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遗忘的那个香港

邹天石 晓伟看世界 2020-02-27

本文共 3809 字  阅读本文您需要 10 分钟

记得当年第一次进入香港,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是个小学生,跨过罗湖桥马上就看 到一面陌生的旗帜,后来别人告诉我那是大英帝国国旗。从小看着五星红旗长大,我心里总是纳 闷为何香港这儿挂着这奇怪的米字旗,不想看它,它却老是在我脑海里飘着。我们一家五口人投 奔亲戚来到了九龙,顿时,那只有五十多平米的小房里竟然住了七口人。我最年纪最小,每天都 睡在一架三层床的顶层,每次起身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脑袋碰到天花板。住在九龙的八个月里,我的头还是碰了好几次天花板。 

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国外回国,再次从深圳出发,跨过罗湖桥,一眼看见那同一支旗杆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知怎的眼睛里涌出一股热泪,鼻子也酸了。登上了火车,眼前却依然是三十年前的景色,草地、荒滩、稀稀落落的村屋也显得更加古老了。 

我回到九龙那老房子,依然是我的伯父在那儿居住,只是如今只有他一个人了。那架三层床还在,只是没有了第二层,而我过去睡觉的第三层摆满了杂物。伯父年纪大了,爬不上第三层,让我帮他清理一下杂物,我便站在凳子上,上去看看。这时我忽然觉得回到了童年,这些杂物中还有我当年用过的书包和塑料桶。抚摸着这些旧物,眼前浮现出当年睡在这床上的情景。那时,每天晚上我都看电视,最后一个节目总是唱《上帝保佑女皇》,然后荧光屏上打出一张英国伊丽莎白女皇的相片,她穿着非常华丽的服饰,头戴镶着宝石的皇冠,双眼看着我。不知怎得,我反复听那些歌词都没有记住,唯独记住的一句是“清除奸党”,却不知那些奸党是什么人。 

“阿石,你看到什么了?”伯父大概等急了,好奇地问我。我对他说:“我看到这些以前用过的东西,想起在这儿住的时候了。”他叹了口气,说:“阿东他们都成家立业了,搬出去住了,我原本想扔掉这些东西,但还是留下了,有时看到这些就好像看到孩子们回家了。”我拿起那只小书包和那塑料桶,缓缓从凳子上下来,说:“这两样给我当纪念吧?”伯父点点头。收拾完那些杂物,伯父最后决定一件也不扔掉,还是摆回原位。

第二天.我乘车前往元朗,去探望我的一位小学同学。香港九龙地区的摩天大楼比三十年前多了许多,虽然在照片上看到过,却叫不出名字。虽然深圳显得大气,但香港依然有着一种深厚的回味感,无论是少年时看过的电影,还是纷繁的人生历练,都给我一种不断反思的鼓励。我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记得在香港那所小学里,读到的历史课本都是关于英国的故事,有一次,我竟然向老师提问:“英国有万里长城吗?”她恶狠狠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不屑地回答:“有,当年罗马人修筑了长城,防范苏格兰野蛮人侵入,比中国长城还要高大雄伟。”我还是不明白,又问:“英国有万里那么大吗?”,那位老师用英语命令我闭嘴。我记住了,后来还真的去英国看了,哈哈,这才发现被那老师骗了许多年。

我记住的那个词就是“野蛮人”,心里一直在想“谁是野蛮人”。周围的人嘴里常常对我说“你们大陆人”,甚至偶尔嚷“你们这些阿灿”或“蝗虫”,都让我把“野蛮人”和自己联想到一起。我感到孤独,甚至自卑,我是那个班里唯一的“大陆崽”。后来我有了一位朋友,他叫邓洪康,来自新界的吉庆围。他和其他香港同学不同,看上去很朴实,和我们广东乡下孩子没有两样,讲话还带着一点客家人口音,和我一样讨厌上课。我们一起逃过学,他带我去一处偏僻的山上,找到一处日本人在二战时挖的防空洞,一起模仿打仗的样子,用树枝当枪,用土块当手雷,痛快地玩了整个下午。当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时,我忽然问他:“你们家也在乡下吗?”当时我以为他也是从广东乡下来的。他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我家在新界吉庆围。”我非常迷惑,不知道新界是什么地方。 


新界吉庆围

今天,我就是要去看望这位老同学。从九龙进入新界后,沿途看到的是一派乡村和城区混合景象,好像又回到了广州附近农村。车子终于到了吉庆围站,我一眼就看到了一座古堡。那古堡有近百米宽,七八米高,四个角上有炮楼,都是用青砖盖的。这时,一位年轻女子来到我面前,问:“您是邹先生吗?”我点了点头,她自我介绍是邓洪康的女儿,名叫邓青青,她父亲因为在九龙开会,晚些才到,由她来接我。这女孩和她爸爸很像,一样长的朴实,说话也带着一点客家人口音,坚持要替她爸带我走走这个地方,说:“我爸说您是作家,他喜欢读您的书,我以后也会读的。”她宛然一笑,说:“今天,我也想当一次作家呢,给您讲个故事吧。”原来她也喜欢写作,是当地的小网红。 

