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编者按:我们很高兴今天经授权介绍范德堡大学张萌著《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一书。该书中文版刚发行不久。张萌教授也是云里公号的老朋友,此前曾参加过“云里国际学术前沿讲座”以及”云里国际学者访谈“活动。云里公号主编陈利老师对她的专访收入了2023年底出版的中文《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一书中(详情见文末)。
张老师这本专著的英文版本荣获了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2023年最佳著作奖的荣誉提名(honorable mention)并荣获了2022年美国森林史协会的最佳著作奖。
今天推送的这篇书评译自一篇英文期刊发表的书评。巧的是,书评作者刚好是陈利老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时的导师曾小萍教授。曾教授是清代经济史,政治史,商业史和法律史领域中久负盛名的著名学者,其专著《自贡盐商》(The Merchants of Zigong: Industr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arly Modern China)曾荣获2006年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最佳著作奖。云里计划今年安排时间专访曾教授。
感谢该书作者张萌教授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及书评中译者和书评原作者曾小萍教授的授权和支持。
云里阅天下公众号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分享优质学术活动和成果。我们之前推出了包括”云里博士炼成“,“云里国际学术前沿讲座”,”云里国际学者访谈“等深受读者喜爱的专题系列文章。欢迎感兴趣的关注,转发和投稿。
曾小萍
在过去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历史领域源源不断地出现了新著作,它们加深了我们对帝制晚期和民国初期的中国经济史的理解。这些著作得益于新发现的档案材料,其既有官方保管的,也有私人收藏的。诸多学者利用这些文献宝藏,讲述了既有充分的实证分析,又有重要理论性的故事。如此一来,他们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挑战了早先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他们将中国的案例作为比较经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张萌的新研究就是这种新学术成果的一个突出例子。正如书名所示,它的主题是清代的木材市场,其显著推动了官方和私人的建造活动。可持续性是故事的关键线索,复杂的贸易网络取代了官方采办,满足了民间各方日益增长的需求。那些既支持可持续林业,又支撑原木市场的制度,依赖于强大的私人秩序体系(private ordering),是明清中国的法律体系的核心。虽然其他著作已经对其中的一些机制有所讨论,但张萌讲述了它们的运作、相互依存的演变以及对林业的适应,她的研究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禀赋、清代国家对商业实施的日益自由放任的政策,以及帝制晚期边疆和边疆群体的作用,都有新的启发。张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她修正了过去对中国忽视森林资源的叙事。既往常见的历史著作指出,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寻找建筑木材和开发用于定居的土地,破坏了高地的森林,这一过程导致了许多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灾难。然而,这些著作很少谈到帝制晚期中国通过补充森林资源,为主要以木材为基础的皇家和私人建筑提供原料的做法。张萌在开篇考察了清代国家的木材消费,以及国家转向依赖市场购买来满足对木材的需求(巨大的古老原木除外)。在这个过程中,她启发了对清代经济政策的更全面的理解,提供了国家努力公平对待相互竞争的商人团体和保护商人免受腐败的地方官员压榨的证据。不过,本书前半部分最出彩的地方是她对人工林在中国经济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的讨论。
人工林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古老天然林枯竭的问题—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都通过国家监管和投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中国形成的特殊办法依赖于私人投资,这种投资是由种植林木的土地的所有者、投入劳动力的租户以及出于其他诸多经济动机而加入的人共同分担的。这种生产体系沿用了历史悠久的股权所有和股份转让的传统,利用契约来分配各种各样的产权的做法,以及源于宗族关系的“法人”所有和管理制度。在像林业这样的行业(我们在自贡的制盐业和其他地方也看到了类似的制度创新),从种植到收获和销售木材的时间平均为三十年,上述体系使得投资者分散了风险,并提供了必要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张萌的叙述中,它还创造了参与可持续实践行动的激励机制,至少在20世纪洋木进口之前,它保障了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张萌对清代山地林业的讨论是复杂的,但她提供了关于股份持有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社会的深刻根源的最清晰案例之一。由于她的主要案例取自中国西南边疆,它们也证明了私人秩序机制的扩散,以及主导股权持有和通过契约交易资产的习俗,越发具有全国性。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本书成为对中国经济史的重大贡献。