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国家相册》,闻名中外的“深圳速度”背后竟然是……

中国建筑 2020-08-30


改革开放初期,

缔造“深圳速度”的“四顶红帽子”是谁?

每天绑扎300公斤钢筋的“铁姑娘”又是谁?

打破大锅饭,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度

又从何时开始?


请跟蓝宝一起打开新华社《国家相册》

第96集——杀出血路来!

为您揭秘“深圳速度”~

该片讲述了深圳特区第一代建设者们的故事,

其中,中国建筑在当时中国第一高楼——

深圳国贸建设过程中创造的

 “深圳速度”闻名世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702zo9kzw&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时任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三局

深圳国贸项目总指挥王毓刚在采访中说:

“如果问我什么能代表‘深圳速度’,

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成就,

那就用国贸建设速度来代表吧。” 



如今,深圳国贸已淹没在鳞次栉比的楼群里,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它却是震惊中外的

“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中建人,

用汗水和泪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

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

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今天,蓝宝带你穿越回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

一场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即将开启~


1980年,国家批准成立深圳特区,率先开展改革开放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初,每一个探索都是一次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深圳建设开始了,施工速度却并不理想。



1981年,人民南路与嘉宾路交汇处还是一片沼泽地,周围是低矮灰色的房屋。


1982年,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最初的目标就是,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建设国贸大厦其中一个意义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1982年8月,中建三局以良好的口碑承接了港资工程——金城大厦。但就在这时,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即将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原来的工程都是采用由政府指派施工单位,每个单位每年都会分到任务指标,吃大锅饭。即使舍弃金城,也未必能中标国贸,金城业主劝说道,“继续干金城,每平方米上浮30元港币!”


是选择条件利益优越的外资大厦?还是选择当时深圳第一高国贸?“放弃金城,全力竞标国贸!” 时任中建三局局长张恩沛毅然决定放弃条件优越的外资项目,果敢转入国贸大厦的角逐中。


1983年1月22日,在提前完成地下室工程后,张恩沛的冒险终于有了结果,中建三局中标深圳国贸主体工程!


1983年8月19日,标准层开始试滑。投标中采用的滑模技术方案虽快,但国内首次采用如此大面积整体同步滑模工艺,这是个有分量的筹码,也是个有风险的选择。


在连续经历三次滑模失败后,项目团队顶住巨大压力与风险,实现第四次滑模成功!


1983年12月18日,滑模施工进入快车道。从最初7天一层,提升到6天一层、5天一层、4天一层,从第31层起,速度稳定保持在3天一层。“深圳速度”由此诞生!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主体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此,“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中外,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载入了特区建设、中国建设的史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站在25层高的国商大厦楼顶,远望旁边正在建设的国贸大厦。


1984年4月30日,150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正式封顶。


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在国贸大厦53层旋转餐厅,发表了有关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精辟论述,从特区的发展谈到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充分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看准了就大胆尝试,大胆的闯。”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使深圳国贸大厦名扬海外。尼克松、老布什、海部俊树、李光耀、加利等国际政要曾先后到此参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纪录片《历史的抉择》中幽默的概括,

“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

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

一石激起千层浪,发轫于中国建筑

革除现行僵化建筑管理体制,

用经济规律支配建筑市场改革,一发而不可收。

中建人勇于探索建设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

实行打破大锅饭,按劳分配,

大胆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 

用“三天一层楼”的品质与效率,

“建”证了改革开放的深圳奇迹!

央视纪录片《见证·深圳速度》,

蓝宝带你重温缔造“深圳奇迹”背后的故事,

体会中建人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95v069v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故事1:工地上的“牛郎织女”


1983年4月,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的李传芳赴深圳驻点,全权负责三局在深的业务,重点负责国贸大厦的建设工作。李传芳意识到国贸工程的重要性,干成功了将成为中国建筑信誉和效益的金牌,干失败了不仅个人前途受损,中建三局也会被赶出深圳。


在她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在动员会上严肃地宣布了一条铁的纪律:“我们来了30多对夫妻,从今晚开始必须住单身宿舍。”话音刚落,一些人就笑出了声。因为李传芳的丈夫俞飞熊也在工地上,并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她补充道:“全部严格实行军事化管理,我也不例外。”另外,除特殊情况,谁都不准回家,也不准家属来队,国贸大厦建设成功那天,这条纪律才能作废!”顿时,全场响起一片掌声。


