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全卷赏析
-1-
《环翠堂园景图》为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的代表作之一。原图一卷,李登题签,钱贡绘图,黄应组刻,新安汪氏环翠堂刊。以长卷形式刻印,图高24厘米,长1486厘米。
首页半幅为全图引首,中间篆书“环翠堂园景图”,题“上元李登为昌期汪大夫书”,图尾题“吴门钱贡为无如汪先生写”。
环翠堂是明代文学戏曲家汪廷讷所建坐隐园的主厅。以这一主厅为中心,描绘整个园中的景色。画面精丽工巧,绚烂多彩,富丽堂皇,纤细入微。钱贡在画稿设计上,融山水与界画技法为—体,虚实结合,剪裁别具一格。歙县黄氏木刻名工黄应组运刀畅而不滑,线条纤细人微,刀法谨丽,风格俊逸缜秀,气韵清雅。
-2-
汪廷讷,字昌期,号无如、坐隐先生、无无居士、全一真人。休宁汪村人,生卒年不详。历经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期间。初师休宁知县祝世禄,学“尽性之命”;又拜南京礼部侍郎杨起元,“执贽而禀学”。万历二十五年(1597)往南京参加秋试。因试不售,方捐赀,官盐课提举使,由此从富商成为朝廷命官,身份大为提高。二十八年(1600)始在家乡松萝山下构筑坐隐园,开凿昌公湖,修建环翠堂,布置一百多个景点,日为诗酒之会,成为文人隐居的庄园。自设印书局,发行家刻本,本图及《坐隐先生精订快捷方式奕谱》为其代表作。
钱贡,生卒羊不详。字禹方,号沧洲,吴县(今苏州)人,文徴明弟子。善画山水、人物。山水出入于文徵明,位置适宜,颇有可观。尤长人物画,继承南宋刘、李一派及唐寅画法。有仿唐寅人物大画几能乱真。从艺活动时间在万历年间。
黄应组,号仰川,歙县虬村人。明代著名木刻家。万历年间活动于金陵(今南京)。所刻作品丝毫不苟,技艺精湛,繁而不乱,有所创意。世人认为其是徽派木刻的杰出代表,金陵版画曾受其影响颇深。
-3-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毛茸茸女士的研究,此图的所绘内容如下:
卷首以高远的视点绘掩映在云雾中的崇山峻岭,用画面题字点出徽州名山“白岳”“松萝”,交代坐隐园所处的地理环境。
山间草木荟蔚,寺庙与亭台在群树环抱中若隐若现。“古城”林木葱茏,古城塔巍峨耸立,似乎预示着繁华村落的临近。
随着视域的继续行进,视点慢慢降低,越过山坡,已有人烟。有人探访古迹,有人与朋友不期而遇,还有小童挑着行李前行。“仁寿山”山麓的池塘边有以树木修剪而成的牌坊,山后是一片梅林,名曰“梅里”,明艳的红梅与山中葱郁的古树交融,缤纷烂漫。
再向前行,便到了繁华的水口村落,这里楼阁参差,游人和村民徜徉其间,一派和乐安康。
此地,“嘉福庵”外有信众正欲进门,而一旁的“玄通院”里早已有人前来求教。远处的“嘤鸣馆”内两位文士一边眺望风景一边交谈,越过围墙能看到前庭巨大的湖石和繁树,想来院内该是鸟鸣嘤嘤,别有风情。
后有一祠,郁郁葱葱的树枝遮挡了牌匾,犹显古雅清幽。出玄通院向左,有一条小路,上达农家,妇人挑水立于门前正与老者交谈,身后的院子里养着几只鸡,小黑狗跟在主人身旁摇头摆尾,朴实的农家生活扑面而来。
远处小山坡上有供游人停歇的石凳,近处“玉带河”水流叮叮,款款而来。水口处简陋的“正义亭”里二人正在拜谒。
过横架于玉带河上的小桥继续向前,是一片广阔的水田,农人们在田埂上穿行,牛犁耕耘不辍。两座肩舆沿着砖石铺就的行步道穿田而过,想来应是坐隐园的贵客吧。
前面有几位穿着官服的士夫策马而行,还不时停下来观赏田园风光。也有农民结束劳动,扛着农具归家,一路上好不热闹。
穿过凉亭,拾级而上,来往的人又渐渐少了,远方的山峦上持仗的老人渐行渐远。越过山岭,实有豁然开朗之感,这里不再是层层叠叠的山峰,而是一片开阔秀丽的湖堤,湖旁桃柳荫翳。三位着官服的游人立于湖山之间,沉醉其中,好像还相互说着些什么。再往前走就到了坐隐园的所在地“高士里”,坐隐园也将在不久后展露面目。
过供访客下轿、拴马的“玄庄”和“高阳馆”,就到了坐隐园的大门,门上高悬匾额“大夫第”,两位侍从好像正在门外等着重要的客人。
