字组成一个从未见过世界。10月12日晚7点,由校学生工作部主办,学生自主发展与服务中心承办的506期人文讲座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博学堂成功举行。来自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文学博士葛刚岩副教授带领学生们走进诗词殿堂,重闻文学经典的妙意。



      讲座还未开始,博学堂内就早已座无虚席,就连走道上都挤满了慕名前来聆听讲座的学生。没有位置,大家也毫不介意,索性席地而坐,热切期盼着讲座的开始。在大家的千呼万唤下,讲座终于拉开了帷幕。葛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本次演讲主题的基础——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文学经典?在了解文学经典这样一个十分具备争议性的话题前,对它们认知十分浅薄的我们,需要校正心中对于文学与文学经典的认知。葛教授取织布机横向为“经”之意告诉我们,古人常将经典的书称为经书,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典”意为将书放在桌面上,“经”“典”合称,即为经典。历经物转星移,日月变换,便成了今日的文学经典。



       教授以德国伦理学家舍勒的价值观念来向同学们分析了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教授谈到的第一点就是生命力价值,唐文学家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相”,宋宰相赵普讲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清思想家魏源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文学经典的生命力价值清晰可见。第二点为处事价值,教授认为其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老子的上善若水让他体悟到水之善,不与万物争利,于他而言更是不吐利益的做些自己喜欢的事。第三点是审美价值,经教授讲解,我们惊讶的发现竟可在文学经典中找到寻找伴侣的标准。第四点是精神价值,苏轼的豁然开朗,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无不体现着文学经典的耀耀精神力量。无可厚非,文学经典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的。



         明智哲睿如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博学多才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才兼具如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无一不是于人处世有深远意义的佳言;言辞优美如诗经的“手如柔夷,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豪放大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描写,无一不能提升人的审美情操;饱含逻辑性的哲理诗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仅充满古代哲人对世界的思考,更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如此重要的文学经典,如此优美的诗词歌赋,又怎能被世人遗弃?接着,教授带领我们从听的角度,通过诵读的方式来体验经典的感觉价值。诵读好比唱歌,都有自己的小技巧,而且掌握诵读技巧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效果。教授以《满江红》为例,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在这之中,我们切身体会到诵读技巧不同,其所呈现的状态完全不同。教授谈吐幽默风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传达高深的妙意,深情并茂的讲诉经典背后的故事。他妙语连珠赢得满堂喝彩!



       讲座步入尾声,掌声却连绵不绝。最后,教授给我们亲情推荐了两本书《周易》和《左氏春秋》读好这两本,必将收益终身。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诗词经典变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穿心而过,诵读而出,让我们共同体味经典的味道!



-end-


 关键词回复
征兵 | 学风建设大讨论 | 心理咨询 |奖学金
军训风采 | 新生代言人 | 宿舍报修 | 小声听你说 

近期热文请戳

在大学上课的第一天,我碰到了三个问题

湖工小萌新正式上课五天后……

远离网络暴力,从你我做起!

湖北工业大学学生传媒中心

图|学生传媒中心-潘翔

文|学生传媒中心-周航、李子嫣、胡馥佳

排版|学生传媒中心-王玉婷

投稿邮箱|287432813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