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希望你看不懂《狗十三》,也没有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陈子衿 & Robin 豆瓣阅读 2022-11-03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片,但它攥住的是青春的阴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名叫李玩的十三岁少女,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脸那个年纪里所特有的迷茫与生涩。

影片一开场,果靖霖扮演的父亲便干涉了女儿报兴趣班的事。女儿喜欢物理,英语成绩不好,老师便推荐她报英语兴趣班,两人僵持着,直到老师说出「有两个直升高中的名额」,这时父亲终于按捺不住了,脾气上来,一把推开女儿,擅自给她签了字。

李玩被父亲的所作所为激怒后,心里对于大人的敌视也在加剧。父亲倒是不以为然,他的态度是:「娃娃家嘛,哄哄就好了。」于是有天李玩回家,发现家里多了一条狗,这条狗便是为完成「哄哄」的使命而现身的。

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故事也正式拉开序幕。狗的到来为她孤独的青春期增添了些许色彩,她悉心照顾,直到有天狗被爷爷弄丢。先是继母送上了李玩喜欢的旱冰鞋,接着是父亲敷衍的安抚,言辞之间都是「你要懂事」「你快中考了,学习要紧,我之前就想把狗送走」,直到李玩歇斯底里,父亲才说出「爷爷对你非常好,每天帮你遛狗,但狗自己跑了」这样的话。言外之意,狗是自己跑的,与我们任何大人都无关。

李玩找狗的那段时间,家庭关系出现新一轮的危机。先是爷爷,混乱中,她推倒了爷爷,导致爷爷脚受伤;继而是奶奶,常年不出门的奶奶因为担心晚归的孙女而外出寻找迷了路,这也彻底激怒了父亲,父亲怒火中烧,动手打了她。父女之间的心理斗争演变成肢体冲突。

等李玩洗完澡出来,父亲给李玩道歉了。父亲对李玩说:「来,过来,坐爸爸腿上。」在父亲心里,李玩依旧只是个尚未长大什么也不懂的「女娃娃」,如果这样,这道歉也很难出于真心。

听听这位父亲是如何道歉的,「玩玩,爸爸向你道歉。」接着便是「你要懂事,爸爸太忙」这类的开脱,是不是很熟悉?这不是纯粹的道歉,听完会觉得甚至有点道德挟持的意味。

狗丢之后,李玩整日郁郁寡欢,这时继母出了一个主意,买来一只相似的狗,谎称它便是走丢的「爱因斯坦」。这个谎言自然当场被李玩戳破,但继母依然不松口,还反问「狗是我买的,我能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吗?你是不是就想闹,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全家人都知道这条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全家人都默认了这条狗就是「爱因斯坦」。天不怕地不怕的青春期里,最让人胆怯的便是孤独。所以最终李玩还是接受了这条狗,这是现实生活里多数青少年们抗争后的固有结果。

接受,是处在青春期里的少男少女们的共同宿命。

接受,然后自己消化这份悲伤。中国青少年们的成长,都是这样在成人式的镇压与自己的妥协下完成的。

另外一处能看出她通过妥协完成「成长」的地方是在酒桌上的不同反应。

第一次,爸爸答应带她去看天文展,却碍于领导的面走不开,爸爸不允许她喝酒,却主动提出让她与领导喝酒,这是又一次「大家长制」的体现,凡事都没有固有标准,标准会随着父亲的变化而变化。后来李玩径直推门出去,独自一人去了天文展,可是展览已经结束了;

第二次,李玩在全省的物理竞赛中取得第一名,饭局上,陌生的叔叔特地为她点了一道招牌狗肉,一桌子人心情复杂地看着她,有紧张,有无奈,有心酸,有期待,最后李玩还是夹起了一块,笑着说了谢谢。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作家朱一叶的《吃麻雀的少女》,书中的少女为了平息下岗父亲的失意与愤怒,含泪吃掉了父亲油炸的麻雀。不同的是,彼时李玩内心的海啸已经渐次平静,后者却只剩无可奈何。

某天,她在街上遇见了走失的「爱因斯坦」,但她已经不想再与它相认了,曾经的声嘶力竭仿佛只是一场梦,长大就是一件残忍的事。

「我还怕它认出我朝我扑过来呢。」李玩这样说。

那之后,她去到一个无人的角落,独自大哭了一场。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姐姐李玩站在外围看着不情不愿的弟弟学滑冰,弟弟一边跌倒,一边求饶,一边扶着椅子向前滑行。

少女的青春结束了,可成长依旧在年幼的弟弟身上延续了下来,像是一个必经的、平淡无奇的轮回。 

好在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以下这七本书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家庭、童年、成长。看过电影之后,唏嘘感慨之余,阅读可以让你意识到,你不是唯一的一个,而父母也曾经是孩子。


1.

陈子衿 著(影评作者)

二十一岁的陈子衿被确诊淋巴癌四期。也是在这个时候,和父亲本来就很糟糕的关系,降至冰点。

出院后,他开始试着记录那一年的时光,在豆瓣阅读开设了《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的专栏,写下身边的林林种种,和对父亲疑惑又叵测的爱。

「那时候似乎谁都没有当回事,直到他听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小手术。当医生说只能把脾脏全部切除时,我爸抗拒地摆了摆手,径直推门走了出去。走出诊室的那一刻他便哭了,边推着箱子边哭,医院里人潮涌动,下手扶梯的时候,有不少人好奇地打量着他。在我接受的教育里,父亲永远是山一样的形象,是足以信赖的依靠,这十几年来,我和他相处的时间虽寥寥无几,可我心里早就擅自将他塑造成那样的存在。」

 

2.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论写家庭,张爱玲是起点,她是第一个揭露中国家族病态本质的现代作家。父亲、母亲、姑姑、继母、弟弟,高门巨族的出身,痛苦压抑的童年,她不厌其烦,反复书写,写了一辈子。这本书是晚年一个人在纽约的张爱玲对人生的完整回望,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小说性自传,基本上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现实中的原型。盛九莉便是她自己,而邵之雍则是胡兰成。

《小团圆》只写了两件事——童年和爱情,而前者决定了后者。小女孩九莉生在破碎的旧式家庭中,在孤僻暴戾的父亲与后母身边长大,从小便见识了大家族的复杂关系和形形色色的命运悲剧。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张爱玲的家庭叙事永远离不开荒凉的底色。但最令人感慨与恐惧的是,她之后的爱情和人生之路,并没有比童年容易。


3.

