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在雄安:千年之变的“团战”

奋勇担当的 中国建筑 2020-08-29


易水汤汤,
承载着昔日茶马互市的繁华,
百代华章,
而今这片生机勃发的燕赵土地上,
一个“春回大地”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

 “雄安第一标”全面交付在即,

中海商业和中海物业逐步投入运营。

中国建筑如何将蓝图绘成现实?

蓝宝带你走近拼搏担当的中建人,

用智慧和匠心,
诠释着时代之问。




“光头强”的团战


“那根梁吊了多长时间了,

   怎么还在下面,赶紧催一下!”

“汽车吊抓紧协调,你在那儿等着,

   时间等你吗?!”

“现场接火盆一定要弄好,

    不能让一个火星儿落地!”

不到10分钟,这位皮肤黝黑,体格健硕,操着一口“陕西秦腔”的小伙已经接了七八个电话,据说前一天晚上还因为构件进场的事儿熬了一宿。


这位人称“光头强”的小伙是中建钢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的执行经理张强,“我知道雄安建设的重要性,想啥都没用,撸起袖子加油干呗!”刚接到任务时的张强信心满满。

50多人的精锐管理团队和1000多人劳务分包队伍迅速组建。万事俱备,只待进场施工,可偏偏就卡在了这里。“这个工程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时间,雄安效率与雄安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可开工的日期和图纸迟迟没有敲定,原本就紧迫的工期一缩再缩,张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2017年12月7日土方开挖,一切才步入了正轨。在项目部动员会上,张强对大家说,这次我们面对的任务很艰巨,除了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现在怕是连你们晚上的时间也要征用了。

2017年12月16日晚,首节钢柱才刚刚吊装就位,第二天,43根钢柱就迎接了新一天的朝阳。



接下来的时间里,无论编写技术方案、寻求最经济高效的设备人员分配方案,还是沟通制造厂核定产能详细安排制造任务,或者沟通劳务增加工人,项目的各项工作被拆分给每一位管理团队成员同时进行。此时团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钢结构如期封顶。




图纸处理不过来,大家就都变成了技术员;现场作业面太大,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过多协调管理不过来,大家就又变身成为调度员,协调设备进场。项目团队的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如同往日的清晨,冷风卷席着沙尘,拍打在张强的脸上,在转完现场后,他在昨夜搭好的台子旁,静候第一缕阳光的来临。望着最后一根吊装的钢梁,望着镜头前一个个的剪刀手,一颗心,终于落定。



“大家都说,真了不起,那么重要的项目,那么短的时间,为千年大计、为中国建筑在雄安开了个好头。其实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做到了对得起中国建筑的信任,做到了竭尽所能问心无愧。”说到现在最想做什么时,张强不假思索:“做好收尾工作,回家好好陪家人,我才刚结婚呢!”



心中夙愿与父子传承


“最大的心愿是从头至尾做完一个项目,打造成鲁班奖工程。”这是中建三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二工区安装质量总监宋福生心中的夙愿。今年50多岁的宋福生在深圳国贸经历过 “ 三天一层楼 ”的深圳速度,也曾参加也门“ 援建 ”,如今又投身雄安新区第一标建设。30多年埋头一线,参与过的项目中有4座鲁班工程,却遗憾从未自始至终完成。



宋福生为什么有这样的执念?源自父亲“工匠精神”的启蒙。宋福生的父亲是中建的一名老员工,十岁那年,宋福生的父亲和同事一起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修缮工作,小小的宋福生被这栋宏伟的建筑震撼了。这在他心中种上“工匠精神”的种子,长大后子承父业,走上了建设的道路,一干就是30多年。几年前,他父亲病重,赶上项目最忙的时候,全部心思都放到项目上,没顾上·····“父亲过世,我都不在身边。”说到这里,宋福生一度哽咽失声。



接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的调令时,宋福生所在项目还有几个月就可以完工,但了解了“千年大计第一标”的重要意义,宋福生迅速融入团队,“我父亲参加人民大会堂的修缮工作,我参加了‘雄安第一标’的建设,就是一个传承接力!”宋福生说。其实,他一直默默传承着父亲那种“工匠精神”,一直践行着精品工程的“匠心”。



在雄安项目,对工程已经安装完成的空调管线进行抽样检测,是宋福生每天雷打不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说,曾经的项目机械很单一,主要靠人海和塔吊,如今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技术先进。现场有大型机械近百台,有时上午和下午,建设现场都会呈现两个样子。盖房子如同搭积木,用三维建筑模型优化施工工艺,机电管件采用数字化加工,一些很难焊接的地方用焊接机器人,这些都让作业偏差变小,但功效更优,这就是雄安质量和雄安速度。

在父亲的影响下,“质量和安全高于一切”成为宋福生的从业信条,每个工程,他都倾尽心血。让宋福生自豪的是,大凡他负责质量管理的工程,几乎都能拿到鲁班奖或者国优奖,“以“鲁班奖”标准打造雄安第一标,我的中建生涯也就没有遗憾了。”宋福生这样说。



激情燃烧的岁月

3月28日,中建安装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机电项目经理侯祥峰回到寝室,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充满干劲,才能够勇往前行!”

