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击关注 ▷ 2018-05-25


点击绿标 收听语音


 文 |博叔   主播 | 晶晶


一九三五年七月,钟书不足二十五岁,我二十四岁略欠几天,我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

我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有两人做伴,可相依为命。

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 他是一人出门的,下公共汽车未及站稳,车就开了。他脸朝地摔一大跤。

钟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

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早饭后,我们得出门散散步。晚饭前,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我们搬入达蕾出租的房子,自己有厨房了,钟书就想吃红烧肉。红烧肉居然做得不错,钟书吃得好快活.。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

一次店里送来扁豆,我们不识货,一面剥,一面嫌壳太厚,豆太小。我忽然省悟,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还有活虾。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

钟书问我怎么了。我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钟书跟我进道理,说虾不会像我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我联想起三十多年后,一九七二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我晚上把煤炉熄了。早起,钟书照常端上早饭,他也不说什么,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

说:“谁给你点的火呀?”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我们这一暑假,算是远游了一趟,返回牛津,我怀上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个孩子,我们也不例外。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

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据说娃娃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我还未十分清醒,无力说话,又昏昏睡去。

护士特为他把娃娃从婴儿室里抱出来让爸爸看。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我们的女儿已经有名有号,祖父给她取名健汝,而钱健汝叫来拗口,我和钟书随时即兴,喜欢叫她圆圆。

圆圆出生后第一百天,便随父母乘火车到巴黎再求学,入住朋友为我们在巴黎租下的公寓。公寓对门的邻居没有孩子,常来抱圆圆过去玩,还想把圆圆带到乡下去,但是我和钟书都舍不得。

虽然我们交友不广,但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多,我们生活也挺热闹,钟书不屑于拿到博士学位,只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的读书。圆圆养的很结实,很快从一个小动物长成一个小人儿,1938年我从报纸上得知家乡被日军占领,后来才知道妈妈也去世了,我们为国为家都十分焦虑,八月间便回国了。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最好的年华,遇到最好的你。

杨绛先生的文章,读来细腻真诚。我们看不到一句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可是每一个朴实无华的字句都饱含深情。生活的本质就是这般,这让我想起余华在写《活着》时说的话:如果我们从旁观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一个人的一生,看到的只是苦难和忍受。可是换个角度,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己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让杨绛先生的人生承受了巨大的打击。这无疑时不幸的境遇,可是当杨绛先生坐在书案前提笔写下年轻时候与自己的爱人远赴大洋彼岸求学的事情,心中一定充满了阳光一般的温暖。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杨绛先生写丈夫钱钟书的笨拙,还有两人学习做饭的趣事,以及女儿阿圆出生时的欣悦之情,无不是在重温曾经的欢乐和幸福。她相信,钱钟书是世上最好的丈夫,阿圆是世上最好的女儿。

—The end—


往期回顾


『博书』七月共读推荐书单

好的婚姻,对的爱情,都不需要海誓山盟

一辈子很短,一定要和有趣的人过一生

世间至爱之情,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本书介绍


1998年,钱锺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我们仨》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作者为读者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声明:本文为『博书』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


编辑/小北

↓ ↓ ↓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共读好书。点击「写留言」完成今日读书签到,转发本文,分享本书给你的朋友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