入园后,首先迎客的是遍植竹丛的小庭院,隔中有透,清幽静谧。或是穿过边上的“烟道”,直接入园,一个五开间的大宅院上挂着“名重天下”的匾额,两边各竖一旗杆,昭告世人此处是仕宦之家。看过“独立泉”后,穿过“水月廊”,通过小圈门,此后的园景似告一段落,隐藏在画面之外。
画家带领观者从“云区”出园,沿着河畔一路前行,来到“沧州趣”亭边的小码头。
实际上,从高士里开始,画面中的水景就一直绵延而来,此处渐成开阔的水面。从此,水景成为绘画的主体,园内之景则只在墙垣内露出一角,其中的缘由要到之后才会揭晓。一艘小舟正准备靠岸,两位游人已等在岸边,心急的侍童将行李搬到了码头的台阶上。
越过“六桥”,透过“洞灵庙”的洞窗,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园内的图景。
沿着六桥来到对岸,则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河堤的驳岸不再规整,完全呈现出自然的石纹。堤岸上桃柳交辉,竞夸轻俊,孩子们欢愉地嬉戏着,士夫文人相互寒暄、交谈,远处的“天花坛”上游人相互指点着园外的景致,品头论足。下天花坛则是一片“桃坞”,婀娜多姿,展于山石之间。
沿着堤岸前行,便能看到一座茅屋,屋外修竹青翠挺拔,颇有野趣,“结茅竹里”,故名“竹篱茅舍”。
此时,画面分为前后二景:
远景过竹篱茅舍后,“梧阴匝地”,策仗老者穿行其间。堤后倚大片山石,远处“飞虹岭”上的“贵人石”格外显眼,“山溪”从石中潺潺而下,水声汩汩,“赤壁”边,“笑尘岩”上几位文士高谈阔论,手舞足蹈,扰得堤边陪侍的童子回头眺望,而“钓鳌台”上的雅士却不受搅扰,边看书边等着鱼儿上钩,怡然自得。
前景中,“万锦堤”边柳树柔条拂水,弄绿搓黄,大有逸致,水边驳岸配植迎春、黄馨、萱草,形态错落有致,也软化了山石的硬朗线条。苇草随风摇曳,又特辟荷塘,清新自然。两位文士对坐晤谈,童子送来茶点。一艘游船缓缓驶向湖中的“天放亭”,船上的几位文士正煮茶对弈。
两位着官服的士夫在“芭蕉林”中漫步,此刻,万锦堤己退出画面。
堤岸边“龙伯祠”前有一隐士濯足水中,身后立着携琴侍童,船夫撑着一叶小舟而来,似要接他们去湖的更深处。
“灵鹫岛”上柳枝横偃斜披,越过“回澜矶”,即是汪洋浩淼的水面,充满寥廓之感,园林内外,映带贯通。
画家花费如此笔墨,跳脱园外,就是为了将观者引入汪廷讷精心营造的“昌公湖”,真是苦心孤诣。华丽的游船“浮家”从湖心荡来,七位宾客饮宴湖上,不亦乐乎,后舱内两位侍童正在煽火煮茶。
湖中竖“倚屏石",涡洞相套,石穴贯通,栖居园内的仙鹤在湖光中翩翩对舞。“湖心亭”内游人尽情享受着美景与佳肴,或笑谈人生百态,或凭栏沉思凝望,或乐享说唱,两艘小舟来往于亭岸之间,运送茶点酒菜。
远处又有竹排泛来,宾客纷纷举杯对饮,旁有乐队以丝竹管弦为其助兴。迎风玉立的“砥柱石”边,一老者乘小舟悠然独钓,这一动一静,真是有趣。
很快,昌公湖靠岸了,游人重回园林。从岸上游步道的走向来看,似乎昌公湖以外尚有大片园景需观者想象补全。
重回园林,率先出现的是一座独立的小庭院,院中植竹,猗猗如玉,取名“君子林”,此处,虽未留平台供人坐卧,士夫却于竹丛高台之上纳凉饮宴,与“科头散发”之仙人气甚为不同。
从君子林边的圈门出去,穿过“静芬巷”,便是“香积”,想来这里应是汪廷讷存香的地方。其后是“印书局”,边上有一阁小楼,匾额己泯灭不清,按功能判断应是与印书局关系紧密的“藏板所”。
出君子林,前行不久,就能见到一座门楼,上题“山庐”。过山庐便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当是一处精心布置的树石,山石凹凸折皱,简洁清雅,翠色可餐。庭院内两只仙鹤正悠闲地踱步,过“鹤巢”便能见到之前在水口村落中出现过的、由树枝修剪搭建的牌坊。再往前走,遇围墙一转,过“五老峰”,跨“羽化桥”,就到了园林的主厅“环翠堂”。
最令人瞩目的是环翠堂前中庭的布置,两边以花架为墙,并植梅,又在两侧设六对盆景,以松与藕花最为夺目,名曰“环翠”,名副其实。堂后有二层小楼“嘉树庭”。出嘉树庭,过“白云扉”则又有一楼,曰“天开图画”,上为“凭萝阁”,四面一式,几位游人于阁上指点园外湖山,楼后过横廊则是“解嘲”“西山爽气”二景。
