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击关注 ▷ 2018-05-25

点击上方绿标 收听语音领读

 文 | 小北   主播 | 晶晶



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开始共读柴静《看见》这本书。建议阅读进度: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翻开这本书之前,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相信新闻吗? 



1

第一次耳闻柴静,这个名字之前已被冠以“公知女神”之誉。

早年,柴静在央视崭露头角颇具运气和时势促成成分,因此也一度广受公众争议。从电台主播到节目主持人,再到被央视发掘后的历练。她一步步在打磨中发现,成长,以一个真正新闻人的身份看见新闻事件背后不完全暴露的真相。

对于一个女性公知的修炼,这条路道阻且跻。一路相伴着掌声和砥砺,更是遍布质疑和挑战。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很快在高负荷的央视记者工作中转化成迷茫和自我质疑。

直到一场地震让她从演播厅走向现场。她开始从卖命为制片人、奖金和虚荣心,以及个人恐惧而工作的迷茫中走出。初试连线的生涩和尴尬到走进现场的调查和真相让她真正触及一则新闻的血肉所在。

抵达新疆地震现场那一刻,无论是台词、形象、还是一切得体深层的问题都已经被抛之脑后,演播室中力求流利报出一串赈灾数字的新闻记者在这一刻眼里只有坍圮的屋舍和流离失所之人脸上的仓皇和悲恸。

采访稿中的无情的框架和限制最后只化作最亲近的问候,冰冷的话筒有了话语真实展现的温度。当成千上万的小学生背起书包走进新学堂的新闻被播出,面对尚在心有余悸中持家待学的孩子们,让她开始重新思考传递一则新闻背后的意义所在。


她从言语犀利,步步紧逼的新锐记者人身份中一步步蜕变,开始重新思考真正的采访如何传播真实的力量。

2

在2003年的“非典”中,生命空前地暴露出无比脆弱的一面。科学的发展的速度还是赶不上病毒猝不及防的侵袭。

一场非典把同一片天空划分成了两个世界,记者和医护人员成了这两个世界沟通的最后纽带。里面的人拼命地想要出来,却只能空对白墙,在过氧乙酸和来苏水的苍白慰藉中绝望地祈求生机;外面的人拼命想要逃离抑或急切渴望进入,他们一面在病毒的威慑力面前望而却步,一面心系隔离带的另一端,咫尺天涯的至亲。

医院在短短时间内成了孤独、绝望和恐慌的汇聚地。既是所有呻吟噩耗所在地,却也是通往最后一线生机的希望之地。

天井事件爆发后,柴静等若干记者在第一事件入驻了非典事件范围,见证了整个非典事件中病毒的日益扩散,恐慌的迅速蔓延,人们从怀疑到斗争,最后身陷绝望的全过程,也见证了那些冲锋在一线,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医护人员精神。

凌乱不堪的床位还残留着无数病人在死亡最后一刻的逃离和挣扎,随处悬挂的输液瓶和密集地难以见缝插针的床位也见证了这场肆虐的灾祸的波及范围之广。

灾难中丧母却出奇懂事冷静的孩子,没有防护服掩蔽下义无反顾上阵的医生,以及坚守岗位的记者。他们都是这场灾难的见证者,他们皆是普通人的一员,也是在灾难面前赤手空拳的血肉之躯,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们拿着话筒那一刻的微微颤抖,听见他们在没穿防护服的情况下与病人零距离接触那一刻的心悸。

3

只是一幕幕生离死别和眼红耳热让他们再也无法挪步。柴静也在这一刻体会到陈虹当初抛出的关于忘记自己的问题。

原来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演播室到现场这条路,柴静看到了一个新闻人所真正肩负的使命以及新闻的真正力量所在。

一个记者应当有其热血,有其情怀,有其悲悯,有其坚守,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面对非典,柴静说,我不怕它,我憎恨它。在经历了一场黑色的春夏之交之后,死亡恐惧的阴影让人们开始更加珍视自由呼吸的欢畅。破烂的房子在眼中有了新的色彩,苍老的榆树也展现出衰朽之美,一切音乐注入生命一般鲜活了起来。

这场“非典狙击战”带走了一部分人,也让幸存者们意识到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作为新闻人,其中一个重大使命就是深入事件,挖掘真相。掩藏抑或误导令人恐慌的真相是变相的谋杀,因为你不知道掩藏和误导背后无意识的轻慢将会带来多少灾难和遗憾。

4

记者首要的任务是揭示真相。

只有准确,才是是最好的防御。

白岩松说,所谓新闻人,就是往历史洞穴里不断放进资料和佐证,让后人在考古的时候去发现和研究。可问题是,如果我们今天这个行当放进去的东西并不真实,很多年后将他挖掘出来的人们信以为真,历史将会怎么样呢?

新闻人这个身份,肩负的责任往往是偶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大多数时间,都是想办法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坏。这何尝不是一种使命?


—The end—


往期回顾


『博书』七月共读推荐书单

书评 | 万历十五年:真实的过去总是有点儿让人泄气



本书介绍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

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声明:本文为『博书』原创首发,转载授权请联系。


编辑/小北

↓ ↓ ↓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共读好书。点击「写留言」完成今日读书签到,读都读完了,你不转一下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