邓青青带我来到古堡的围墙下,指着一条水渠,说:“这是当年的护城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座乡村古堡,没想到竟然是一座古代防御城墙。听她的介绍,我才知道这座古城建于康熙年间,是邓氏家族为抵御外来攻击修建的。这个邓氏家族当时是新界地区五大家族之一,从江西省一路南下,聚居在新界,明朝时已经在这儿建立了寨子,有自己的民兵团练,有自己的宗祠和旗号。我看到这古城只有一个门洞进出,门洞上镶着两扇铁铐门,青青告诉我,这门是当年“铁门事件”被英军抢走过的,一直到 1925 年才由当时的英国总督司徒拔归还。我十分好奇,问“铁门事件”到底是什么回事,青青没有回答,一路走过几条狭窄的巷子,把我带到一座庙门前面,才回答:“邹先生,我们先看看这里吧。” 

吉庆围护城河

这不是一座庙,而是非常独特的粤式宗祠,正堂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四面墙上挂着各类邓氏家族祖先匾额,中央还有个香炉,显得十分肃穆庄严。青青告诉我,这儿就是当年邓氏家族起兵反抗英军的誓师地点,来自四乡八镇的族人组成了一支两千六百人的义勇军,用火铳、长矛、飞镖、弓弩石与进攻新界的英军在这古堡外大战一场。回顾历史,清朝 1842 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正式割让给英国。1860 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与北面中国领土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 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租期 99 年。 

新界有三百多平方公里,是香港和九龙的十倍,居住着五大氏族,人口多达九万多,他们根本不清楚满清政府和英国之间的合约。当英国官员带着少量英军来宣布移交时,人们向英军扔石头,把英国人吓跑了。人们开始紧张起来,他们知道英国人一定会再来,因此马上把邓氏家族各乡人马聚集起来,共同守卫这座城堡。果然,英国人的部队又来了,他们端着毛瑟枪朝城堡上开火,而义勇军从城墙的四个炮楼上向英军发射火铳和弓弩石,双方鏖战了三天,英军无法靠近城堡一步。 

到了第六天,英军数千人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带来了机关枪和山炮,用猛烈炮火攻打这座城堡,一时间城内火焰四起,烟雾缭绕,数千人如同落入人间地狱,族长最后只得向英军投降。青青说到这里,眼睛都红了,好像那段历史活生生展现在她眼前。这场战斗结束之后,人们才开始抢救伤员,据说光是死亡人数就高达 500 余人。英军开进了城堡,为了炫耀军功,拆掉了城堡那两扇铁铐门,送到英国伦敦博物馆展出。对于英国人而言,这场打了六天的战争实在太出气了,洗刷了当年在三元里败在广东人手里的耻辱。根据当时英国军官的回忆,广东人是最令英国人仇恨的民众,强悍而狡猾,远比满清官府难对付。后来,港英政府对于这笔血债心有余悸,严禁历史书籍提及。后来,在新界各围村和氏族的强烈要求下,港英政府和他们达成了妥协,承认这些居民手中的《大清律》所认可的地契,也就是所谓的“红契”,同时也可转化成英国皇家承认的地契,也就是“言契”,答应永远不征用当地人的土地,这也是为何港英政府宁可花高价填海造地也不开发新界的主要原因,这也造成后来新界土地开发的法律障碍。至今新界有个笑话,说新界过去是港英政府时期的“钉子户”,是香港殖民地中的“中华特区”,如今还要想办法化解土地问题。(更多精彩请关注晓伟看世界) 

青青一边讲,一边指着宗祠正堂上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说:“这是后来重新做的,原本那个被英军砸了,”她补充道:“这里的人一直供奉着中国人自己的皇天上帝,供奉着自己的中国君王,从来不供奉英国女皇。”我们一起走出宗祠,来到街道上,这时刚好有两架中国空军喷气式战斗机飞过,在天上划出两道长长的白色云雾。这时,一位老婆婆走过,她头戴客家人黑布边斗笠,全身上下都穿着传统服装,青青告诉我这是数百年来当地人的装束,从来没有改变过。我问青青:“如果你到了那婆婆的年纪,会穿这种衣服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衣服,当然会穿啊。”我几乎难以相信这位少女所说的话,不禁端详了她的样子片刻,感觉自己变成了她的学生,心想,这样的年轻人才是香港的未来。(完)

作者介绍:邹天石,旅美作家,新闻记者,主要研究美国社会和经济课题,著作包括《中国地缘政治史》和《那小兵留学回忆》。

————  e n d ————

by/好运来

普京声援中国,称自己对当总统还未厌倦,释放了什么信号

美战机入侵南沙,中途全部失控,终于承认一件事

香港,祖国欠你什么?

特朗普万万没想到,本次贸易战,竟让中国接受了一次毛泽东思想的洗礼

中美贸易谈判的唯一出路

中国科学家连续离奇死亡,神秘电邮揭穿幕后真相

当年捡到10亿元的钻石,交国家的农村女孩现在怎样了?

新任市委书记:干不了大事就修个厕所

叛教的女穆斯林,她的言论震惊世界

走,带你到普京的办公室看看!

作者王晓伟简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