初到项目,面对没水、没电、没坐标点、没土建结构的农田,这个成功完成北京第一高“中国尊”机电安装方案的80后小伙侯祥峰懵了,然而军令已达,必须奔赴前线。

土建结构、楼板工作面移交要到2018年1月底,3月进行调试和验收,留给机电施工的时间仅有50天,期间还跨越了春节。“我和家里交代了,项目工期紧,在完工之前肯定是回不了家。”侯祥峰通知团队的18位兄弟,在2017年年底进场之前,带足过冬的衣服,准备打一场硬仗。而在雄安的一半日子,侯祥峰晚上是睡在办公室的。



项目团队一边配合总包完成前期的预留预埋工作,一边协调预制厂焊接、除锈、刷漆,再到建设现场进行组合式拼接,缩短了机电安装40%的时间。

2月初,侯祥峰带着团队倒排工期,用5天时间完成771台风机盘管吊装、7天时间完成了3300米桥架连接和19600米电气明配管、9天时间完成了58个管井564根立管连接,确保了整体工期进度。



“机电安装延伸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后患无穷,”侯祥峰说,“当时周转用房管井安装相当困难,狭小的管井内密密麻麻的分布8根主管和16根支管,项目团队策划了专项施工方案,对管井内部进行深化设计,通过管线综合排布确定管道定位和标高,从一个方案的推翻到另一个方案的创新,我们一定要确保更专、更精、更可行。”



机电安装前,传统的做法会先对现场土建结构实测实量,以免土建偏差造成机电安装的返工,但这种方式随机性大、易遗漏、精度不高、复核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侯祥峰带着项目团队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现场扫描,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和精度,通过将现场点云模型和建造模型做分析比较,生成各种可视化的图表,依据正式的施工图进行BIM模型搭建、运用三维模型进行管网综合、CAD出图、深化图纸送审、图纸交付、模型交付、设计交底,确保了项目BIM模型与图纸和现场一致。



梅花香自苦寒来。3月28日,项目顺利交工,本该回家团聚的候祥峰,却仍坚守在工地等待着下一个军令的到来…



属于奋斗者的奇迹


12月7日,连日的北风给华北平原带来入冬后的最低气温。中建装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总指挥潘文涛手握仅有的一张效果图,站在容城奥威东路上,“当时只知道工期仅2个月,外墙面积近8万平米,内装2万平米,施工任务重,”时不过百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装饰工程高标准完工,回忆当时的建设场景他颇为感慨。



1月17日项目结构封顶,装饰工程正式进场。“当年百团大战十几万战士的粮食怎么送到一线阵地的,我们就怎么把材料送到一线工作面上。大型运输车进不来就用小板车,小板车再进不来就像‘山城棒棒军’一样肩背人扛也要送进来,花多大代价也得保证工期。”于是,吊车叉车自卸车悉数上场,甚至动员人力车拉板推,人背肩扛,连续不停地向各个“孤岛”吊运材料,八万方材料如同珍贵的“血液”从储运场地“主动脉”,以如此方式流经各条“毛细血管”,得以精准输送至建设急需的部位。“大雪纷飞的时候,工人们仍深一脚浅一脚地转运材料,工程高标准履约是对我们这些最可爱建设者们的最好回馈”,潘文涛动情地说道。

建设雄安首栋装配式幕墙建筑让潘文涛倍感自豪,项目团队采用装配式幕墙方案,利用BIM技术提前将材料下单,通过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节约建设时间约40%。大大提升效率,解决传统工艺“慢”的问题。“装配式幕墙是未来发展趋势,雄安项目验证了其高效和品质。”




从结构移交到雄安市民服中心核心建筑外立幕墙亮相,仅用18天完成常规需要两个月的工程量,加之冬季建设、现场环境复杂、建造标准极高,倘若时间倒转,任何人都不敢想象这一过程的实现。

当最后一批外立幕墙脚手架落下,阳光下新生的建筑初露峥嵘,大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一时刻,潘文涛作为建设者一员亲历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每一个细节,此刻收获的幸福感尤为厚重,“每一个建设者能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我们的幸福来自于扛得起这份使命,用奋斗书写出雄安奇迹。”

从前,潘文涛觉得奇迹离自己很远,雄安一役使他明白,通过奋斗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就能创造奇迹。


他们没有华丽的服饰和伟岸的形象,

从不说豪言壮语,也没有丰功伟绩,
他们用务实的作风和执着的坚守,

印证着“雄安第一标”的变化,

不遗余力的拓展着

幸福空间。

一个全新的雄安,
正在亘古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踏浪而来,

一家担当的央企,

正在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中奋勇向前…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制作:中国建筑

内容来源:中建三局、中建钢构、中建安装、中建装饰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