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故事】腾冲与翡翠的传说
腾冲为什么叫“翡翠城”?
原来腾冲千余年来跟玉石之王翡翠结下了不解之缘。外地商人到腾冲,大多数是来做这种“石头”生意。不做生意的人到了腾冲,与本地人说着说着,不知不觉也会扯到“石头”上来。要说到腾冲从古至今的经济贸易,更不能不说到玉石。解放前,腾冲几乎所有的商号都经营过玉石生意。民国初年腾冲县城的玉雕作坊有100多家,工匠3000多人。
有这么个故事:前几年有个基建队在城里修建房屋,在挖地基时竟刨出了大批玉石边角料,于是他们统统收集起来、竟卖了8万元人民币,发了一笔外财。事后有个老人告诉包工头:这里是当年一家玉石作坊的旧址。
原来,在当年的腾冲,用玉石料铺筑巷道,镶嵌客堂走廓者大有人在。这样的民居多系玉器作坊或坊主住宅,他们把剖解下的边角余料或认为质地不佳的毛料弃掷一旁,这样天长日久,便堆积如山,用来砌壁铺地。后人经仔细挑择,其中不乏遗漏的较好玉石料。由此,人们可以想见这座翡翠城当年之盛况。
翡翠这个名称来源于翡翠鸟,雄的羽毛红艳,叫翡鸟;雌鸟羽毛鲜绿,叫翠鸟。翡翠的颜色极象这两种鸟的羽毛,因而得名。
翡翠是玉石家族中的一员,是制作名贵玉器、玉饰的原材料,它既坚又韧,属硬玉,硬度在摩氏7度以上,特别好的翡翠可以与钻石媲美。
各种翡翠的质量相差很大,价值高低悬殊。质量高低主要看颜色、质地和透明度。颜色以绿色为最好,红色、桔色次之。带黑色的不好,称为脏色。黑一块、白一块,透明度也差、翡翠的绿色变化多端,有的象茸茸的春草,有的象柔嫩的葱心,有的绿艳而鲜,均匀如染,有的绿色深艳,有如祖母绿宝石。这些、均属优良翡翠。
优良翡翠除了要颜色好,还要有“玻璃地”,就是要求质地象玻璃一样透明纯净,结晶粒度要细、没有解理和裂纹,没有杂质和杂色。
用翡翠加工制作的玉器种类很多,从精雕细琢的陈设大件到手镯、戒指、耳环、玉簮、玉锁以至小巧玲珑的花片、玉珠、头饰等等、质量好,雕琢精细的一件高档品。售价动辄万元,数十万元。
说起来你也许不相信,腾冲名曰翡翠城,原料却来自邻国缅甸。
从诸多文献可知,翡翠等玉石原料产于缅甸的孟拱,今缅北重镇密支那附近。在明末以前,孟拱曾是“滇省藩篱”、中国政府曾封赠土司称号、纳入版图,由腾越州管辖,后来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强占。
日本珠宝专家池田裕在其所著《宝石介绍》中说:“被深绿色复盖,看起来很稳重的翡翠一般认为产地在中国,但实际上它却产在缅甸,而且可以说缅甸是唯一的产地。”
缅甸有个传说,由于缅甸人全都信奉佛教,佛祖十分高兴,便降福于此,信手一撒,就在缅甸地下埋了许多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的矿藏、其中最名贵的要数“鸽血红”的红宝石,产量最多的要算翡翠,它占了全世界总产量的9O%。
翡翠何时传入中国?史籍记载,早在东汉永元9年(公元97年),云南永昌(今保山)徼外蛮及掸国王雍,“调遣重泽奉国珍宝”。这是缅甸玉石首次进入中国。掸国在今缅甸东北孟拱、孟密一带,当时玉石作为贡品由此源源流入中国,还不是经济上的商品交易。
这些珍奇的“绿色石头”,使中国那些王公贵族视为异宝,竞相佩戴装饰一成为时尚,甚至以玉佩区分官衔级别。
直到明代中叶,中国皇家派太监驻永昌、腾冲专门采购珠宝玉器。明末熹宗天启《滇志》卷六说:“官给本钱,由民收宝石入于宫。”官私合作,推动了缅甸玉石的大量进口。永昌人张含诗云:“成化年间宝石重,私家暗买官家用。……林宝石家海内阁,雄商大贸集如云。”腾冲虽不产翡翠,但却成了翡翠贸易的最大口岸。
从汉代开始,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进入中亚,直抵欧洲的丝绸之路名满遐迩。但在公元前130年,张骞从大夏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一个重要消息:他在大夏发现了产于四川的蜀布和竹杖,一了解,那是商贩们跋山涉水,从成都出发,经腾冲入缅境密支那,至印度,直抵中西亚、这条西南丝绸之路比北方的丝绸之路,还要早200至400年。
从明代开始,马帮、象队就是沿着这条西南丝绸之路从缅甸贩运大量玉石毛料。密支那——腾冲——永昌,密支那——八莫——盈江——腾冲是两条主要通道。由于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利用古代200多公里的传统商道,只有八、九天的行程。如果从产地也向南取道仰光出海,则有110O多公里的路程,若去泰国曼谷,有2000多公里,就更远了。
