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地产梦由此开始:香港海宝花园
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投身香港兴办中资企业的大潮之中。面对承建业务微薄的利润,1986年,老一辈中海人果断正式进军地产开发领域——香港海宝花园,这是中海集团在香港独立投资开发的首个房地产项目,是中海集团『承建+地产』业务架构的起点,亦让中海一炮打响,驰名香江。海宝花园,这个充溢着创业激情和传奇色彩的名字,不仅是中国建筑的地产梦开始的地方,更是改革开放伟大发展成果中一个无比生动的缩影。
香港海宝花园,是中海集团在香港独立投资开发的首个房地产项目,也是中海集团“承建+地产”业务架构的起点。海宝花园一炮打响,驰名香江,为中海集团做大做强开辟了新的征途。
创新发展,开辟房地产战线
时间回到改革开放伊始。1979年,在香港风起云涌的兴办中资企业的大潮中,不经意溅起了一朵小小浪花——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赶海香江,老一辈中海人多少带有劳务输出的性质,最初瞄准的仅仅是香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
乍到香港,洋人歧视、同胞白眼、生存艰难……中海人的“水土不服”显而易见。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81年,中海成功拿到5张C牌,这是中海发展历程上的第一个里程碑。C牌是香港建筑业最高等级牌照,是国际牌照,与之相配套的共有5张牌照。拿到5张C牌,意味着中海投标任何工程都不受限制。
▲木湖-大榄涌输水管线全景
随后几年,中海集团的承建业务芝麻开门,屡有斩获,承揽了木湖-大榄涌输水管线工程、大窝口村第二期工程、葵涌图书馆工程。但是,承建业务带来的利润十分微薄。
在对香港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之后,中海人总结出“无承建不稳,无地产不富”的“真理”。新鸿基、长江实业、恒基地产、太古集团……屈指算来,香港最大的十家家族财团几乎都离不开地产行业的支撑,面对承建业务带来的微薄利润,这深深地刺激着中海人的神经。
据中海老员工回忆,时任中国海外公司总经理的孙文杰喜欢独自在急步中思索。思虑公司的发展前景,他经常会围着华润大厦21层的电梯间转来转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在孙文杰看来,要想扭转公司从始建以来的被动局面,除了房地产开发,别无他途。
那时,香港的房地产正在节节攀升。用承建支撑地产,用地产带动承建。变“承建一条腿”为“地产+承建”两条腿来拓展中国海外的前途。孙文杰毅然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领导层的同志们。让他欣慰的是,公司上下都非常支持他的想法。
彼时的中海人,对市场化的香港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也多次尝试通过以参股方式投身地产开发,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历经对几十个项目的筛选后,中海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叫“海宝花园”的项目上。
海宝花园位于香港大埔4号地块,地盘面积5012平方米,发展面积3.33万平方米,总投资1.15亿港元,是中海在香港独资开发的首个房地产项目。1985年6月,中海为海宝花园支付地价4850万港元。
海宝花园,成为中海人梦想的新起点。
众志成城,激情燃烧的岁月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开发海宝花园的那段日子里,虽然早已有思想准备,大家才发现,工作中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
据老员工回忆,那段时间,孙文杰几乎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白天去踩盘,晚上和建筑师、设计师一边吃饭一边探讨,深夜和律师讨论买卖顺序。当然,至于工程建筑,这是中海的老本行。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施工技术,中海人都精打细算,尽可能节省成本,并保证工程质量。
