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人还是澳洲人”,120万澳洲华人的终极选择
1、
“做中国人还是澳洲人”?
前几天,澳洲的代理移民部长Alan Tudg,借着媒体镜头,对澳洲120万华人说:“我们鼓励所有华裔永久居民考虑成为澳洲公民。我们希望人们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以此宣誓对澳洲效忠,并和其他人一样,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员。”
这句话的背景,是有人问到澳洲的入籍考试中,必须要用英文作答澳洲“核心价值观”,这么做是否针对特定国家的移民。
澳洲入籍考试中,有5道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必须全部答对才能入籍。
移民部长说:“有些移民来自价值体系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国家。我们只是想再次强调这些核心的澳大利亚价值观,并确保人们在做出入籍的最终承诺前,可以深深地理解这些价值观。”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入籍澳洲,就要和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告别。
其实,入籍考试的价值观考题,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究竟是“做中国人还是做澳洲人”,这个终极问题,200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澳洲华人。
想要看透形式背后的本质,就不得不结合整个澳洲华人移民史来看。
2、
澳洲华人从被排斥到“站起来”的过程
1810年,一位号称“东方绅士”的广州男子麦世英,踏上了澳洲的土地。这位被后世公认为“第一个定居澳洲的中国人”,开启了华人200多年的澳洲移民史。
和所有西方国家的华人移民史一样,澳洲华人200多年的开局,也是从金矿开始。
200年前的世界,地球上几乎有一半的地方都在为“淘金”疯狂。从北美到南美,从澳洲到新西兰,欧洲殖民者们在新占领的土地上疯狂勘探,用黄金积累原始资本。新殖民地上的教堂、议院、街道,欧洲宗主国的工厂、轮船、蒸汽机,乃至君主头顶的王冠,都有着“淘金”事业的支持。
那时的中国人,没有土地,没有金矿,只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一弯任劳任怨的背脊,和几代人的赤贫。
为了谋生,他们跳上了货船,钻进了狭窄的货仓,历经几个月的海上颠簸,来到澳洲的金矿上,成为全球“淘金”事业中最重要,也是最卑微的一份子。
1861年,澳洲的华人矿工一度达到了38258人,占到当时澳洲总人口的3.4%。
这是中、澳两国之间的第一次民间交流,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见过其他肤色的人种,而这些从欧洲“流放”来的白人,也没有见过传说中“神秘东方”的中国人,他们对于中国的唯一印象,是震慑了欧洲几百年的“蒙古铁骑”、“上帝之鞭”。
但在双方接触之后,澳洲白人发现,每一个中国矿工,都是工作的机器。他们不分昼夜拼命工作、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压低的薪水也能很快适应。这就让澳洲的白人矿工工会们,对华人矿工产生了强烈的排斥。
而工会的力量影响到政府,开始了全方位对华人的排斥政策。
最早的澳洲华人墓地
澳洲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应运而生,当时澳洲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一个以白人为主导的国家,对其他人种,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华人制定了排斥政策。
到1888年,所有的澳洲领土都不再接纳新的华人移民。
这个时期澳洲华人移民的形象:丑陋、阴险、不守规则的野蛮人,排斥他们是正确的。这一点从澳洲当时的漫画就可以看出。
下面这些都是“淘金”时代发表在澳洲报纸上,排斥华人的漫画。第一张,一位华人趾高气扬地让一位白人绅士为他擦鞋。这幅漫画想表达的,是“中国人抢走了白人的饭碗,赚走了钱,而白人为了生活只能为他们擦鞋”。
下面这张漫画画的是一群华人在餐厅里吃饭,意犹未尽还想吃掉女店主的宠物猫。
下面这张画的是一位白人女子受到华人的鸦片诱惑,沦为后者的“玩物”。