故事2:局长亲手煮的面


许多老员工在回忆国贸建设这段往事时都感叹,“无论是多大的领导,在工地都没有特权,吃住都跟我们在一起。”


那时的人民南路还是一片泥泞,张恩沛为了让加班的员工填饱肚子,亲自为大家煮从湖北带来的挂面。有时下雨,他就撑着伞挡住锅,待面差不多熟了,他一声“走起”,同事用抹布包住锅沿,双手端起锅,向工棚里冲,张恩沛则撑着伞挡住锅跟着一路小跑,口中还喊着:“小心点,别撒了!” 至今还有老职工自豪地说,“我可是吃过张局长亲手煮的面。”



故事3:“四顶红帽子”的重任


上个世纪80年代,缔造深圳速度的“四顶红帽子”反复出现在各种报章上。他们是中建三局项目主任、施工指挥王毓刚,支部书记、副指挥厉复兴,总工程师俞飞熊和滑模主管罗君东。


第一次试滑,因为滑模起提速度太慢,正在凝固成型的墙体被严重拉裂……第二次、第三次试滑实验均以失败告终。一时间批评、谩骂声铺天盖地,很多外电记者蹲点等着报道国贸大厦坍塌,“四顶红帽子”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甲方负责人甚至说,“你们要包赔我的损失,赶早给我滚蛋!”

怎么办?滑模究竟能否成功?一种乌云压顶的感觉瞬间袭来,大家没日没夜的总结失败教训,一头扎进工地,做实验、测数据,经过一次次滑模技术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光有先进技术不行,物料质量跟不上。


当张恩沛再一次来到现场,在简陋的会议室,“四顶红帽子”齐刷刷地站在他的面前,以慷慨赴死的决心望向这个他们敬爱的领导。张恩沛听了他们的汇报,心潮澎湃。随后问道,“你们确定要再试一次?”“四顶红帽子”齐声回答:“要!”俞飞熊甚至承诺,“如果再次失败,我愿意去坐牢。”

但是购买5万元以上设备要经过漫长审批还可能不被政府批准,怎么办?工期临近,张佩恩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没有经过任何批准,他以个人名义做担保,用外汇券从香港贷款购买了十几台国外先进设备。


1983年9月18日,第四次滑模正式开始,在1600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滑模缓缓提升。“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混凝土墙面又平又光!” 瞬间现场哭声、笑声、欢呼声交织一片,“四顶红帽子”相拥而泣。


滑模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工地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工人的工作量和收入直接挂钩,原本工人一个月只能拿十几元,但在国贸建设期间,最高能拿600多元。


故事4:“铁姑娘”的国贸芳华


18岁的杜先芳刚到国贸大厦工地,和大多数女生一样,被分到了项目钢筋班组,这个班组被称为“铁姑娘班”。


“与身体的疼痛相比,心里的恐惧才是更难跨越的。”杜先芳回忆,深圳国贸大厦从第三层开始滑模,“铁姑娘”们要负责绑扎钢筋,跟随着滑模一直攀上150米高空。杜先芳还记得第一次站上十几米高的操作板面,望着脚下缩小了半圈的熟悉风景,真是脚步打颤、手心冒汗。



国贸大厦随后进入快速施工期,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不断“长”高,满怀喜悦的“铁姑娘”们投入到更加忘我的工作之中。当时,杜先芳所负责的双观电梯区域难度颇高,钢筋排布造型复杂、体积大。下班后她经常向老师傅请教,上班时顶着高处的寒风与流下的保养用水稳步进行绑扎,越来越熟练的到后来平均每天可以完成300公斤重的钢筋绑扎。



一次验收,180斤重的验收组长站在杜先芳绑扎好的钢筋上晃动几下,钢筋几乎纹丝不动。欣喜的杜先芳在几个老师傅的撺掇下爬上了龙门架,望着脚下的高楼和遍布深圳的建设工地,她才知道自己竟然已经不恐高了,还忍不住站在上面唱了一首当时正流行的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伴你漫行一段接一段,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远在前面,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1984年4月30日,

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

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深圳速度”一时成为中外学习的榜样。

它不仅代表了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度,

更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

中建人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

创造了3天一层的建设奇迹,

而当时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

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有句话说,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其实,深圳的建设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中建人用红色基因和蓝色力量,

推动着城市的绿色发展。

留言区分享你的改革开放故事,

下期奇迹之旅,

蓝宝带你继续探寻改革开放地标,

聆听新时代改革开放足音!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微信号:zgjzwx)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中建三局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