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今日世界:世界一流企业与大国建造崛起的中建担当
1天=5年
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等式来自何处?
中国建筑2016年全年新签合同额与
组建当年新签合同额的对比
1个企业的年营业收入=3个西部省份的年GDP之和
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等式又来自何方?
中国建筑2016年末公布的年营业收入与
海南、宁夏、青海三个省份
公布的2016年全年GDP的对比
1个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全国GDP的1.29%
这,来自于中国建筑2016年全年营业收入
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GDP的数字对比
等式无言。却强有力地昭告世界
中国国企不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32stisrl&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建筑形象片》
激昂奋进。历经35年华丽蜕变,中国建筑树起了大型国企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跨越式发展的一面旗帜!
更换时空背景框。我们把中国建筑放到世界经济舞台上,聚焦到全球大型公司的“终极榜单”—— 财富全球 500 强。2006年,中国建筑首次上榜,列第486位;2017年,列第24位。中国建筑在短短的11年间奇迹般地跃升了462位,平均每年递升42位。
这是财富全球 500 强企业排行榜设立以来罕见的传奇表演!这是中国建筑讲给世界的一则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
中国建筑在全球500强中的传奇表演,基本上是发生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承受经济下行压力之时。
同样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建筑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李克强总理曾这样向中国建筑领导发问。
这,不仅是“克强之问”,也是世界之问。
在中国建筑组建35周年之际,我们尝试着去求索世界之问的谜底。
初心永恒的精神之基
传承家国情怀的中建担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26yq3962&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建筑35周年片
穿越岁月的隔阻抵达中国建筑组建的1982年。
这是一个将被中国历史永远铭记的年份。这一年的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致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十二大闭幕的整整三个月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17年底前完成改制并更名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宣告重组成立。
诞生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基元年!这就是中国建筑诞生的最大时代特点。这也注定了中国建筑必须肩负起一个大型国企投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责任。
组建虽晚,但源头流长。先期进入的六大工程局是1952 年由军队集体转业划归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的企业,加上1983年接收工程兵两个支队组建的两大工程局,现在下设的八大工程局都有着人民军队的血统。
汇流入中国建筑的各支队伍既往名称大多与“国家”两个字有不解之缘。他们追随新中国重点工程建设的步履南征北战。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先后承建了建国后第一个国家重点工程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一重型机械厂、第二重型机械厂、大庆炼油厂等一大批足以彪炳青史的工程。
到目前为止,“国家队”仍是中国建筑人的骄傲。在一路找寻中我们看到,中国建筑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带着红色基因和深厚的精神文化积淀启航。这是一支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队伍,这是一支勇于攻坚克难的队伍,这是一支极具凝聚力的队伍,这更是一支将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注入生长基因的队伍。
岁月更迭,初心不忘。或许,这也正是中国建筑在中国、世界舞台上崛起的精神原力之所在。
▲中国建筑《中建信条》
深化改革的五年大跨越
砥砺奋进路上的中建担当
在中国建筑组建的起点上,我们读到这样一组数字:1982年组建当年,新签合同额11.4亿元,营业收入12.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其后的30年里,中国建筑开始了以每10年多增长10倍的速度高速奔跑。
十八大召开的2012年,正值中国建筑组建30周年。中国建筑开始了砥砺奋进的新跨越。这一年,中国建筑新签合同额突破10000亿元,首次跨入万亿元订单时代。四年后的2016年,中国建筑的全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20693亿元、9598亿元和521.1亿元。分别净增长11386亿元、4770亿元和262.2亿元。四年间翻了一番,中国建筑首次跨入2万亿元订单时代。2017年前6个月,中国建筑的新签合同额为11955亿元,比十八大召开前的2011年的全年新签合同额高出了2648亿元。
