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听说你还在喝醉就睡?快起来写文章啊

2016-12-20 youtaka 青春这杯酒


中国的酒文化深厚悠远,很多人爱酒嗜酒,常带着不醉不归的豪放。所谓好酒好诗好词好文章,你是如何品酒的呢?你又是为何要喝酒呢?你是否愿意分享你的酒思?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古时酒与文人的故事。


早期酒文化——诗经



在历史的长流中,有不少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流淌着大量的酒,散发出浓浓的酒香。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2500年前的周人,已把酒与健康长寿连在了一起。在稻谷丰收后,酿制美酒让老人饮用,共祝寿考。

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酒与宴请宾客)


既有酒,定有醉。


“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厌厌夜饮,在宗载考……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小雅·湛露》)

在这幅“夜宴图”中,周天子按接待礼仪,劝朝见的诸侯不醉不归。而诸侯们也遵守礼仪,酒后不失态,仍保持着君子的美善德操和翩翩风度。


在这些含酒的诗篇中,涉及农业丰收、酿酒、食器、酒器、祭祀、礼仪、习俗、健康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形成了早期的酒文化。



鼎盛时期的酒文化——唐


李白↑


唐朝是我国诗歌与酒业同为鼎盛时期,诗与酒的结合,唱出时代最强音。诗中带有的洒脱与豪迈正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说到酒与文人,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诗仙李白。李白一生嗜酒,诗与酒交融,他不仅仅是诗仙,他也是酒仙,与酒的故事也是流传千百年之久,让人津津乐道。


李白在任供奉翰林院是,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唐玄宗爱其才,召他进宫作诗。李白醉醺醺地来到宫中,竟叫杨国忠为其磨墨。皇上准许他脱掉鞋子坐到座位上,他就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让他为其脱鞋。高力士一时手足失措,便为李白将鞋脱了下来。杨国忠,高力士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后李白在半醉半醒中为杨贵妃作诗,被其借题发挥,诬陷李白暗讽杨贵妃。后又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李白终被逐出长安。此后,他郁郁不得志,满腔的激愤借酒作诗来倾吐。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李白却“停杯投箸”,心中满是苦闷和愤懑。本想大战雄才,却遭到排挤和挤压,展望今后的路程,如冰塞川,如登雪山,极为艰难。


《将进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既然人生在世不得意,那么,不如酩酊一醉,忘却烦恼。李白劝朋友多饮酒,在酒中寻找快乐,寄托情怀,把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出来换钱沽酒饮,我与你们一醉方休。忘却那无边无际的深愁。



杜甫↑


与李白同为唐代的诗圣杜甫也是一位饮中豪杰。二人尝尝共饮斗诗,屡出佳作。更有趣的是,两位诗中豪杰曾畅快豪饮,且醉后抵足而眠。


《饮中八仙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描写李白喝酒)


爱酒成痴是杜甫性格的真实写照。杜甫不但性情豪爽,嫉恶如仇。更是爱酒之至。杜甫从小就开始饮酒,十四五岁即为酒豪,酒伴其终身,直到临终都没有改变。他在《壮游》中写道:“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酒视八级,俗物多茫茫。”到晚年时喝酒更是厉害,经常酒债高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饮酒背后多了一份凄凉。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共指西日不相贷,喧呼且覆杯中渌。


杜甫56岁那年,受邀参加刺史柏茂林的宴会。乘兴纵马飞奔时。不小心摔落跌伤。朋友们听说后纷纷过来看望,自然是提了不少酒来。受伤的杜甫见到了久违的美酒,眼前突然一亮,顿时忘记了伤痛,拄着拐杖和朋友们到溪边饮酒承欢。酒助诗兴,遂写下这首诗。



鼎盛时期的酒文化——宋


豪放词·苏轼↑


不输于李白杜甫,苏轼虽不是嗜酒如命,但每日必饮,乐在其中。其借酒抒发过的雄心壮志,但却无法施展抱负的心情更是数不胜数。苏轼每饮酒,必出惊人之作,不贪杯,追求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他闲居时,每日都有客人,客人来了,就喜于设酒招待。


苏轼喝酒,善于玩味酒的意趣,他追求的是人入醉乡,我入乐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咏月,赞美月夜,隐含现实主义。但愿在远方的亲人身体健康,此时,我们共享明月。


酒能解忧,苏轼与大多数文人一样,借酒消愁。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后,苏轼贬职黄州,心灰意冷,随后将名利置之度外,与酒为伴。

《前赤壁赋》就是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文中描述他与客人泛舟赤壁之下。在船上,他们饮酒、歌唱,赏江上美景。写客人吹箫,声色凄厉,心境由喜入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苏轼以旷达来摆脱对现实的苦闷,借酒麻痹自己,寄情山水的心态。


苏轼不仅爱饮酒,还会酿酒。他的诗、词、赋、散文中,都散发着幽香阵阵,醉人的酒意。



婉约词·李清照↑


有豪放词人苏轼,也有有婉约词人李清照。李清照情思缠绵,抒缱绻之情,寄家国之仇。前后期饮酒的状态和作品抒发的情感大有不同。


李清照少女时即能作词饮酒,16岁“沉醉”时写下《如梦令》,17岁写下另一首《如梦令》,仍是在酒醉之后。李清照好酒,经常喝醉,在她的词作中,泛着酒香的词超过一半。


早期李清照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18岁时,与赵明诚成亲,生活优裕,幸福快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父亲在朋党斗争中受害,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回山东老家。分隔两地,她写下《一剪梅》。她思念丈夫,心中苦闷,借酒消愁,饮酒更厉害了,写下《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金兵入侵,李清照逃亡江南,丈夫死后,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写下《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个“愁”字怎会了得。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可以说中国文化历史上,随处都飘散着浓厚的酒香。酒是麻醉剂,让人尽情抒发自己的烦恼。酒更是生命水,它让文人墨客超脱旷达,才华横溢,尽情翱翔。酒是一部分文人的精神,无酒不成文。对于他们来说,酒后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想。


文人们也通过酒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斗酒斗诗,给饮酒增添了别样的乐趣,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诗词与酒结缘,似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酒文化。


在中国酒文化中,闻名遐迩的文人灿若星辰,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又一篇传世佳作,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