从明代至抗日战争后期的近500年间,缅甸开采的玉石料几乎全部运入腾冲。有一度腾冲的玉石交易约占全世界玉石交易的八、九成。腾冲的许多大商号在缅甸开设分号。从事玉石开采、进口业务,伊然是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这条西南丝绸之路,在这段时期,还不如说它是“玉石之路”更为恰当。
在清代,从缅甸进入腾冲的商品以玉石珠宝为主,棉花次之,经腾冲出口至缅甸的商品以生丝、土特产为主。据统计,清光绪28年(19O2年)玉石进口271担,民国6年(1917年)增至801担。大量玉石汇集腾冲后,一部分就地解磨加工,一部分向西经大理运达昆明进行解磨加工,运销内地和沿海。
1886年,英国把缅甸变为殖民地之后,为了打通中国西南和长江上中游的“后门”,英国领事机构和海关先后从蛮允迁至腾冲,以促进缅滇边境经济贸易的发展。
到“抗战”时期1912年腾冲被日军占领之前,这里盛极一时,城内的小月城是玉石珠宝商人聚集之处,上百家店铺,各色宝石、翡翠雕件琳琅满目,低中高档货色齐备,被称为“百宝街”。故有人写诗道:“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资来。”当时腾冲城门外的拴马场上,过往行商骡马留下的粪便每天有二、三尺深。清道光3年(1823年)全县人口达37万人,成为滇西南的大都会,有“小上海”之称。
由于玉器珠宝价值昂贵,需求量大,刺激了缅甸矿藏的开发,滇西南的老百姓蜂拥而至,掀起了一股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挖空热”。
玉石料开采初期,主要在易见的河床、山溪中寻找,随后发展到河岸边挖掘,容易发现和好开采的水下、岸边资源采得差不多了,便向周围山上发展。从明、清、民国至195O年滇西南解放前,滇西向大多数年份每年有一、两万人去缅西北挖玉石料。当地有一句俗话:“穷走夷方急走场。”
夷方,是指缅甸克钦族山区,玉石料产地。平民百姓为了救穷,便去这里谋生。有些人在本地活不下去,或急于用钱,到玉石场干活是条门路。美国人布尔赛在《东南亚的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大批开采玉石和宝石的技术工人到缅甸,使缅甸的玉石和宝石产量大增,缅甸古都阿摩罗补罗的中国古庙的石碑上,还刻有五千个中国玉石商人和采玉工人的名字。”
玉石料产区地处缅西北野人山,山陡林密;矿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玉石特别翡翠是多种矿物的结合体,有上千种伴生物,很难用仪器探测分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翡翠埋在地下越深的性质越稳定,质地越好,所以能否挖到玉石,特别是大块好料,一靠经验,二靠运气,偶然性很大。所以挖玉的人都相信人跟玉石的“缘份”。
有的人做梦也想挖到好料发大财,偏偏弄得一无所获,两手空空;有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得到珍藏,改变了他的后半生。这样,就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咋舌惊叹,大悲大喜的故事。
保山县施甸一个姓余的人,14岁就被爷爷带到缅西北玉石场去挖玉石,老板供应吃住,若挖到玉石双方平分。他们每挖一洞前,都要立香案祈祷,求神灵庇佑。十几年下来,老板共分给他19块玉石毛料。他决心结束这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到腾冲一家解玉行。当解玉行家认为最有希望的第一块石料开解前,他杀了一只红公鸡,又请一个童男子焚香净手掌住解盘,自己紧张得不敢看,邀上几人躲到一边喝酒去了。
一般代人解玉并不完全剖开,而是要连着一些让玉主本人用手掰开,他不敢掰,心想十几年的成败由此定夺,抱着这块石料折腾了一夜。次日清晨他高举石料对着太阳默祷,掰开一看,大失所望,石中根本无玉,接着又连解17块,全都不值钱,他浑身一软,瘫倒在地。解玉师傅见他可怜,就说:最后一块你卖给我吗,好歹我给你一些路费和零用钱。
最后一块玉解开了,竟是极为上等的翠玉,碧绿通透,不含一点杂质,也无任何斑点裂纹。那个解玉师傅顿成巨富,而余某只好一步一叹息地返回玉石场,再去碰运气了。
寸老五是个忠厚老实的赶马人,有一次他在玉石场驮运玉石,那些玉石料用油漆编了号,他怎么放,两边的驮子总是不平衡,他就在场上随意捡了块石头压上驮子,这样就平衡了。不料在路上遇到土匪,寸老五赶马就逃,连马带货全掉下路边深沟里。