▲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改扩建项目
2011年,中国建筑的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60亿元和281亿元。2016年,中国建筑的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和主营业务分别增加到1264亿元人民币和796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7年海外合同额首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近60%。
2012年,中国建筑在各省市建设了46座300米以上的地标性建筑;2013年,全年新建设 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20座;2014年,包揽了包括国内全部300米以上新开工项目;2015年,建设 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8座;2016 年,建设 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14座。中国建筑用占同期全国总数90%的新建摩天大楼,高耸起祖国砥砺奋进的纪念碑。
在砥砺奋进的五年里,一场场成功的主场外交把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建筑为这一场场主场外交做出了贡献。“一带一路”峰会、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议的主要会议场馆全部由中国建筑建造。
▲中国建筑在历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名
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建筑在2011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中居147位;在最新公布的2017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中,中国建筑跃升到第24位,排名前移了123位。
中建设计集团在ENR全球 150 家顶尖设计公司排名已经跃升到第39位,居中国建筑设计企业首位。
最近三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对所管理的100多家企业的考核中,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稳居在第4位,利润总额排名则由第8位上升到第 5 位。
中国建筑以辉煌崛起在砥砺奋进的征程上谱写出一首激越豪迈的进行曲。
房建立足成就王者荣耀
品牌建设之路上的中建担当
中国建筑重组成立之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深圳等四个首批经济特区设立的第三个年头。随着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合资、外资企业的出现,中国的房建市场不再沉寂。审时度势,中国建筑将主营业务锁定在房建领域。做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就成为中国建筑最初追求的目标。
这时国家的经济政策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便把中国建筑“计划”出国家部委的行业保护和地方政府的地域保护之外了。此时不受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计划”的合资工程、外资工程开始出现,但境外大型建筑企业凭借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尾随境外资本而至。新生的中国建筑遭遇到了部属建筑企业、地方建筑企业、境外同行的三重合围。
为回避行业保护、地域保护壁垒,中国建筑确定了错位竞争的战略,将自己的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项目上。
▲深圳国贸大厦及深圳地王大厦
1982年11月,中国建筑中标高160.5米、时称“华夏第一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工程。1984年,中国建筑在该工程创造的三天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深圳速度”震惊全国。经媒体广为传播,“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之一。
深圳国贸大厦带来的震撼余波未平,中国建筑又于1994年在总高度383.95米、时为亚洲第一高楼的深圳地王大厦施工中二创“深圳速度”,将一个结构层的施工时间缩短到两天半。
在珠三角超高层建筑激战正酣之时,中国建筑在长三角成功拿下时年为全球第一高楼、主体建筑设计高度为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一个中国第一、一个亚洲第一、一个世界第一,三个驰誉全国的项目奠定了中国建筑在超高层建筑领域里的王者地位。到目前为止,中国建筑已承建了超过全国90%、全球50%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中国尊+国贸+央视
不仅在国内超高层建筑领域风光无限,中国建筑还走出国门,承建了高420米的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高300米的非洲第一高楼肯尼亚内罗毕哈斯塔、高638米的东南亚第一高楼印尼雅加达标志塔、高423米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中国建筑已成功地将其在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的优势输出海外,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中国名片。
