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科学的角度,浅谈投喂流浪猫的影响

小暗 听猎户说 2021-10-12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之前看到某篇对校内流浪猫一阵狂撸,避开其生态影响不谈而只讲怎么投喂的文章。作为爱鸟人士,我自然对这样的文章充满了吐槽的强烈意愿。而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严肃的问题,流浪猫的投喂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处理流浪猫问题,如何提升流浪猫的动物福利以及流浪猫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上。但对于“投喂”,这一普遍而难以回避的,作为大众最最直接的关注流浪猫而采取的行动造成的实际影响,却一直缺乏较为可信,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于是,我试图在网络上搜寻相关的论文,然而遗憾的是,不知道是我搜索技能点不够,还是事实就是如此,有关于直接研究人类投食野猫所造成的影响的研究寥寥无几。于是,我尝试从找到的关于人类影响与流浪猫的研究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与证据,呈现于此,并推测人类的投喂可能产生的后果。


读本文前请注意:


本篇定下的基调基本是中立偏消极的,因为作为生态学相关方向的学生,我会着重探讨投喂流浪猫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量流浪猫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的事实。但我尽量不在本文中给出一个具体的关于“能投喂还是不能投喂”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是希望我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各种各样的证据,最后的判断权仍在诸位自己手上。


以及我自己不养猫也不撸流浪猫,因此希望有经验的朋友能在评论区或者私信补充更多的有关这一问题的影响,或是指出本文的不当之处,不胜感谢!


出生率上升或空间分布改变


在流浪猫的相关研究中,学者将投喂这一行为列入野猫的半所有权(Semi-ownership),简单地来说,如果野猫长期与人接触,并由人类提供基本的食物等照顾,那么这样的野猫就可以算是处于半拥有状态下的野猫 (Benschop 2013)。


尽管我个人并没有找到证明人类的投喂可以增加野猫的出生率,但是根据2003年的研究指出,美国44%的野猫处于半拥有的状态 (Toukhsati et al. 2007)。换言之,投喂行为可能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流浪猫野生种群。


并且食物分布对于流浪猫种群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可能是非常显著的,它们可以因食物需求而在一定区域内组成大群。一项在日本开展的研究发现,流浪猫的取食群在空间和数量上的分布极不平衡,有数只组成的小群,也有上百只组成的大群(Izawa et al. 1982)。

在该研究中流浪猫取食点和其供养的流浪猫数量的分布,可以看到图中的在C-13和I-20号点的取食流浪猫数目非常庞大 (Izawa et al. 1982)。


且在一定季节范围内,它们对于自己的主要取食点极为忠诚,基本不会更换。


不同的季节中,在C-13和I-20号点取食的流浪猫的的活动区域,不同的线框代表不同个体的情况,基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个体的活动范围不会离开取食点太远,这意味着取食点及其周围区域可能成为流浪猫分布的热点地区 (Izawa et al. 1982)。


这样的由取食造成的流浪猫空间分布不均衡可能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1. 由于猫本身属于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高阶捕食者,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可能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加沉重的负担。

  2. 作者的研究还指出,处于同一取食群的个体的关系比较密切 (Izawa et al. 1982)。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存在更多的求偶,交配和繁殖的机会。


食物结构改变?


的确,如果只是拍拍脑袋分析的话,投喂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了流浪猫捕食当地原生物种的比率——它们也许可以直接在人类手上混吃等死,而无需再去野外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对不确定性较大的捕猎,于是也许人为投喂能够借助改变其食物结构从而降低其对原生物种的捕食。


事实上,在提供不同食物选择的前提下, 家养猫和野猫的食物偏好的确有不同。在英国伯明翰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他们进行的一系列食物的比较中,较为显著地发现家养猫的食物相对于农场野猫来说更讨厌生牛肉(Raw Beef,RB)而农场野猫比家猫则更难接受干硬的食物(Hard Dry,HD,这里指代的很可能就是干猫粮)(Bradshaw 2000)。


关于家猫和农场野猫食物偏好差异的主成分分析,图中小的正方形即代表家养猫的情况,其他的标志用以表示农场野猫的情况,从图中看出两者的主体分布并不重叠,因而证明其食物喜好有一定的差异(Bradshaw 2000)。


1999年对于新威尔士地区用于畜牧的丘陵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地流浪猫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欧洲常见的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尤其是在当地穴兔遭遇家兔杯状病毒病(Rabbit Calicivirus Disease,RCD)侵袭,种群锐减之后,猫对其的捕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一般大众认知中流浪猫的主要食物:鼠类仅在其食谱中占到很小的比例,但当穴兔数量锐减后,鼠类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 (Molsher & Newsome 1999),且从文中野兔,野猫种群变化图中来看,随着野兔的骤减,野猫的种群数量并未发生强烈而明显的变化。因而我们可以推测,流浪猫的食谱不仅广泛,而且其食谱能够适应于环境的突然变化。


1994年至1997年新威尔士地区流浪猫食物组成,其中的RCD代表杯状病毒爆发的时间,有趣的是,在1997年的秋天,试验区域中的家猫没有以家兔为食,原先所占食物比例很小的鼠类在这段时间内占到了很大的部分(Molsher & Newsome 1999)。