而本书的后半部分在论述木材出山后的市场情况时,对这一特定行业的细节的掌握,以及对牙行等中介机构在提供信贷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作用的分析,同样引人注目。到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行会以成员和国家之间的调解人的面貌出现,并最终成为商会这一新机构的组成部分。张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些行会的优势地位源于它们能够为成员提供一种庇护,使他们不必直面迫切需要增收并提高了向个体商人的直接课税力度的晚清国家。获得行会成员资格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尤其是以行会名义向国家履行成员商人的差务),是成员遵守行会规则、维持良好声誉的强大动力。这反过来又赋予了行会在成员之间执行合同、惩戒违规者等方面维持一套共同规范的权力,这些规范又往往得到国家的认可。随着司法机关—包括地方衙门和通商口岸的会审公廨—在20世纪的商业纠纷诉讼中变得更加活跃,这些行会凭借它们积累的权威在商业诉讼中发挥了持续的作用,至少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本书是对中国早期近代经济史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的重点研究。在中国市场上交易的货物的数量和价值的定量数据总是很难获得,特别是帝制时期的。张萌为提供可靠的估值付出了艰辛努力,其中一个例子是,她创造性地利用常关收入的定量数据和零散的关于原木和木筏大小的定性数据来估计1725年至1850 年期间到达南京的原木数量—在1850年前后,太平天国运动中断了木材贸易。她对史料所处的历史情境的把握也值得赞赏。对于不熟悉帝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细节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所需了解的背景信息。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本书熟练地将一套复杂的制度和实践的影响整合到一起。它应该会吸引比较历史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广泛阅读。★本文原载于《中国历史学刊》(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2022年1月第6卷第1期,第189—191页。经剑桥大学出版社许可翻译成中文并在本书中使用。作者曾小萍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国法律和经济史等,著有《州县官的银两》《自贡商人》等。
【内容简介】
美国森林史协会2022年最佳图书奖、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荣誉提名。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
本书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运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奥秘。国家与市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如何适应?清代森林的市场经济蕴藏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
张萌,现为美国范德堡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金融学与统计学双学位。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环境史、比较政治经济学。
【译者】
史可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早期现代东亚海域的知识、技术与博物学。
【专业推荐】
张萌为我们再现了清代木材供应和长途贸易的丰富图景,更为关键的是分析了清代的林木产权和交易制度——例如可分割、可转让的林地股份,资产证券化以及牙行制度,进而解开了一个悖论式的经济学之谜:林木再植明显存在生态外部性、数十年的生长周期等市场失灵问题。我相信本书将成为中国商业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也富有启发意义。——周黎安,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既有丰富的实证研究,又在理论上有所创见。 它既挑战了我们对中国高地环境不断恶化的默认叙事,也推翻了国家指导的“科学林业”是解决早期近代森林过度砍伐的唯一有效途径的普遍假设。 ——彭慕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大分流》作者
张萌将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的环境可持续性与一般认为现代经济体中才存在的、由金融市场机制支撑的经济可持续性结合在一起。 她的研究还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学家探索经济史和环境史之间的复杂交错提供了一个模型。——王国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全书不只细致探究了清代林业生态系统与木材市场经济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也商榷了伊懋可所谓中国经济与生态关系呈现“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命题,确实是部令人击节赞赏的好书。——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
【目录】
《学术之路》是云里公号创立三年多来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精心打造完成的首部学术著作,两位编者和参与对谈的多位学者也都是云里公号的创始学术顾问团成员和优秀学者,我们故而特此将此书郑重推荐给对学术和学术生涯和人文和社会科学对话感兴趣的的读者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