▲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
中国建筑已经成为在中国建筑市场上具有压倒性竞争优势的房建领导品牌,国际最知名的房建品牌之一。
拓宽主业奠基行稳致远
探路央企稳健发展的中建担当
进入21世纪,中国建筑的发展目标悄然生变: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于是,在2001年以后,中国建筑加大了对子企业中海集团旗下的中海地产扩大内地业务的支持力度,并一度在总部名下组建了后来整合并入中海地产的中建地产。
▲中国建筑旗下中海地产愿景
2012年,中国建筑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额近千亿元,此后便长期留在千亿级销售额俱乐部。中海地产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与“中国蓝筹地产榜首企业”,进入香港主流开发商年度开发前五名。2017年,中海地产荣登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第一名,并继续蝉中国地产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名。
2009年,中国建筑上市时,社会上已公认了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的市场地位。
2008年开始,先是美国次贷危机,后是欧债危机,世界经济形势陡然生变。中国也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基础设施成为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领域。
跟随国家投资导向,中国建筑的市场定位再次发生变化:“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市政集团”。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中国建筑在主营业务板块上的变化“建筑—房地产—基础设施”。这是中国建筑在主营业务板块上的第二次扩容。
▲上海洋山港
扩容基础设施,用国内经济界的语汇来讲,叫做向基础设施业务转型。与很多企业不同,中国建筑不只是在舆论上的转,而且是真金白银地转。中国建筑手握投资罗盘,用投资倾斜的杠杆导引主营业务转型落地。
在资本温床的强力孵化下,中国建筑的基础设施业务迅速放大。2016年,基础设施板块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已经上升到第二位。
资本升帐的化蛹成蝶
央企升级之路上的中建担当
2009年7月29日,随着上海证交所的一声锣响,当年全球最大的IPO——中国建筑正式登陆A股市场。
在这一声锣响之后,一个升级版的中国建筑由此启航。
▲2017《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建筑排名
这一声锣响之后,中国建筑在资本市场上的矩阵已经成型。矩阵中除中国建筑外,还有中国海外发展、中国建筑国际、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远东环球集团有限公司、新疆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上市公司。总计6家上市公司在大陆与香港两地形成了1+5、2+4的宽广资本运作的大平台。1是中国建筑,5是旗下的5家上市公司;2是2只股票在大陆上市,4是4只股票在香港上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为中国建筑打开了通过旗下在港上市子企业直接对接国际资本的窗口。
这时,人们对中国建筑的描述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投资建设房地产集团”。
回顾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其登陆A股市场前,主营业务板块的三次扩容基本上都是在做“建筑+”。这第四次变化不仅告别了“建筑+”模式,而且以“投资”取代“建筑”的领跑位置。如果说此前的三次变化是不断拓展主营业务领域的“集腋成裘”;那么这第四次由投资升帐带来的变化则是“化蛹成蝶”。如果我们把前三级跳跃描述成主营业务的转型,那么这第四级跳跃则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一次完美升级。
为适应这一转变,2015 年中国建筑先后成立了中建资本、中建基金、中建资本(香港)三个金融平台载体。依托中建基金搭建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已成功对接系统内单位多个投资项目。同年,中国建筑与甘肃合作发起设立规模 1000 亿元的丝路交通发展基金,参与设立首都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基金。
资本魔方转出新格局
实践国企资本化运作的中建担当
中国建筑迅速扩大的经营规模,日益增强的品牌影响力,坚定了资本市场的信心;融资平台的有效运作带来了境内外资本的持续流入,为中国建筑的投资业务、主营业务和新兴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良性互动,让中国建筑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依然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2009年中国建筑上市当日锁定的501亿资金全部转化为主营业务拓展投资。2015年3月,中国建筑成功发行150亿元优先股,也成为中央企业发行优先股的第一单……较低的融资成本,为中国建筑的海内外业务拓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资本魔方转出中国建筑的新格局!
