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击关注 ▷ 2018-05-25


点击上方绿标 收听语音领读

 文 | 博叔   主播 | 晶晶


各位书友好,柴静《看见》共读第五天,建议阅读进度: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两会报道,柴静总是出现在新闻热点的第一线。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处处赔小心的小女生了。

1

一度,我们喜欢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不忘初心,显得自己很有情怀。但是很少有人继续问一句,初心是什么?

一位业内的前辈对柴静说:记者首要任务是揭示真相。柴静写作本书之前的身份,是中央台的一名记者。

这本书,即是她不忘初心的见证。

年轻时候的柴静,就像所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桀骜不驯。

陈虹向她抛出橄榄枝——来中央台干吧。

柴静不卑不亢:体制内的工作我干不了。言下之意其实是,我不稀罕。

体制是什么,很虚幻。就像一张网,覆盖着死气沉沉的一片区域。什么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都没有。飞得高的鸟儿,游得快的鱼儿,最后都触网了。

体制是某种不可冒犯的权威。年轻的时候,我们因为惧怕而轻蔑体制。

就像父母无数次地催促你回老家考公务员,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对此你总是嗤之以鼻,因为体制在你眼里是一摊浑水。你自以为爱惜羽毛,所以不肯苟同。

误会往往因为无知。体制可以把一个人框在那里,但是人还是一个人。

柴静回答陈虹,做新闻自己最关心什么?——新闻中的人。


2

新闻的核心就是人。怎么报道人,关心人,看待人?

人常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埋在无意识之下。

我们在抬头看天边的云彩时,从未关心过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无意识不仅仅是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所以“看见”,就是从蒙昧之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我们不知道蒙昧的存在。

两会观察,柴静写了一个出生贫困家庭的人,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将身患重病的父亲接回家。

他说:我现在得了一种恐惧症,总是做噩梦,人也变得压抑。一是想到父亲面对死亡的时候,自己的无助,我就自责、内疚。二是恐惧自己要是哪一天得了病,留给自己家人的恐惧和无助。这个病,我们老百姓实在是得不起啊!

“医改”几乎每年都在提。两会期间应该报道谁又在提医改的事情,柴静没有这样写。她直接从结果出发,医疗改革到底有没有造福于老百姓?有人因此而感到无助。

朋友圈常常看到众筹救人的链接,大家都在转。偶尔有人会捐上十元百元不等,发自内心的善良。我常常想的是,一个动辄要依靠众筹来治病救人的国家,正常吗?

别人有难,伸出援手。自己落难,又将向何处求救?

3

每一年的两会,连篇累牍的报道,无非是那些演员和名人入镜,甚至他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住在什么地方,但是他们作为人民代表,他们又能代表谁呢?

他们的提案,是真正造福于民,还是胡说八道,还是借机谋私,没有人关心。

那些合理的提案,最后是否执行下去,得到了实施,起到了原本预期的效果,没有人追踪,也没有人关心。

中央台是来干嘛的?倾听民声?谁真正代表了亿万的农民呢?那些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家伙吗?

还记得《我不是潘金莲》一书中的李雪莲吗?

北京开两会,人民代表可以进,人民群众则要受到层层盘查。因为人民,不能给“人民代表大会”添乱。每逢两会召开,进入北京的各大同道都被武装的警察把守着,人民警察站岗盘查不是为了保卫首都人民的安全,而是防止李雪莲这样的上访人员进入首都添乱。

防民甚于防川。每逢两会,各级地方政府如临大敌,决不能让一个真正的人民混进去。

4

真相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新闻人必须秉持一个公正的立场,避免任何个人情感的流露。《凤凰周刊》的主编师永刚说:“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

如果新闻人心中没有对于良知和道义的坚守,又如何客观地记录真相本身呢?

调查重庆黑社会头目陈志坤非法操纵土地拍卖,接受采访的时候,陈志坤得意洋洋。他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实际上很多在别人看来十足的坏蛋,他们心里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伸张“正义”,只是这个“正义”的标准出于他们的一己之私。

没有人是永远站在正义的一端,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分为被欺凌的弱者和使用暴力的劫掠者。但是那些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却在欺凌着比他们更为弱小的人。

即使是乞丐之间,尤其是底层社会,恃强凌弱的现象愈加触目惊心。人心中的恶是不分社会等级的,那么我们还能去同情谁呢?

歌德让他的弟子去参加一个贵族的聚会。年轻的弟子说“我不愿意去,我不喜欢他们”。歌德批评他:“你要成为一个写作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向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必须投入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

5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广大的世界里。

有时候在晚上走过天桥,看到摆地摊的那位大娘很执着地叫卖:冰粉,五元一碗。一个晚上,她都很难卖出一碗冰粉。

所以就很容易形成同情的理由。可是每个人自有他在这个世间存在的理由,存在即合理,我们没必要站在没雨的地方看那些在雨里落荒而逃的人而自我感动,因为我们终究无能为力。


—The end—


往期回顾


『博书』七月共读推荐书单

读书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读书 | 你不知道,是因为你一直活得很好

读书 | 当你不断抱怨生活的时候,总有人比你更惨更糟

读书 | 为众人抱火者,不可使之毙于风雪



本书介绍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

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声明:本文为『博书』原创首发,转载授权请联系。


编辑/小北

↓ ↓ ↓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共读好书。点击「写留言」完成今日读书签到,读都读完了,你不转一下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