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英雄传:莫斯科“建将”

中国建筑 2020-08-3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近期编辑出版了《一线英雄传》系列丛书的第四部作品——《中国建设者》


《一线英雄传》(肆)选取了40个鲜活人物,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视角,讲述了中央企业一线员工奋斗圆梦的精彩故事。其中,中国建筑《高楼背后有“高人”——记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建造“脊梁”——中建三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琨》、《莫斯科“建将”——中建一局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经理刘志刚》等3个人物故事入编该书展现了中建人在服务国家战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责任担当和爱国奋斗奉献精神


之前蓝宝与大家分享了“央企楷模”陆建新的最美初心!用一生写好“恒”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莫斯科“建将”刘志刚,听他讲述自己的海外奋斗故事。



莫斯科“建将”



在大学时代,我就憧憬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参与到国家重大的工程建设中去,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2002年我如愿加入心仪已久的中建一局。成立于1953年的中建一局,是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建设了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城、重工业城和石油城,1959年被国家授予“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2016年中建一局又作为中国建设领域唯一企业,荣获中国政府最高质量荣誉——中国质量奖,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品质”代言。作为中建一局员工,我倍感自豪,立志续写前辈们的荣光。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守在工程管理一线。从编制施工方案到项目创优策划,从施工过程控制到缺陷整改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管理知识,同时自身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2010年,我有幸参与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建设。
这个项目是继金融危机后,全球最大的私人投资项目,也是迄今为止西半球规模最大的单期开发项目。作为中建系统承建的海外合约最大单个总承包项目,对整个中建系统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作为工程管理部经理,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是我参与的首个海外工程,为了首开得胜,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通过采用国际标准的设计、材料、施工、验收?怎么克服复杂社会环境、陌生的地方法规?怎么协调、推进国际项目部员工间不同的文化融合?怎么适应与国内迥然不同的安全标准?怎么在极端差异的气候条件下关怀员工?


记得刚到巴哈马时,我要带队建设一个能容纳1000人的临建,所有建设物资都要通过航运运输。巴哈马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全部物资几乎都靠航运供给,一是飓风肆虐。我们一边等着在海上被飓风拖住了航程的运输船到港,一边规划怎么提高临建的抗飓风标准。


计算、许可、加工、海运、组装,环环相扣,每一项都需要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时我突然发现更大的问题摆在眼前,与外国公司谈判一定要过语言关。


工作之余,我和项目其他技术员工一起钻研起了专业英语,这往往是普通商务翻译兼顾不到的地方。


就这样,一直到项目结束,我从一个搞技术的,变成了现在流行的复合型人才,懂外语、通商务、晓技术、会管理,在巴哈马几年的项目现场经理经验,让我成长并获益良多。


2015年2月,是项目团队在巴哈马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项目员工一个不落,全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当中国时间终于迎来新年的第一秒钟,望着茫茫大海,我们互相激励,吟诗抒怀,“波平心潮起,碧空思乡浓。卸甲归田日,再携百侣游!”



从巴哈马回来没多久,就迎来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开工。2016年3月15日,我被派任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带队远征莫斯科。


从巴哈马到莫斯科,从工程管理部经理到项目经理,我用了六年时间。这一路走来艰辛,但肩上的担,纵有千斤也要承担。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项目。项目包括高档写字楼、5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中国古建园林等业态。建成后,将成为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创业的总部基地,也是中国优质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展示中心、交易中心与信息中心。


出发前,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奋斗,在俄罗斯展现“中国创”“中国质量”“中国品牌”。


我们按照中建一局首创的“5.5精品工程生产线”的质量管理模式展开工程建造,即“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控制→阶段考核→持续改进”5个步骤和科技、人力资源、劳务、物资及安全5个平台,结合俄罗斯规范,市场资源情况和气候条件,编制了项目的创优策划,锁定“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质量目标,争创海外鲁班奖。



可是项目刚进场不久,就迎来重重困难。莫斯科铁路局和环保局几乎同时提出“基坑变形不能超过20毫米”“不允许超过地连墙之外破坏土质”,这些无疑是雪上加霜。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的北侧是新修的莫斯科市的环城轻轨,轻轨距项目施工地点最近的地方只有19米。要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方法都无法实施。自认在巴哈马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我,非常沮丧。


值得庆幸的是,我背后有强大的中建一局做支撑。克服了5个小时的时差阻力,赶在莫斯科时间4点钟、中国员工刚刚上班的时间,我们紧急联系上公司富有经验的老员工,和他们一起商讨项目基坑的施工技术,结合莫斯科的工程实际,制订了一套全新的基坑支护方案——中心岛结合局部逆做基坑支护,每做一步都要进行支撑。


从桩机移交到整体结构出正负零,10个月的时间里,项目员工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个工程,最终保证基坑的变形量处于限定范围内,彻底消除项目一级安全风险“地连墙位移风险”。曾经挑剔的莫斯科铁路局,此时也缄默无语。



过了第一关。一口气还没喘匀,又遇上莫斯科125年来最冷的冬天。天气预报气温最低达零下36摄氏度,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塔吊无法转动,搅拌站无法运作,车辆无法前行。

我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保证项目的完美履约。我和同事们一起,策划用苫布、保温被等搭建暖棚,用暖风机为暖棚加热,终于解决了钢筋绑扎后的积雪清理难题。这种方案对养护混凝土,减少混凝土内外的温差,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都起到良好作用。


但所谓的“暖棚”仅仅可以保障施工的有序进行,却不能消解严冬对项目员工的考验,“暖棚”并非密闭空间,在苫布、保温被拼接处留有很多缝隙,凛冽的寒风由这些缝隙钻入,再穿过层层羽绒服、厚棉裤的阻碍,直达皮肤。


我听到有工人反映,“制模版的时候更痛苦”。是啊,零下30多度的严冬里,没有暖棚,只能露天作业,但是没有一个人拖延施工进度!我们给项目员工配了双面带胶的防潮手套,厚重的安全鞋和棉服,采取每两三个小时更换一批工人的办法坚定地推进工程的进度。

这群在棉服外套印有“中国建筑”样式黄马甲的普通工人感染着我,他们仿佛是身披战甲的战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我们共同将中建一局的先锋精神传播到海外。抗严寒、斗暴雪,一块块冻疮是寒风肆虐带来的沟壑,也是这些中建一局的战士们立下的赫赫战功!


莫斯科时间2017年9月26日,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提前5天顺利封顶,在封顶仪式上,莫斯科国家监理项目督察向项目颁发了“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第一名的奖状。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得莫斯科建筑行业最高奖


我们不仅在俄罗斯塑造了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也建立起中国建筑在中国政府官员中的良好形象,树立了冬季施工的窗口工程。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莫斯科国家建筑监督建设局局长奥利格·安东辛卡在评选会上,号召所有参会的建筑企业,学习中国建筑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组织能力和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建筑企业进军海外的一段佳话。


那一刻,我们觉得所有的艰苦奋斗都是值得的,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和自豪感。


9年征战海外,愈加感受到中国建筑的品牌形象,中建一局的先锋军精神,深深刻印在了我的骨头里。这是一局先锋共有的攻坚克难的“硬骨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当我手捧奖状,回首9年过往,才体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它宛若明灯,照亮我们不断奋斗的前程。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中国建设者·一线英雄传》(肆),企业文化部,中建一局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