最后,一项新西兰开展的研究,证明半野化的家猫(也就是说饲主会令其家猫自行外出)也会带回啮齿类,无脊椎类,鸟类,蜥蜴之类的猎物 (Gillies 2003)。也就是说,即使投喂能提供其稳定的食物保障,野猫仍有可能捕杀当地原生物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


  1. 野猫有可能需要释放狩猎压力,或亚成年个体仍会通过玩耍,练习性的捕猎学习生存技巧,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校园中亲眼目击一只流浪猫反复飞扑惊吓一只飞行能力不佳的乌鸫幼鸟,却不急于杀死它。

  2. 一般民众投喂野猫的食物类型可能较为单一,可能无法满足流浪猫的各种营养和能量需求。


以此可以推论,家猫和野猫虽有食物偏好上的差异,但这种偏好可能是不稳定的。一旦人类因为聚集在该地的流浪猫种群数量的不断上升而无力提供更多的食物时,流浪猫可能会转而捕食其他的野生动物,并且即使人类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但这一做法仍无法完全避免流浪猫的捕猎行为。


对投喂者的影响


前面的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在讨论投喂之于生态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希望能谈一谈流浪猫的投喂对于投喂者本身的影响。


首先必须谈及的是健康方面的潜在隐患,在学界上,有这样一个专有名词,猫媒介疾病(Feline vector-borne diseases , FVBD),即以猫作为中间媒介传播的疾病。它涵盖的类群非常广,除了细菌性疾病之外,还有许多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如有名的弓形虫病)。一项在南葡萄牙展开的研究显示,流浪猫对于某些疾病病原的携带率要高于家猫,如由巴通氏体属(Bartonella spp.)引起的猫抓病 (Parasites & vectors 2014)。并且,其所携带的某些病原可能不会感染人类,但可能传播给当地的野生动物或者经由人类二次传播给人类的家畜和宠物,从而造成次生性的疾病影响。


其次是对于人观念上的影响,Toukhsati指出,野猫的半拥有关系可能会引起半拥有者对于猫的积极态度,以及认为“野猫应该是独立”的这一观念的加深 (Toukhsati et al. 2007)。这就意味着投喂的行为可能对投喂者的态度产生正反馈效应,从而使得投喂者更情愿去投喂野猫。


最后是投喂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早在2012 年 7 月就在北京出现过关于流浪猫的诉讼案例,起因是原告称被告所养的猫给自己造成了伤害,要求被告赔偿。而被告辩解称,那只猫只是自己日常投喂的流浪猫,是因为原告所养的狗没有栓狗链,从而攻击了猫,而原告因此踢了猫,才导致猫伤人的。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承担了百分之五十的赔偿责任 (李文琴 2015)。


目前适用于该情况的法律为《侵权责任法》,它规定逃逸, 遗弃的动物致人损害,动物的所有人或原所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则 (李文琴 2015)。显然,野外的流浪猫来说很难以追踪到其主人,因此,尽管不能说明投喂者的投喂会和猫攻击人的事件产生直接的联系,但往往在舆论上,与流浪猫关系最亲近的投喂者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压力。


可能的局限性


在我所查阅的资料中,许多的文章依旧依赖着社会调查和公民科学的方法(这可能也是因为它们的发表年代普遍较早),即通过饲主或当地居民来收集流浪猫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方法固然高效,但我个人可能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更关注于流浪猫本身之自然科学的特征,并与社会调查的结果相结合,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流浪猫投喂行为的影响。


结语


尽管并不奢求每一位投喂流浪猫的人会因本文而改变,但我仍希望这篇文章至少可以为关于流浪猫的管理的讨论提供更多可信的证据与材料。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本能性的撸流浪猫之前能够三思这一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那我想我花这么多时间来写文章也不算浪费了。


参考文献:


West V S, Benschop J.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feral, stray and companion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on wildlife in New Zealand and options for their management[J]. 2013.


Toukhsati S R, Bennett P C, Coleman G J.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towards semi-owned cats[J]. Anthrozoös, 2007, 20(2): 131-142.


IZAWA M, DOI T, ONO Y. Grouping patterns of feral cats (Felis catus) living on a small island in Japan[J]. Japa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82, 32(3): 373-382.


Bradshaw J W S, Healey L M, Thorne C J, et al. Differences in food pre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populations of domestic cats Felis silvestris catus[J].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000, 68(3): 257-268.


Molsher R, Newsome A, Dickman C. Feeding ecolog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feral cat (Felis catus) in relation to the availability of prey in central-eastern New South Wales[J]. Wildlife Research, 1999, 26(5): 593-607.


Gillies C, Clout M. The prey of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in two suburbs of Auckland City, New Zealand[J]. Journal of Zoology, 2003, 259(3): 309-315.


Maia C, Ramos C, Coimbra M, et al. Bacterial and protozoal agents of feline vector-borne diseases in domestic and stray cats from southern Portugal[J]. Parasites & vectors, 2014, 7(1): 115.


李文琴. 试论流浪动物伤人与喂食者责任的承担--以司法案例为视角[J]. 法制博览, 2015, 36: 048.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