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本科申请美国博士:普林斯顿哲学系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y

(北京大学哲学系,网络图片)


编者按 


里峰主按:闫琦琛同学在北大本科期间,从计算机专业转入哲学系,并在随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扩充自己知识的同时,通过在英语标准化考试到申请材料上的精心准备,今年顺利从北大本科申请上了著名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系博士项目。他的详细介绍,对希望申请出国读研究生的同学,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关于写作样本和PS的经验分享。



(普林斯顿大学,网络图片)



北大本科申请美国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


 闫琦琛



篇首


秋天是留学申请季的开始,也常是申请者的噩梦季。2019年秋我也走过这一趟,最后成功申请到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的PhD项目,心情杂沓,很难说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不过,从学术研究和留学申请的角度来讲,相信我的经历能提一些微薄的参考,撰此一文略作分享。


1

本科学术训练



        相比大多数人文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我的经历不典型。大一时在北大信科学习计算机,做了一年的码农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敲代码和debug。出于内心对哲学一直以来深藏的“中二”式崇拜,便毅然降转到北大哲学系(走向贫困),重新开始了一段为期四年的本科学习。


       刚进入哲学系时,我矢志要钻研西方古代哲学,独自读了不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当然基本不得诀窍,算是比较成功地浪费了一年的学习时光。直到大二加入北大古典语文学项目(简称“古典班”)后,我才接受正规的人文学术训练。古典班的经历对我后来的学习和申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寻找到了我的本科导师,也认识了许多有科研理想的同侪。这些人都给予了我不可估量的帮助。


       整体而言,大二我基本在古希腊哲学(以及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和拉丁语这两块大的领域耕耘。期间,我选修了四门本研合上的哲学课程和两门拉丁语的基础课程,也于2018年暑假特意奔赴罗马参加了一个月的拉丁语intensive summer school。仅仅一年的学习不可能使我流畅地阅读拉丁文献,但是配合着字典以及现成的英译本,我大概也可以尝试性开展一些哲学专著的文本研究。最关键是,古典班的训练使我完整地具备了查找二手文献、运用数据库、调整论文格式等等,专业学术研究所要求的基本素养,进阶的哲学课程学习也让我初步掌握论证重构、乃至开展自己原创论证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终于不再是大一时只有无限想象力、而缺乏任何实际行动力的“民哲”了。


        大三这一年对于我而言又有了很特殊的意义。虽然还在古典班摸索,但心里已经偷偷摸摸地埋藏下一根“反骨”:想要做一个古典哲学的叛徒,转而逃向当代分析哲学的怀抱。我哲学兴趣的转变主要有两个动机,一方面,我的理科背景让我更加亲近与当代自然科学密切结合的分析哲学;另一方面,细致、考究的古典学问也令我接触得有些头大。为此,我尝试选修几门当代哲学的本科高阶课程,如知识论、形而上学等等。与此同时,我的古典语言也没有落下。在大三这一年,我选修了一整年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课程,算是还在古典学人的道路上又持续前进了一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大三暑假正式进入申请季之前,我在古典班所从事的古典班科研,以及哲学系大三年级的学年论文,这两项学术研究经历都令我受益匪浅。事实上,这两个课题我最终都选择相似主题,即当代形而上学领域非常火热的“整分论(mereology)”。只不过,我的古典班科研充斥着更多的古典哲学关怀,着重参考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哲学建构。学年论文主题则更加当代化,把研究的视角收缩到纯粹分析哲学的领域。


        无论如何,从我本科头三年的学习训练来看,我认为北大哲学系还算提供了一块不错的土壤,比较遗憾的是,我始终没能参加任何海外的交换项目,如果有机会能去英美,或者加拿大/澳大利亚,我想我后来的申请过程也会顺利许多。


(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装饰于梵蒂冈使徒宫,画中展现古希腊各哲学学派的代表,汇聚于古希腊殿堂中。网络图片)


2

申请心得:英语标化考试


       我个人经历的重头戏应该还是在出国留学申请。我是在大三寒假才正式决定放弃保研、申请出国。相较大多数出国党,动作可能慢了不止半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的英语始终处在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水平。由于高中是理科竞赛生,英语成绩一度出奇的差,即便转入哲学系后,英语阅读能力有所长进,但口语、听力和写作仍旧很寒碜。

——寒碜到了什么概念呢?我第一次考托福的时候,只考了九十分出头,这无疑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幸运的是,我后来还是成功地克服英语这道难关,而且还采用一种最为硬核的方式。大概有连续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都要花费8小时以上学习托福和GRE。每天早晨,我几乎一睁眼就开始背单词,最巅峰的时候,一天可以背诵500个单词,而且还是那种滚动记忆的方式。最终,事实也确实告诉我,至少在英语学习上,努力就会有回报。——我没有报任何培训班,也没有购买任何市面上常见的学习教材,就只是一遍遍刷托福模拟考题,一遍遍背单词,一遍遍把自己的口语录下来、反复矫正。后来,我的托福考到113,GRE考到332,基本上达到美国文科申请的及格线。


       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其他哲学系学长学姐的经验。我认为申请英美哲学PhD(或者两年制master)的英语要求大概就是:托福口语至少25、最好26+,GRE verbal至少160、最好162+,GRE写作至少4分、最好4.5+。总体而言,这不算是过于高的要求。我想大多数文科同学硬着头皮学三个月都可以达到。而且,就算有那么一两项英语成绩略差一点,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只要你认真地润色一下自己writing sample和statement of purpose的英语语法,大概也能向committee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毕竟文科的博士之路极其漫长,而英语只是这条路上并不算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罢了。