而下面这张画的是代表西方文明的女神和代表澳洲的袋鼠,合力将想要溜进来的华人拒之门外。
这些充满了种族主义恶劣偏见的漫画,正是当时澳洲社会对华人的主流看法。而那时的中国移民,也不过是将澳洲看成一个赚钱的地方,很少有人会想要在这里定居下来。
“白澳”政策一直到1970年才结束,此后开始,澳洲人终于想明白了,多元化发展才是世界发展的正道,要不结束种族歧视的歪门邪道,澳洲“吃枣药丸”。
此时移民到澳洲的华人,多为港澳台地区。他们对于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接受度更高,很快就适应了澳洲的节奏。
著名影星成龙的父亲房道龙,就是在这个时期移民到了澳洲,并在此定居下来。房道龙在香港原本是美国领事馆的厨师,后来美国领事调驻澳大利亚当大使,房道龙也跟着移民去了澳洲并生活多年。2008年房道龙去世,遗愿是将遗体运到澳大利亚与妻子合葬。
房道龙与房仕龙(成龙)
还有张柏芝,也是在那个时期随着妈妈一起移民澳洲,一直生活到读完高中,回港探亲期间偶然被星探发掘才留在香港发展。而且,她至今依然保留着澳洲国籍。
学生时代的张柏芝
这个时期的华人移民,最大的改变就是不再仅仅当澳洲是一个“淘金”的地方,而是将这里当成另一个家园。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华人地位极速上升的一点,是澳洲政坛涌现出许多华人面孔。
1988年,香港来的华人移民沈慧霞,作为自由党候选人当选为新南威尔士上议院议员,成为澳洲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州议员。
沈慧霞
1990 年,华裔青年刘威廉当选为联邦参议院议员,当时他年仅25 岁,是澳洲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澳洲媒体对他不吝赞誉之辞,称赞他为“沉倦在老党中的新鲜血液”。
1991年,香港来的移民曾筱龙,当选为悉尼市副市长,这是悉尼建市150 多年来的第一位华裔副市长。曾筱龙还两次出席世界高峰会议,这让中国代表团都为之感到惊讶。
曾筱龙
80年代之后,大陆移民开始涌入澳洲。一开始,作为一个与西方世界隔绝了三十多年地区来的群体,不论是价值观还是整体素质,都与今天的华人移民有很大不同。
但在澳洲多元化价值观的大前提下,没有人敢明目张胆歧视和排斥其他种族,华人移民还是逐渐适应了起来。尽管这些年在澳洲的媒体上,针对华人“暴发户”的负面形象时有出现,但这更多是一种调侃,也包含着澳洲人对自身经济能力自嘲的情绪。
200多年来,“开局一双手”的中国人,已经成为澳洲最大规模的“少数族裔”,占总人口的5.6%。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都成为了重要的力量。商界有著名的企业家,学术界有著名的数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政界有财务部长、市长和议员……
澳洲财政部长黄英贤
墨尔本市长苏震西
华人移民的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也高于澳洲平均水平,华人家庭的薪资中位数,也略高于澳洲整体,甚至连华人学生的分数,都要比澳洲整体学生的平均分要高。
澳洲华人早已“站了起来”,成为澳洲社会的中坚力量。
3、
暗流涌动,华人移民,
又到了抉择的时刻
但是,那个终极问题,在表面上一片“民族融合”的和谐之下,还一直存在。那就是“究竟是做中国人还是做澳洲人”。
澳洲华人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经入籍澳洲的,一类是依然保留中国国籍,拿着澳洲绿卡的。
根据资料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时间,中国内地移民的入籍比例,平均在30%左右。而且这个数据也是逐年降低,到2016-2017年更是降到了历年最低水平,只有22.2%。
从这个数据也能看出,大部分华人移民只是想要澳洲绿卡的福利和便利,并不是以成为国籍意义上的“澳洲人”为目的移民的。
时代向前,趋势悄然变化。
在过去,这个问题并不明显,不管是入籍还是拿绿卡,只要在澳洲生活,就是这里的纳税人,就能够得到澳洲社会的尊重。
但是在“后疫情”时代,仅仅是拿绿卡,似乎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信任。只有入籍,成为国籍意义上的澳洲人,成为认同澳洲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够在澳洲社会走得更远。
华人移民们,似乎又到了抉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