▲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深圳市地铁9号线
主营业务拓展能力明显提升。近几年中国建筑探索并成功付诸实施的BT(建造+移交)、FBT(融资建造+移交)、BTR(融资建造+房地产开发)、CCBP(城市综合建造+专业联动)、CDBR(城市综合设计建造+房地产合作开发)、CPBI(城市综合规划设计+建造+产业专业联动)等多种新的运作模式背后都隐现着资本的身影。
2016年,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中国建筑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投资引擎的启动带来了中国建筑盈利模式的改变。企业的利润由原来建筑施工的单一利润变成了建筑上下游多个利润点的汇集。这样不仅可以分享项目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利润,其质量、效益也远高于传统施工模式。
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中国建筑加大了对未来新兴业态的孵化力度。目前,中建科技、中建水务、中建电商、中建铝和中建集成房屋都在孵化平台上加速成长。
▲中国建筑中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
现在可以说,在具有强大投资实力的企业中,中国建筑最具开发、承建能力;在工程承建领域里,中国建筑是资本实力最强的企业;在建设开发领域里,中国建筑又在投资与承建两翼左右逢源。这样的融投资、承建、开发一体化的大平台,不仅在中国独树一帜,在世界范围内也鲜有与之比肩者。
一些媒体从近两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和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中解读出一个对中国建筑的全新表述:中国建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现在,这一提法已为各界所广泛接纳。
融全球筑全球享誉全球
探索央企国际化的中建担当
在刚刚发布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中,中国建筑位列2017年世界十大建筑服务公司第一名,蝉联了全球最大上市建筑公司。
在国际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英国著名品牌管理和评估独立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7年全球最有价值的工程和建设品牌25强”排行榜中,中国建筑名列第3位。
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16年度“全球承包商250强”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榜中,中国建筑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14位。
2015年,中国建筑被三大著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一致授予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良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形象和三大评级机构的最高等级评级坚定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建筑的信心。
2015年11月,中国建筑在境外发行5年期5亿美元债券;2016年6月7日,中国建筑在港交所上市发行总额10亿美元债券;2016年6月28日,中国建筑在伦敦成功发行10亿美元债券;2017年7月6日,中国建筑通过境外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10亿美元债券……每一次境外发债,全球机构投资者都热烈响应,5倍以上的超额认购成中国建筑境外发债的常态。
其实中国建筑融全球享誉全球的做法,远远不只融入国际资本这么一项。跨国购并,驻外公司属地化运作……多种融合全球资源的做法将世界各地的资源组装进来,这使得中国建筑在筑全球的路上快速而稳健地前行。其中,中建美国公司已成功跻身全美承包商40强和工程管理商20强。
▲中澳两国总理见证中国建筑签署50亿澳元澳大利亚西澳省基础设施一揽子项目总承包框架协议
截至目前,中国建筑已累计在129个国家或地区建设了6000余项工程。其中一大批已成为当地标志性、代表性建筑。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中国建筑境外累计签约60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7亿美元,占公司海外经营30多年来整体指标的44.4%和39.2%。近两年来,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累计新签项目合同额已超过200亿美元。
成就全球第一的科技支撑
大国建设科技崛起的中建担当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建筑就把自己的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工程上。这一定位决定了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建筑的一种生存状态。
在中国第一栋钢结构大厦——深圳平安发展中心施工中,攻克13厘米厚钢板焊接难关,使落后西方近半个世纪的中国钢结构施工高起点起步;在厦门建行大厦施工中,在国内第一次将GBS卫星定位技术用于测量基准传递和高程控制上;在上海正大广场施工中, 在国内第一次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被专家誉为是中国建筑业的一次革命……中国建筑正是在一个个“第一次”的创造中完成了自身的攀登与蜕变,也正是通过不断涌现出来的“第一次”,中国建筑实现了领跑中国建筑业的夙愿。
▲全球首条重型H型钢智能生产线
承担了3项国家“八六三”计划课题和“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的开发研究;自主编制了国内建筑业的第一套企业技术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研发和集成的“复杂空间钢结构综合施工技术”拥有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这一次次的创新突破,不仅对中国建筑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体现出了中国建筑对推动中国建设科技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重庆九号线暗挖车站绿色建造
