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蓝宝带你算个明白!

中国建筑 2020-08-30


备受社会关注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已公布,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从今年起,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缴纳的个税将进一步降低!这6项专项附加扣除要扣哪些、如何扣、能减多少税?还需知道哪些小贴士? 让蓝宝带小伙伴们一步一步算个明白。



第一步:专项附加扣除包含哪些?



首先,蓝宝带你先了解一下专项附加扣除包含哪些内容?到底应该怎么扣除呢?


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内容


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


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到底怎么扣呢?


1. 子女教育

向上滑动 查看详情

(1)扣除范围

学习教育:年满3岁至小学前(不包括0-3岁阶段)。

学历教育:小、初、高、中职、技工、专、本、硕、博。

(2)扣除标准

1000/月/每名子女。

(3)扣除主体

父母(法定监护人各扣50%)也可由父母(法定监护人选择一方全额扣除)。

注意: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4)纳税人留存备查资料

子女在境外接受教育,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境外教育佐证资料。

(5)注意事项

子女在境内或境外接受学历(学位)教育,接受公办或民办教育均可享受。

子女接受学历教育需为全日制学历教育。


2.  继续教育

向上滑动 查看详情

(1)扣除范围

学历继续教育支出:境内学历(学位)教育期间。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取得证书的年度。

(2)扣除标准

学历继续教育支出:400元/月,最长不超过48个月。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3600元/年。

(3)扣除主体

本人扣除。

注意:个人接受本科(含)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

(4)纳税人留存备查资料

学历继续教育支出:无需留存资料。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职业资格相关证书等。


3. 大病医疗

向上滑动 查看详情

(1)扣除范围

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除去医保报销后发生的支出:个人自负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

(2)扣除标准

每年累计超过15000元—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3)扣除主体

本人医药费用本人或配偶扣除。

未成年子女医药费用父母其中一方扣除。

(4)纳税人留存备查资料

大病患者医药服务收费及医保报销相关票据;或者医疗保障部门出具的纳税年度医药费用清单等资料。

(5)注意事项

大病医疗扣除只能在纳税人次年汇算清缴时享受扣除。


4. 住房贷款利息

向上滑动 查看详情

(1)扣除范围

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偿还贷款期间(不超过240个月)。

(2)扣除标准

1000元/月。

(3)扣除主体

纳税人未婚:本人扣除。

纳税人已婚:夫妻双方可选择一方。

夫妻婚前均购买首套,可选择一方扣除,或各按50%扣除。

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4)纳税人留存备查资料

住房贷款合同、贷款还款支出凭证等资料。

(5)注意事项

不得与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同时享受。

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所购买住房需为中国境内住房。


5. 住房租金

向上滑动 查看详情

(1)扣除范围

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按以下标准扣除。

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

(2)扣除标准

①直辖市、省会(首府)、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1500元/月。

②其他城市市辖区户籍人口>100万:1100元/月。

③其他城市市辖区户籍人口≤100万:800元/月。

(3)扣除主体

①纳税人未婚:本人扣除。

②纳税人已婚且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由承租人扣除。

③纳税人已婚且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不同:分别扣除。

(4)纳税人留存备查资料

住房租赁合同、协议等。

(5)注意事项

不得与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同时享受。


6.  赡养老人

向上滑动 查看详情

(1)扣除范围

有赡养义务的子女赡养一位及以上年满60岁(含)以上父母及子女均已去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2)扣除标准

独生子女:2000元/月。

非独生子女:每人不超过1000元/月。

(3)扣除主体

独生子女:本人扣除。

非独生子女:

平均分摊:赡养人平均分摊。

约定分摊:赡养人自行约定分摊比例。

指定分摊: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比例。

(4)纳税人留存备查资料

独生子女:无需留存资料。

非独生子女:均摊的,无需留存资料;约定或指定分摊的,书面分摊协议等资料。

(5)注意事项

非独生子女:

指定分摊及约定分摊必须签订书面协议。

指定分摊与约定分摊不一致的,以指定分摊为准。

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第二步:如何计算应纳个税?



