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匠故事|梁跃辉: 爱“较真”的"铁裁缝”

中国建筑 2020-08-30


大国复兴呼唤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

中国建筑凝聚蓝色力量,

锻造工匠模范的大熔炉。

一名曾经普通的产业工人,

如何成为“创新达人”,

不断创造“市场奇迹”?

一起倾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梁跃辉的故事!



爱“较真”的“铁裁缝”


一个无技术、无学历、无经验的“三无”学徒,何以成为身怀绝技的“铁裁缝”?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何以成为7年获得19项国家专利并攻克行业难题的“创新达人”?一个普通的住宅项目,何以成为公司的品质典范,并创造近10倍于初签合同额的“市场奇迹”?一名基层支部书记,又是如何与3名基层党员一起,带领成百上千的产业工人和青年员工打造省级的创新示范基地和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梁跃辉,是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38buw13k&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下功夫”成就身怀绝技“铁裁缝”


▲梁跃辉在指导焊工进行电焊操作


梁跃辉19岁时,通过招工进入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做了一名铆工学徒。铆工素有“铁裁缝”之称,是建筑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不仅要懂几何、物理,尤其是热处理知识,还要会使用维护剪床、气割、电焊机等设备。面对复杂的工艺和高精度要求,梁跃辉下苦功勤学勤练,两年时间,练手的废旧钢材有10余吨,手绘图纸垒了半人高。


一次,在珠海洪山发电厂项目上,需要焊接一段厚度仅为1.2毫米的通风管。当时项目上主要以人工焊接为主,若想完成这项任务难如登天。但梁跃辉主动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薄如纸片的钢板,他练习了一个月时间,焊穿了五六百斤铁皮,终于炼成超薄型风管电焊零缝焊接的“绝技”,这个小学徒,让工地老师傅们直呼“创造了奇迹”!


“爱较真”的质量控实现“鲁班梦”


2008年,梁跃辉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项目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型,作为力争“鲁班奖”的项目暖通标段负责人,责任与使命之下,爱较真的他对细节的追求愈发“偏执”。


▲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鲁班奖获奖项目)


怀着“永远高于预期”的品质目标,梁跃辉在他所负责的区域,对每一个空调通风管螺丝螺帽的位置都严格把控,只要有一个支吊架的朝向没有统一,他就要求重来。正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使得该项目顺利获评“鲁班奖”,梁跃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鲁班梦。


▲梁跃辉向工友讲解水表安装规范标准


而在惠阳丹堤项目,首次负责项目的梁跃辉将自己的品质追求展现到了极致。在这里,各项设备、各类管线的安装工艺精湛、排布美观,就连管道刷漆的均匀度、机房设备防潮的垫脚石,甚至支吊架垫片的固定角度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非常考究的。


“他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住宅项目做到了“鲁班奖”级别的品质水平,堪称中建的质量典范!”2013年,五局安装公司董事长易志忠首次到惠阳星河丹堤项目,便决定在此地举行当年公司的质量观摩会。


▲梁跃辉在质量观摩会上讲解建设细节


最终,这个普通的住宅项目因其极致的履约和品质水准,拿到了十倍于初的后续合同,并获得了广东省优质工程“金匠奖”。


“爱钻研”攻克行业通病“大难题”


在梁跃辉的身上,闪耀着两种看似矛盾的品质:极致的认真态度和极致的创新精神。2010年起的7年内,他共完成19项国家级专利、1项省部级工法和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专心到极致的持续学习、钻研和思考。


▲梁跃辉和他的“套管一次性预埋”三代产品


在惠阳丹堤的建设过程中,梁跃辉发现,按照传统的套管预留预埋方式,不仅需要反复修补,而且由于混凝土的伸缩度不同,还容易发生漏水,这也是全国建筑安装行业的一个质量通病,他决心攻克这个难题。


经过一年摸索,他不断改良,前后做出了三代产品,通过“三点式”固定法将一截相应规格的套管固定在预留的孔洞中,并用可重复利用的金属盖规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堵塞风险,这样既避免了楼板浇筑后的返工,也将漏水的问题彻底解决。这项工法的应用,为项目带来了近200万元的直接效益,并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获评省部级工法。



无论是保护电焊工人的“防烫焊钳”,还是用工地常见工具制作的“套管定位仪”,梁跃辉的所有发明,看上去都不“高大上”,但恰恰是这些工地上最常见工具的简单改造,却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创新价值。仅2016年,梁跃辉的创新成果在全公司范围内的推广便为公司带来了近18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孵化器”推动匠心传承“新作为”


2012年起,担任项目党支部书记的梁跃辉成立“三创工作室”,近年来吸引了近千名工人和项目管理人员参与学习提能与科技创新。


▲梁跃辉带领项目年轻技术骨干探讨技术创新


目前,“梁跃辉创新工作室”已获得了20余项国家级专利,2项省部级工法,发表省部级以上论文7篇,2016年还被授予“广东省职工创新示范基地”称号,2018年被评为惠州市创新工作室一等奖。从一线工人到青年项目管理人员,梁跃辉的创新团队正在不断壮大,为公司输送了3名项目经理,10名项目班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孵化器”。


▲梁跃辉带领工友一同学习BIM技术


作为农民工出身的党支部书记,他还协助组建了农民工党小组,实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为农民工党员打造“红色之家”,设立的“农民工党员示范岗”、“农民工党员责任区”、“农民工党员突击队”旨在鼓励农民工党员在重点部位、困难区段、关键工序发挥模范作用,让农民工党员带领全体工友提高技能水平。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工友们,只要奋斗,人生就有无限可能。



“机器人预制化加工方案”“大空间移动操作平台”……许多由工作室成员共同琢磨出来的创新思路在这忙碌的建设一线逐渐成型,而梁跃辉,这位扎根项目一线近30年的工匠劳模,却有着更大的目标。他坚信,随着新时代吹来的“工匠之春”,将会有越来越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价值,绘出更壮阔的人生!


当被央视记者采访时,梁跃辉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来到北京,就能够进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心情非常激动。作为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的一员,我一定不忘习总书记的嘱托和中国建筑人的使命,传承好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与身边的工友一道努力奋斗,在新的起点上永葆劳动者的本色,用实际行动彰显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




梁跃辉


男,湖南望城人,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资深工程师,1989年通过招工的形式加入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做铆工,历任劳务队长、质安主管、专业工长、技术负责人等多个职务。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工人出身的他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个人获得19项国家及专利、1项省部级工法、一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有效解决了10余个行业内的质量通病,其中“套管一次性预埋”工法填补了建筑行业管道一次性预埋技术的空白。梁跃辉同志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求精精神在公司内外受到广泛赞誉,他的事迹得到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的报道,被誉为“身怀绝技铁裁缝”,“与时俱进的工匠劳模”。近年来,他连续获得惠州市“金牌工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2018年,梁跃辉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

素材来源:中建五局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