在持续的领跑过程中,中国建筑积累下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中国建筑的创新实施平台,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工程检测中心;围绕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建造三大领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实施体系。截至2016年,中国建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60项。
对现在的中国建筑而言,创新、突破、引领已从一种生存状态变成了一种常态。
“木桶”理论的极致思维
多维度协同管理创新的中建担当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这是人所共知的“木桶”理论。
中国建筑有一套自己的“木桶”理论。他们认为,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不仅仅在短板,还要看其有没有漏洞;木桶倾斜角度也决定装水的多少,最佳角度决定着最佳效益。
要打造这样一个极致“木桶”,需要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法务工作、监察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提供多维度的创新支持。
物资集中采购率达92.6%,总体采购成本降低2.56%,云筑金服在线供应链累计融资20.24亿元……这是2016年中国建筑的信息化建设取得的可以直接量化的成果之一。
▲云筑网
中国建筑构建了央企中第一个企业级互联化平台。通过构筑IT基础设施“中建云”,打造企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并形成“云+网+端”立体化格局。电子商务、劳务管理、供应链和普惠金融、大数据和智慧工地;云筑电商、云筑劳务、云筑金服、云筑数据和云筑科技……“互联网+”正在深层次地改变着中国建筑的管理运营。
22亿元!这是中国建筑累计获得的补助款。这是一个财务部门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外为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中国建筑通过财务信息标准化、业务核算规范化、管控模式信息化、数据分析自动化,创新“权责”和“收付”并存的会计处理模式,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状现金流量核算管理体系。2015年,中国建筑荣获全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获赔约8100万美元!2014年9月3日,ICC仲裁庭做出最终裁决。历时两年半,由多哈机场业主单方中止合同产生经济争端,以中国建筑完胜画上句号。
在国内,中国建筑的法务部门通过诉讼管理直接创造效益102亿元,回收资金43亿元,避免损失23亿元,确认债权66亿元。
致力于打造全过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法务工作已融入到中建遍布全国的在施项目中,覆盖合同额达2.7万亿元。
国资委法制工作三个三年目标工作评比,中国建筑在118家央企中蝉联A级评价,并由最初的第四名上升到第一名。
提出整改建议21039项,完善管理制度1643项,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32亿元。这是近几年中国建筑监督工作创新取得的成绩。
中国建筑着眼于构建“不能腐”体制机制。通过综合监察立项、实施,使监督进入生产经营流程,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系统综合监察立项1789项,专项监督立项2508项,廉洁风险防控监察立项1583项,对40多类关键业务流程的监督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471项国家级AAA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获评总数居同行业第一位。
现在,当你走近中国建筑的项目,远程监控系统、覆盖全场的安全监控系统、群塔作业防碰撞系统、人脸/指纹识别系统、变频恒压消防供水系统、施工采用人员定位系统等等会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这不是在炫科技,这些都是中国建筑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守护神。2016年初,《人民日报》发表《科技五化保平安》署名文章,介绍了中国建筑通过科技兴安的经验。
中国建筑在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法务工作、监察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等环拱着主业,护佑着主业,服务于主业。这些工作的协同创新提升了中国建筑的管理品质。
1991年2月4日,中国建筑将企业的标志、徽章的衬底确定为蓝色。大海一样深邃的蓝色,展示中国建筑宽广的胸怀,描绘出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美好未来。自此,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一种蓝叫做“中建蓝”。这一片片“中建蓝”,弥漫在世界各地,汇成了澎湃不息“蓝海”大潮。那拍岸的涛声日夜不息地吟诵着中国建筑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在日夜不息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崛起的故事。
带着“克强之问”,笔者穿过岁月的烟尘,触摸中国建筑65年的历史渊源,35年重组发展历程,5年砥砺奋进的身姿,最大限度地去接近中国建筑的发展实际,努力地找寻一份中国建筑用实际行动留给这个世界的答案。
对找寻到的种种现象进行抽丝剥茧后,我们得到的内核是:中国建筑在最佳的时间点上,在最适宜的宏观背景下,做出了一次次富有预见性的变革选择,并以最为合理的方式保证这种选择落地。而每一次选择的实现都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超越了世界。
这也许就是中国建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根源之所在,这也许就是中国建筑用自身的发展实际对今日世界关注做出的真实回答。
本文选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色基因 蓝色力量 绿色发展》专刊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
素材来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基因 蓝色力量 绿色发展》专刊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