3

申请心得:Writing Sample



       英美哲学PhD的申请大概会参考如下五个因素:1)英语标化成绩(托福和GRE,其实现在越来越多项目不要求GRE了,比如UMich);2)本科GPA(即便有哲学master的学习经历,本科的GPA仍旧很重要,甚至可能比master的GPA还要重要);3)statement of purpose;4)推荐信(一般是三封);5)writing sample。


        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五个因素中最重要的绝对是writing sample,没有之一。writing sample一般在15页至20页的长度,但有时候写到25页也并无不可,我申请Princeton的writing sample就有25页。这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在合理的长度内把自己的原创论证完整而详细地展开。


        我也和一些申请到英美哲学top博士项目、在美国读本科的朋友聊过几次,我们一致的看法都是,writing sample至少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去写,少于一整年,难免会显得仓促。我大概是从19年寒假开始构思,暑假才真正动笔。19年11月还经历了一次大改,最终12月上旬才定稿。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八九个月,总体感受就是——非常疲惫、非常辛酸、非常崩溃。所以,建议有志申请英美哲学PhD的学弟学妹们,在大三上学期就开始筹备writing sample,这样也可以把申请季过得稍微轻松一点。


        关于writing sample的内容,我个人的观点在于,最好选择最近十年内热度比较高的主题。我自己关注的是mereology,这也和我之前做过的学年论文、古典班科研一脉相承,所以撰写起来相对得心应手。敲定具体的细分主题时,我的策略也非常简单粗暴,大概就是把最近十年内有关mereology的、所有发表在顶尖刊物上的论文全部下载下来,首先快速浏览一遍摘要,如果连摘要看着都费劲,那就直接略过,直到最后挑选出大概一百篇左右的、我自己能读懂的文章或专著,这也就构成了我writing sample的全部文献资源。


        当然了,上述文献的搜集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往往是一次性下载十多篇文献,然后花三四天功夫把这十多篇文献整理好、把有用的文献初步消化掉,然后再下载十多篇文献,如此类推,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两个多月。现在看来,当初可以不用如此费劲,或许浏览一百篇左右的文献实在太多了,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因此,我觉得可能细读三四十篇大概也就足够了吧!


        经历扎实的二手文献整理工作后,可以开始着手构建自己writing sample的原创论证了。关于这一点,我的诀窍就是“走神”。从2019年7月一直到12月,我每天除了学习吃饭睡觉,还要花费至少三四个小时绕着北大未名湖溜圈。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有时候走路,有时候骑自行车,总之就是以悠闲的运动方式进入走神的状态,然后脑海就有充足的时间构思论证了。


       我总是觉得,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哲学的人来讲,灵感实在是太重要了。有时候,即便我们前期做无数准备工作,可在灵感没到来时,一切都是于事无补。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讲,散步并不是有效的方式,但每个人终究都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激活灵感的途径吧,或许喝一点红酒也有奇效亦说不定呢!


       在确定好自己的具体论证、并写成初稿后,还有最后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找老师和同学进评议。这个过程最好预留两个月时间,毕竟很多自己看来精妙无暇的论证,於老师同学眼中往往都是不堪一击。


       总而言之,writing sample很难写,但它的重要性实在是怎么吹捧都不为过。有的时候,在申请者GPA、推荐信、英语成绩全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要writing sample写得惊为天人,仍旧能被top项目的PhD录取,这也正是哲学申请和绝大多数其他学科申请所不同的特点了。


(分体论,英文为Mereology。图片来自网络)


4

申请心得:PS与推荐信



        关于Statement of Purpose(PS)和推荐信,我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建议。我的三封推荐信全部找的是北大的中国老师,其中还有两位是助理教授。在这个意义上,推荐人的背景自然比不过国外的大牛教授。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哲学申请而言,推荐信的内容可能要比推荐人的身份更加重要。由于三位推荐人和我非常熟悉(我选修过他们每个人至少三门课程),他们对我的学习能力和研究兴趣也都非常了解。因此,想必他们写出的推荐信也会很充实,这足以弥补我缺乏海外推荐信的不足。


        就Statement of Purpose,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提前research on faculty。我自己的做法就是去各个高校的官网上点开教授们的个人网站逐一浏览,弄清楚不同教授的研究兴趣都在哪里,然后再以此为基准,在Statement of Purpose里面提到适合自己的导师,这样也能写得更有实质性一点。值得强调的是,美国申请大多不看重套磁,当然适当套一套或许没有什么坏处,但归根结底恐怕也只能是浪费时间,这一点和其他学科的申请差异还是很大的。




结语

      我自己能够分享的经验大概也就这么多,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都能申请到心仪的学校项目。当然,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哲学申请实在不容易,那么提早转行也未尝不可。毕竟走出哲学之外,世界上其他的角落,或许更加美丽。




闫琦琛

北京大学哲学系2020年本科毕业生,成功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博项目,接下来秋天会赴美展开其博士课程的学习。



 


云里峰主编按本公号属一群学者自发组织为促进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公益项目。本公号文章目前由几位北大学生自愿者负责编发。本号文章的打赏金额和文末广告所得,将优先支付编辑同学们象征性酬劳。公号每篇原创文章都来之不易,所以读者的支持将可帮助我们继续推送更多精彩内容。本号内容欢迎分享,但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非经本号和作者专门授权, 请勿改动内容或将文字和授权图片挪用。
希望留言的读者,可以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然后再点击“已经同步到看一看”后面的“写下你的想法“,即可进行留言


本文编辑| 招淑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