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阅读单的前世今生
写在前面的话:
参加百千共读两年以来,经常会收到一些老师私信讨要我为孩子们共读设计的阅读单,老师们一次次的厚爱,让我对自己的设计产生了一些信心,也对阅读单产生了一点兴趣。九月朋友圈曾老师曾问我阅读单该如何设计,答应过好好梳理一番再告诉他。趁着牛营每日作业,梳理一下一张阅读单的前世今生吧!
Why
使用阅读单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前了解阅读后将要讨论的话题,以便在阅读时特别关注相关内容。
--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
What
(个人理解)阅读单是教师为了帮助孩子理解阅读书籍而设计的表格。表格?你没看错,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占主导,文字太多的阅读单并不利于他们的理解,而表格就显得一目了然。当然,阅读单的形式多样,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偏好,但是我比较赞同蒋军晶老师暑假授课时讲的,一张阅读单最好就是一张表格,题量不宜过多。当然,我也会进一步顺势引导,加上表达自我观点类的题型。
HOW
一、前世
(一)一张阅读单的诞生
(1)初期模仿
入职初期,我参加了百千共读(不是打广告)。群里的老师会无私分享自己的阅读活动美篇总结,一开始要多看其他老师设计的阅读单,看得顺眼的就保存下来。
然后,自己试着结合班级情况,进行修改和模仿。虽然相关问题可能开始还没有想透彻,但因为大家共读的是同一本书,所以对书籍的解读不会太偏。当初阅读《尼克代表我》就是模仿修改群里的阅读单,开始了第一次设计。
(2)中期尝试
模仿了几次后,自己就会摸出门道。可以开始自己尝试不看别人的阅读单,初读完一本书就自己试着设计。
因为阅读单是面向小学生的,所以有必要花心思设计得有趣好玩一些。比如让学生调查资料的类型,就叫“小小调查家”;需要学生探究梳理的,就叫“整理家”;想让他们发散写作的,就叫“小作者”或“过把作家瘾”......
标题也可以结合书籍的内容和情节设计一些好玩的。比如共读《城墙上的光》,在探讨现实和过去这个问题时,设计标题“假如真有时光机”;意图通过80年代和现在的美食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时,设计标题为“吃货的世界”;想通过梳理人物出身、家庭、个性、喜好、苦恼等来解读人物时,标题定为“人物解密”;需要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题型,题目定成“火眼金睛”......
(3)后期求师
其实一件事情做多了,就会慢慢积攒一些经验。但,教师处理很多问题都喜欢凭借经验,设计阅读单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名师的专著来加强自己对阅读单知识的理解。
蒋军晶老师在《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里就有对阅读单的知识渗透,听说今年还会出一本专门和阅读单有关的书籍。阅读名师的书籍,一定可以帮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毕竟,知其然不够,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懂了。只有理论和经验结合才能设计出更优质的阅读单。
(二)设计原则
(1)打通课内和课外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互相补充。如阅读《在长长的跑道上》时,就可以引导孩子关注书中的人物描写,进而加强学生对课内人物描写的敏感度和写作人物时的表达方法。阅读《城墙上的光》时,可以结合课文《桥》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对小说中晦涩黯淡的环境描写的感知,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人物心境密不可分。
(2)关注孩子的阅读障碍
做阅读单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教师在初读一本书时,肯定会发现有些地方可能会成为孩子阅读的绊脚石。把这部分拿出来,以阅读单的形式呈现,带领孩子攻破阅读难关。如《逍遥游童话庄子》里的“现实和梦境人物关系对应表”,通过梳理,孩子对这种虚实结合的故事就会看得更清晰。
(3)关注课外扩展
课外阅读的书籍其实是对学校教材的补充,有些扩展的知识孩子需要了解,教师就可以以阅读单的形式提醒孩子关注。如《逍遥游童话庄子》和《城墙上的光》渗透在故事里的传统文化因素。
(4)阅读单的梯度性
一般第一张阅读单可能是关注故事的人物和情节,那是不是所有的阅读单都是这样紧紧围绕书籍呢?是,也不是。
在设计阅读单时,教师也要树立梯度意识。一本书孩子经过初读,重读,再读.....打卡写感受,小组聊书,班级聊书......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肯定是越来越深的,所以后面的阅读单也需要跟上孩子思想的变化。后面的阅读单可以跳出故事,进行故事和现实的对比(《逍遥游童话庄子》里的玄珠)、历史类的还可以结合实际历史引导孩子关注现实(《祖父的椅子》里的美国建国原因探究)、删掉故事角色,故事走向如何等(《童年》里阿廖沙的悲惨命运到底是谁造成的)。
二、今生
设计完阅读单,让学生完成就完事了吗?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没有一张阅读单是完美的。
(一)认真查看每一份阅读单作品
每次查看学生的阅读单都会发现一些小问题,比如“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预期不完全一致”导致偏题。尽管每次设计时都提醒自己问题指向性要明确,但常常后知后觉可能那样提问更好。在对孩子的答案和自己的预期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一些偏差,而偏差往往是需要教师进行深思的,到底是教师设计不合理,还是学生对理解不到位?
(二)时间允许,自己填写
阅读单是给学生做的,但是时间允许的话,教师最好自己也填一填。如果只是大概感知,很容易导致学生完成阅读单时出现意外偏差。读《逍遥游童话庄子》时有一个题是让学生找庄子寓言里传承到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其实有些寓言没有以成语的形式留存,但一开始我没有注意到这点,结果学生找不到,很迷茫。只有自己做了,才会问题是不是真的合理。
(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设计完一本书的几张阅读单后,最好不要立刻打印出来。在学生共读期间,及时关注学生的共读情况,也许阅读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果是在查看阅读单作品才发现问题,可以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进行调整补充。共读《城墙上的光》时,关于书中父辈对孩子成长教育的缺失问题,我在阅读单中进行了引导,但从阅读单作品可以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在交流时我把这个问题补充到讨论环节。结果发现,稍微语言引导一下,孩子还是有感知的。
一张阅读单看起来只是一个表格或者几句话加一些线条,但是它的前世今生可不简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