出环翠堂向右,有一间僻静的小屋,曰“无如书舍”,应是汪廷讷的书房。此后又有一独立的小庭院,圈门上题“兰亭遗胜”,几位文士围坐在大石桌前,桌上有改良式的曲水流觞。后设“兰台”,院外古松蟠虬,旁逸斜出,颇有古意,彰显汪氏园林中的活动可以上追古人。
出“兰亭”,过“钓矾”,登“达生台”,台上设“鸿宝阕”“琼蓝房”“百鹤楼”。旁设一小洞门,从“秘阁”入,可见“冲天泉”,旁设石案,摆顽石盆景。下达生台,穿“凝碧”轩,有“碧林宇”,过“小有天”,入“漱玉馆”,出“无穷门”,便进入临湖的山石之中。视线首先落在驳岸上的笋石“斜谷”“剑门”,湖石灵秀,掇叠奇巧,林水皆响,幻入虚境。
万石山上设“九仙峰”,瘦而漏,石边有路亭,以树干为柱,修剪枝桠而成盖。九仙峰边有“棋盘石”,相传有仙子在这里对弈。下设“面壁岩”“朗悟台”,匠心颇具。
过朗悟台,上“玄津桥",桥上有“大慈室”,奉大士,,室旁设石灯,供通夜长明,两位妇人在此祈福。桥下“龙门”流泉峥淙,经“葫芦谷”汇入湖中,荷叶田田,满池洌艳。
出“紫竹林”又有一座小山坡,坡上设“素亭”,文士于盘山小道宛转前行,踽踽而来。自此直至牡丹林,水岸由花架围合,分割空间。山坡下是“长林石几”,一处小屋,旁植芭蕉、棕榈,与园内修竹、屋后棚架上盘绕的藤萝交相辉映。
此处还能看到园墙之外的“明真庵”。继续往前则是“观空洞",有一道士手执如意正欲出观。边设“茶房”与“洗心池”。上“白藏岗”,又登“眺蟾台”,文士们三五成群,意气风发,谈笑风生。山岗下,有童子送来供赏鉴的书卷。
经围墙右转,有“牡丹林”,花开如锦,隽永又不失生意,与“青莲窟”“半偈庵”“清虚境”“经藏”毗邻。牡丹林边高悬一灯,是为夜照之用。
从半偈庵外墙始,似进入到画面的最高潮,人物比例突然增大。树石小景,聚散有致,文士带着书童前来拜访,遇家仆指引。向前几步,便入“无无居”,侧设“全一龛”,这是一座开放式的水榭,坐隐园主人最重要的友朋都在此出现,屋内一角还有童子正欲焚香。
无无居前的水面上,翔泳的白鹅相互嬉闹。三块不同形态的湖石,合称“三岛”。
出无无居,经“曲桥”,有“洗砚坡”,书童正蹲在一边清洗砚台。通过洞窗能看到“东壁”内书童正在整理书籍。至此,园景结束。
围墙外,与卷首同,远山如黛,云烟缭绕,经“金鸡峰”“广莫山”“飞怖山”,终于“黄山”。
-4-
汪氏环翠堂,四百年后留下来的图像,平添后人无限的向往。
-5-
《环翠堂园景图》将景点作为全图的线索,以游览者的赏游作为组织画面的基础,游园的过程在构图和景点元素的选择上起着提纲挈领式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除了对园林布局和景致的描写,这幅作品表现了依托于园林,园居者的生活状态和交游活动,向观者展示出一座园林是如何被使用、体验的。这在当时的园林绘画中并不多见。
园址位于安徽休宁县松萝山左近的汪村。休宁县汪军兄告诉我,昌公湖此名还在,现在是一水库,可能是唯一遗存了。所谓“昌公湖”,原来是夹源水支流,名“昌湖”,进入汪氏园林,即以汪氏“昌朝”一字命名。张国标先生在《论徽派版画〈环翠堂园景图〉》认为,“就算是汪公当年出资请人加工,恐怕也没有图上那么辽阔”。
《环翠堂园景图》呈现出来的庞大规模和繁琐的细节,曾让人怀疑坐隐园的真实性,有学者质疑:“事实上,《环翠堂园景图》的景观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横跨休、歙两县,方圆几百公里的浩大园林只能是汪廷讷等人虚构的一个蓝图,它是一个梦想,一个梦境中的世外桃源,也是远居他乡的徽州人思念家乡的一种情怀。”
这种说法自然并不严谨,图中“黄山”“松萝”“白岳”的出现并不是一种真实的距离叙述,而旨在点明坐隐园的地理位置,或帮助观者做“借景”的想象。
图中赏析文字以及学术成果,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毛茸茸女士的硕士学位论文《〈环翠堂园景图〉新考——汪廷讷的园林与图像世界》。在此感谢!需要更深入了解该版画的朋友,可以直接阅读此文。
喜欢我文的朋友,可以点下方链接,阅读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