朱一叶 著

《吃麻雀的少女》堪称中国版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荒诞而又真实,残忍而又天真,散发着强烈的黑色幽默气质。小说以儿童的口吻为我们重现了普遍的、有关暴力的童年记忆,高度的象征性和寓言式的写法使这部作品堪称「一部密室里的童年暴力史」。

小说的高潮是十三岁的少女芳芳在生日宴上,为了平息下岗父亲的失意与愤怒,吞下了在暴雨中死伤,被父亲油炸了的几大袋麻雀。

「我从地上站起来,站在桌子前边,一边任凭眼泪一大滴一大滴地掉下来,一边抓起一只油炸小麻雀,我咬掉它的脑袋,嚼碎它的脑子,我的牙缝里塞满了它紫色的肉,这就是我的样子,我爸爸的女儿,我妈妈的女儿,这就是爸爸期待的样子,我想讨好他,报复他,我想虐待自己,我想令他满意,我想偿还,我希望能摆脱内疚,而这就是我——芳芳,一个嗜血的恶魔,连小麻雀都不放过的人。」


4.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著

这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笔下的家庭是一群畸人的结合体,血缘关系仿佛一种天生的恶之权力。在这个世界里,亲人之间相互的厮杀与搏斗格外惨烈,而家以外的地方平静安宁,友谊是最温暖的慰藉。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苦痛与罪恶。柔弱的母亲在百般忍耐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无赖的父亲虐待妻儿,作贱儿媳,推卸照顾老父亲的责任;家中的三兄弟也如父母一般,视骨肉亲情为敌。父亲、母亲、哥哥、弟弟、「我」,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以一种极端压抑和畸形的心态在活着,他们承受了太多祖辈世代传下来的压抑,以及时代的猛烈挤压,只能借助冲突、暴力来消化变态和苦闷,来宣泄不满和愤怒。

小说的叙述始终冷静沉着,仿佛无动于衷。家庭暴力、伦理失范、成长血泪,《在细雨中呼喊》呈现的这个世界,既暴露了亲情关系的本质,也揭露了生命的真相。

 

5.

《户口本》

史杰鹏 著

作为历史学家的史杰鹏选择了这个「怎样写都不会太差的主题」——户口本,写下了这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江西南昌市金顺村少年褚枕石的成长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典型农村家庭面貌。这里的每个人都以户口本里的一页纸存在,以家庭为单位,承受着生命之重。

「我」的父母是一对其貌不扬的乡巴佬男女。「爸爸」是自私刻薄的「铁公鸡」,「妈妈」是不识字的赤脚医生,他们结合成一个充满诅骂而又相互依赖的家庭,而「我」也在争吵和被忽视中长大,在贫困和温情的缝隙中野蛮生长。他们都不像正常人类,但又太像正常人类。

作者话里话外尖锐刻薄,揭穿父母和亲戚的吝啬、算计、窘迫毫不留情面,却又充满悲悯。底层生活里,伤害是自卫的武器,温情则是软弱和矫情。我们嗤之以鼻又开怀大笑,笑着笑着就流下了眼泪。


6.

 《少女哪吒》

绿妖 著

小镇少女哪吒,大概每一个从小城走出来的人都是她。她和伙伴向田野深处恣意狂奔,在果园、河堤悠然漫步,少年们都鲜活有生气,而成人面目模糊无法区分。在成人的前夜,她最终鼓起勇气以出逃的方式来逃避母亲令人窒息的屠杀与阉割式的爱。「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把自己再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没办法把自己养育得更好。」她成功地出逃了,虽然也只剩孤独的骨肉,头破血流,但总算去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不动声色,挖掘出走者的隐秘青春,将成长的泪与痛写尽。萧索黑暗一如旧时,却奔涌着热烈的生命力。而就成长的代价而言,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幻灭,究竟哪一个更为惨烈?


7.

 

《细民盛宴》

张怡微 著

少女袁佳乔既有继父,也有继母,她还是个孩子,无法选择,只能硬着头皮面对这两个破碎再重组的家庭,以及无数顿永远无法自如应付的「家族盛宴」。日常生活中的斤斤计较、虚与委蛇都在她善感且敏锐的眼睛里一一现形,也成为她的一部分。没有得到爱的她丧失了学会爱的机会,成年之后看似可以自主选择,却依旧一路在各种关系里磕磕绊绊。让人不得不问,究竟是家庭的束缚,还是自己的怯懦,让她渴望爱又不敢爱?

《细民盛宴》是张怡微「家族试验」系列故事的扛鼎之作,也是其中唯一一部长篇。她的笔下能看见上海市井小民的聚散悲欢,犀利刻薄的语言有张爱玲的影子。张怡微自己曾经说,「单亲家庭的伤害,是成长中的千万种伤害之一。」书中主人公与父亲、母亲、继父、继母、前夫之间细细碎碎的情感纠葛,造成持续的痛感,细微迟缓,又血肉模糊,正如一位读者评价的:「这本书足足可以看见受伤的孩童一生一世都难以修复的痛苦与沉重。」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豆瓣读书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