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语 岁月留声 | 对话毛杏云老师:杏坛育英才,云图寄师恩
对话毛杏云老师:
杏坛育英才,云图寄师恩
编者按: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24年对于每一个上大人来说都是特殊的一年,我们迎来了上海大学建校102周年、新合并组建30周年的重要时刻。
溯源初心恰风华,百年传承再出发。三十载春秋,上海大学在时代的洪流中砥砺前行,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致敬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我们特别策划推出“青春对语 岁月留声——寻访上海大学新合并组建初期老领导”系列采访,旨在通过她们的口述与回忆,探寻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艰辛与荣光,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物介绍
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
1994年5月9日,根据上海市委88号文,毛杏云老师担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与挑战,毛老师迎难而上,展现出从零开始的坚定决心。她直面建校初期的五大难题:工作模式的调整、人员团队的整合、组织架构的搭建、思想观念的统一以及学校三大核心发展目标的实现。
上海大学的四校合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物理聚合,更是一次深刻的化学融合,涉及到学校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的全面融合。为了确保这一变革的顺利推进,党委在成立之初便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具体而言:明确了五个核心的业务发展方向,构建了高效精干的领导团队,建立了统一协调的机构运作机制,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定和完善了规章制度体系,并规划了学校的长远发展蓝图,旨在将上海大学打造成为一所紧密性、化合型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新型大学。
在包括毛老师在内的学校领导老师们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开始了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她们深知,一个大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在于软件环境的建设,即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师生团队的凝聚力。
在学校建设之初,曾流传一句诙谐的玩笑话:“上海有多大,上海大学就有多大”,这恰恰反映了当时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校区分散,土地资源捉襟见肘。然而钱校长指出,必须打造一个集中、综合性的新校区,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多元的学习空间,为上海大学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才。于是,领导老师们不辞辛劳,从张江到嘉定再到宝山区,经过无数次的实地考察与深入讨论,最终选定了在宝山区建立上海大学的新校区。
在校园规划与设计上,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每一项设施都“一切为同学着想”。校园内,楼宇之间巧妙连接,独特的鱼背脊式设计不仅为师生在雨天提供了庇护,更象征着文理学科的交融与碰撞。而图书馆,这座宏伟的建筑宛如一本永不闭合的巨著。“图书馆”三个大字的书法不仅凸显了其磅礴气势,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粹的教育初心。钱校长坚信“水乃大学之灵魂”,因此,泮池也成为了校园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校园增添了灵动与生机。
在软件环境建设上,合并初期正值“211工程”申报的关键时刻,为了勇攀学术高峰,培育新时代的栋梁之材,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从后勤人员到教职工,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其中。驾驶员们着装整齐,准时无误地接送前来预审的领导与专家;老师们夜以继日地准备申报材料,手写稿件累积重量高达270斤……这份投入与执着,充分体现了上海大学师生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1997年12月,上海大学经评议专家组的严格评审成功通过了国家教育委员会211工程立项,正式跻身“211工程”院校行列。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上海大学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声誉与地位,更极大地增强了校内师生的凝聚力与自信心,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件保存30年的雨披
尽管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建设初期的种种艰辛,但领导老师们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精神却能让我们深感共鸣,决心将其继承并弘扬。一件历经30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的雨披,便是建校初期上大人精神品格的最佳象征。
当上海大学新合并组建之初,在复兴公园进行招生宣传时,突降大雨。然而,这并未让招生团队退缩,他们迅速作出反应,穿上雨披继续工作。这种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坚持到底的精神,正是上大人坚韧不拔的真实写照,也是上海大学改革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以及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时隔多年,当毛老师再次展示这件雨披时,它如同一座桥梁,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那段峥嵘岁月中的领导老师进行心灵对话。我们深刻感受到,上大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毛老师谈到,上海大学以其独特的三大法宝——红色基因、钱伟长教育思想以及城市命名的精神特质,构建了丰富的精神谱系。其中,“做晨曦的赶路人”这一隽语如同晨钟暮鼓,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成极致”更是彰显了上大人不懈追求、自强不息的品格。
在与青年学子的交流中,毛老师寄予了殷切期望。她鼓励学子们持续学习,尤其是深入研读党史、校史和上大发展史,以历史为镜,照亮前行的道路。同时,她强调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毛老师还希望学子们保持勤奋,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与工作,不断提升自我。最后,她强调了感恩、责任的重要性,希望学子们能够展现新时代上海大学学子的精神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前辈打基础,后辈筑高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上海大学的校园里,我们享受着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宝贵的财富正是前辈们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的结晶。
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校园生活,都得益于领导老师们的高瞻远瞩和精心谋划。他们勇于拆除“四堵墙”,让知识得以自由流动,创新思维得以碰撞;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三学期制等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同时,他们还着重加强了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建设,聘请了费孝通教授、李三立院士、杨雄里院士等作为领衔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穿越风霜雨雪,一代代上大人以坚韧不拔之志,跨越了一道道历史难关,今日之成就,正是昨日奋斗的辉煌见证。在新时代的晨曦中,上大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懂得感恩、心怀感激的上大人,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个人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为学校的发展、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杏坛之上,培育桃李满天下;云图之中,寄托着师恩如山。三十年的砥砺奋进,虽在历史长河中仅是一瞬,但毛杏云老师等领导老师们为上海大学新合并组建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在心;三十年笃行不辍,上海大学的精神之光从未有丝毫褪色,它如同璀璨的北斗,恒久地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上大人的探索之路。这股精神力量,在今日焕发着无限的光辉与活力,引领着每一位求知者和追梦人,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知识的高峰。
毛老师不仅亲证了教育事业工作者的伟大使命,更以身作则,展现了崇高责任与担当。在榜样们的指引下,我们坚信,在无数上大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下,上大学子必将持续发扬上海大学的“红色学府”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与上大携手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未来篇章!
记者札记
在与毛老师访谈之前,我已在《泮池倾听》中领略了她那份独特的魅力。但当我真正站在毛老师面前时,我被她深深震撼了:银白的发丝在阳光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身着的服饰,色彩雅致,刺绣精美,犹如一幅流动的艺术品,诉说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她的步伐虽不疾不徐,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历史的厚重上,沉稳而有力。而她那如孩童般纯真无邪的笑容,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温暖与善良……虽然与毛老师的交流很短暂,但她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已经如同火种一般,在我心中燃烧起来。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感悟将激励我不断成长,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来源:上大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