增加了这6项专项附加扣除后,工资薪金个税到底该怎么算啊?到底能多拿多少钱呢?蓝宝教你一个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收入-三险一金-基本减除费用-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公式不明白没关系,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案例一


一对夫妻(小王、小李)赡养老人、有孩子、有房贷(夫妻商定,子女教育、房贷都由丈夫小王扣除)。

小王

独生子、父母已年过60岁、与小李育有一女、上小学、供一套房有贷款、月薪16000(减除险金等专项扣除后)。

专项附加扣除:2000(赡养)+1000(教育)+1000(房贷)=4000

小李

独生女、父母已年过60岁、与小王育有一女、上小学、供一套房有贷款、月薪10000(减除险金等专项扣除后)。

专项附加扣除:2000(赡养)

小王

2018年10月1日税改前月缴纳个税:

(16000-3500)×25%-1005=2120

2018年10月1日起征点提高后月缴个税:

(16000-5000)×10%-210=890

2019年1月1日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后月缴个税:

(16000-5000-4000)×10%-210=490

小李

2018年10月1日税改前月缴纳个税:

(10000-3500)×20%-555=745

2018年10月1日起征点提高后月缴个税:

(10000-5000)×10%-210=290

2019年1月1日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后月缴个税:

(10000-5000-2000)×3%-0=90



2018年10月1日起征点提高后,夫妻俩每月可少缴个人所得税共1685元,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后,每月可再少缴共600元。这样算下来每年大概共少缴27400元!


这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上班族而言,可是真金白银!


案例二


单身(小张)北京工作、租房、独生子、父母已年过60岁、月薪10000(减除险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后)。

专项附加扣除:1500(租房)+2000(赡养)=3500

小张

2018年10月1日税改前月缴纳个税:

(10000-3500)×20%-555=745

2018年10月1日起征点提高后月缴个税:

(10000-5000)×10%-210=290

2019年1月1日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后月缴个税:

(10000-5000-3500)×3%-0=45



2018年10月1日起征点提高后,小张每月可少缴个人所得税共455元,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后,每月可再少缴共245元。这样算下来每年大概共少缴8400元!



第三步:怎么申报呢?



既然国家给了我们这项福利,那我们该如何享受政策红利呢?别着急。继续往下看。


报送方式一


报送电子信息采集表

纳税人应当将相关信息提交扣缴义务人(通常是给本人发薪的单位),扣缴义务人应及时将相关信息报送税务机关,纳税人对所提交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记住: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向扣缴义务人或者税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


报送方式二


通过税务总局官方个税APP报送信息

通过“个人所得税”手机App和北京市电子税务局网站申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自然人办税服务平台https://its.tax861.gov.cn/)。



第四步:别忘了小贴士!



以上大家都了解了吗?先别急着申报,蓝宝再送你几条小贴士~


Tips


1、填报信息需注意

第一次填写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要填写完整,便于及时享受扣除;以后月份、年度享受时,无需再填写。年末时如果无变化的,确认即可,有变化的,更改变化即可。

2、大病医疗需注意

在6项专项附加扣除中,大病医疗支出在年底才能算出一年到底花费了多少医药费,所以要在第二年汇算清缴时才能扣除。

3、隐私保护请放心

税法已经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和扣缴单位会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保护好纳税人的隐私。

4、晚报可以补扣

如果纳税人领取1月份工资前忘记申报或者申报晚了怎么办?可以在2月或者以后月份申报后,一次性补扣享受;一次性补扣不完的,还可以在以后月份工资中继续补扣。

5、少扣可以退税

如果纳税人在年度中未申报扣除,或者申报晚了到年底仍补扣不完的,可以在第二年汇算清缴时向税务机关申请退税,各级税务部门会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退税服务。



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小伙伴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阅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专题网页哦!


▲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途径及方法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微信号:zgjzwx)

素材来源:财务资金部、人力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