“当时地盘上的那批中海人真的太辛苦了,很多人刚到香港,吃不惯香港菜,也不会讲粤语,他们雇了一个人专门给地盘上的管理人员做饭,大家一日三餐都在地盘上吃,吃完晚餐,大家都还要留下来继续工作。管理人员的工资不高,但香港的消费是很高的,如果出去吃肯定消费不起。因为赚的不多,有的管理人员生了病都不敢说,因为负担不起去诊所的费用,只买一点成药来对付一下。”现如今已经60多岁,曾在海宝花园做判头的香港人黄月成老先生回忆到。
▲中海物业
中海刚到香港时,资金少,资源少,但中海人对香港的市场规则适应很快。“中海的领导胸怀十分开放,非常善于取长补短。孙文杰当时有个理念,要让自己的合作伙伴有钱赚,公司不要想着赚太多,大家一起合作把工程干好,这样才会有将来。”黄月成先生接着说,“在香港,大家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在海宝花园的建设过程中,中海和合作伙伴们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关系,我们作为分包,非常信任内派员工,大家都抱定一个目标,先把工作搞定,一切以结果为先。后来,中海也总能够按照口头约定兑现,这对中海后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难得的信任基础。要知道,当时在香港有很多有资源、有资金的中资企业,但后来都没能活下来。”
开盘热销,中海外名扬香港
经过中海人一年多的倾心劳作,1986年8月,海宝花园这个中海人的“处女作”顺利开盘。它设计科学,用料讲究,环境优美,受到香港市民热捧。第一次销售推出,就有置业者提前三天三夜前来争购。到开盘当天,480个楼花单位瞬间售罄,创造了香港楼市的一大热销奇迹。
“这真的是一个奇迹,要知道,当时附近的楼盘并没有那么好卖。”老员工回忆到。
海宝花园开盘的火爆场面也吸引了当地媒体的强烈关注。开盘第二天,香港主要报章以“排队买楼不知价,只因市民信任它”的醒目标题,大篇幅报道海宝花园的热销盛况。海宝花园和中国海外的美名在香港市民和房地产界不胫而走。
投资6000万,净赚8000万!销售前线的喜讯传来,全体中海人顿时陷入一片欢腾!中国海外终于掘得香港地产第一桶金。
海宝花园成为中国海外发展的转折点。
时间证明,看中海宝花园的业主眼光确实独到。“海宝花园的房子很耐用,质量很好。有一个细节就给我很直观的感受,30多年过去了,海宝花园现在外墙上的小瓷砖几乎没有脱落,但附近有些盘就不行了,比海宝花园开盘要晚,但外墙瓷砖已经脱落得不成样子了。”海宝花园置邦物业管理处的马先生说。
积累经验,“海”军战队启航
1986年,中海投资1388万港元买入了香港中环干诺道中200号信德中心29楼作为办公地点,中国海外建筑一下子成为全香港拥有最好写字楼的建筑公司。
通过“海宝花园”的成功运作,中海人对香港地产开发的一整套程序和规范都有了切身体会:买地要先了解地方的市政规划,土地产权是否清楚,中间有何纠葛,设计时的市场定位,销售时的要点,银行资金的融通等,而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花钱委托专业机构和人士办理。中海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在开发海宝花园的一年多时间里,中海又先后储备了三四块地,计划根据公司的资金状况安排项目开发进度。“海宝花园”一炮打响,中海在地产开发上开启了狂飙突进之路。1987年,中海已拥有超过10个小型地产项目,均以“海”之打头:海峦苑、海祥大厦、海兴大厦、海荣大厦、海景山庄、海茂苑、海景花园、海景豪园等,组成了中海的“海”军战队。
1991年10月,在香港黄金地段——湾仔,中国海外集团全资拥有的三十层高的“中国海外大厦”正式启用,这是公司当时独立发展的最大地产项目,总投资额7.37亿港元,充分显示了中国海外集团在香港地产界的地位,中海外的金字招牌在香江的夜空熠熠生辉。
地产,成为了中海人割舍不断的情缘。
1992年,中海地产在香港成功上市,中海“承建+投资”的两大产业羽翼渐丰,亦为中国建筑成为世界最大投资建设集团的壮阔愿景奠定了扎实基础。
40年前,中国作出了决定自身命运的关键抉择。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万物生长,云雾渐开。激荡前行的中国,在一次次裂变中获得新生。
海宝花园,一个充溢着创业激情和传奇色彩的名字,这是中国建筑地产梦开始的地方。应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的中国建筑,也迎来自身的一次次裂变,逐步走向壮大。新时代的劲风烈烈,鼓荡着踏上新征程的中建人的雄心,也亦将引航中建人实现新梦想,驶向更加壮美绚烂的航程!
本文选自专刊
壮阔历程40:
从“深圳速度” 到“雄安质量”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微信号:zgjzwx)
素材来源:中海集团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