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文研讲座173:宋念申教授 - “想象亚洲的轮廓——17至18世纪的国家、地图与空间表达”

北京大学文研院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云里编者按:我们本期大力推荐公号原创小组成员之一宋念申教授应北京大学文研院之邀将于下周一做的重要学术报告。详情见下面文研院海报。欢迎大家踊跃出席和邀请感兴趣的友人参加。感谢文研院授权我们转发。

我们明天将推送新的学人访谈,请继续关注和支持!


“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系列讲座之三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一直关注多文明的互动与比较这一广域研究议题。为呈现文明之间物质性或精神性的复杂关联,文研院计划持续推出以“文明之间”为总题的三期系列讲座。2020年秋季,我们将进入这个系列的第二单元,主题是“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从中东到南亚、东亚以至非洲、拉美,我们希望聆听这些有着深厚文明传统的政治体和区域,如何筚路蓝缕,融入现代这个多声部的宏大乐章。


题目:“想象亚洲的轮廓——17至18世纪的国家、地图与空间表达”


主讲人: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副教授 宋念申


主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田耕


讲座时间:9月14日(下周一)19时

直播平台:腾讯会议




文研讲座173·“文明之间”系列

想象亚洲的轮廓

17至18世纪的国家、地图与空间表达


“亚洲”不是地理描述,而是一种身份描述。这个身份最早由欧洲人命名,但这个身份的完成则不是在欧洲,而是欧洲人与非欧洲社会在长期、复杂的相遇、交往和碰撞中形成的。在今天的知识体系中,“亚洲”经常被自然化为一个地理概念,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地图中的亚洲大陆以及由各种边界塑型的亚洲国家。那么,亚洲,特别是我们所处身的中国,是如何在本地和欧洲地图上呈现的呢?我们必须回到“地理大发现”所展开的17到18世纪,看到东西方地理思想和空间表达,是如何相互吸纳、借鉴、塑造的。不但要了解亚洲/中国是如何“被呈现”在早期欧洲地图上的,也要了解在全球化早期,本土作者是如何自我呈现的;不但要关注空间的视觉表达,更要反思这种视觉表达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探讨17至18世纪地图中的亚洲与中国,就是探讨“现代”历史中一种身份的形成。




主讲人





宋念申,现任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区域及全球史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边疆与民族、东亚史、城市、历史地理等。出版专著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 (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和《发现东亚》(新星出版社,2018)。



收看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9月14日(下周一)19时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我们期待与您在线上相见。


直播二维码: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Br0Tz1mW5vnW


责任编辑:周敏萱、周诗雨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申请出国留学到读博士和写论文,再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类文章。读者可以进到公号历史消息中阅读。欢迎继续关注和分享。如果读了有所收获,别忘了给作者和公号留言或点个赞表示支持。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云里阅天下


云里阅天下为您搭建一个跨越国界和政治鸿沟、了解中外学术与文化的空中知识彩虹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