按规矩,遇到这种情况他不用赔偿。但他总觉得不但货没了,还摔死一头骡子,对不住人家,又赶着仅剩的一匹马去出事地点,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在山沟里把编了号的石料找车,装上驮子,可驮子还是不平衡,于是他再去找那块压驮子的石块,找了好久,突然发现那块石头躺在一个角落里,已摔裂了,从裂缝中发出绿光,原来这是一块极好的“菜花绿”翡翠。这下寸老五因祸得福,发了大财。
更离奇的是腾冲人官某,从20岁挖到70岁,连一块真正的玉石也未挖到过。一天,他坐在山头遥望家乡,不禁悲从中来,大哭了一场,在下山前撒了一泡尿,他突然发现被尿液冲刷出一块带绿色的石头,他连忙刨出来仔细察看,竟是整块的“淡水绿”大玉石。由此官某在70古稀之年时来运转,衣锦荣归。
许多事例,使那些和玉石打交道的人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些怪异的石头是老天爷埋在地下给某些人的礼品,谁该不该得,早有定数,是勉强不来的。
从石头成为精美的玉器,毛料开采是第一步,还比较简单、然后经过运输,买卖成交,进入加工厂,这解磨加工比开采要复杂得多,工序很细,构思设计和加工工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玉器珠宝的价值。
玉石加工界有句行话:“多磨少解”,是指毛料外边有一层砂包着,只有经过打磨,使玉石露出头,初步知其价值,如果判断里面根本没有玉,也就犯不着花很大功夫去剖解了。前面说过,这个判断决策,要有很高的识别水平,再内行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
由于玉石毛料从缅甸产地开采出来,运出的第一站便是腾冲,因而腾冲不仅是主要集散地,也成为加工中心。《华阳国志校志》中说:“贾人收石入关,状如瓦砾,号曰荒石,腾越工人居之以紫梗,砥之以宝砂,而宝光始出。”然后工匠根据玉石的形态和不同色泽进行切割,再雕琢成不同的玉器饰件。19世纪3O年代,英国人美特福游腾冲时记叙了玉石加工的情景:“某长街为玉器行所开,玉石昼夜琢磨不辍,余等深夜过之,犹闻蹈轮转床声声达于百页窗外。”
历史上玉石加工业是腾冲主要的手工业,对腾冲这个边陲县城的繁荣起了重大作用。《腾冲县志稿》上说;“宝货行有14家,解工行有33家。玉肚眼匠27家,玉细花匠22家,玉片工匠31家,玉小货匠37家。”县城王石工匠超过3000人,形成几条专业化的街道。此外,“散居于城郊的绮罗、谷家寨、马场等乡,尚有三、四十家,以车眼小匠为多。”
腾冲的玉石设计加工水平很高,清嘉庆年间,腾越知州伊里布,得到一块翡翠,有绿有红,有黄有白,找到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工匠在动工之前,白天不是上山打鸟,就是下河捞鱼,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根据玉料不同色泽和位置,借红斑雕成朱红透亮的鸟咀,翠色多处雕成翠绿欲滴的羽毛,黄色是脚爪,黄色下边是白色,雕成爪下系一根雪白的链条。三年后,一只雄赳赳的鹦鹅昂然立于暗绿色架子上,构思奇巧,工艺超群,成为闻名佳品。
可是广大工匠的命运并未因之有多大改变,他们成年累月在作坊里脚蹬手磨,冰水作业,在无尽的“沙沙”声中度过一生。技艺高超者或许收入多点,但人格受辱,甚至招来祸害。抗战前夕,云南省政府派来的一名官员,用威逼勒索手段,攫取一块民间好玉,命一名姓何的名匠雕刻。这家伙象防贼似地对待工匠,工作时竟用铁链将何锁在作业架上,直到完工才罢。
从东汉末起,玉石以贡品形式进入中国,到宋末元初逐渐成为商品,至明、清、民国交易兴盛。腾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的集散、加工地达50O年之久。到了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因兵燹走向衰落。
1942年5月10日,日本侵略者从缅甸东侵,攻克了这座历史名城。1944年5月1O日,我抗日部队强渡怒江,向腾冲方向进击,于9月14日光复腾冲。历时近两个月的攻坚战,使这座有千年历史的繁华古城化为一片焦土。原先运到这里的玉石,一部分经仰光、泰国出海,一部分转移到它南面的盈江、畹町、瑞丽等地集散。
1950年,滇西南解放。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我们又受极左思潮影响,把腾冲、盈江等边境口岸视为阶级斗争复杂的“小台湾”、“小香港”,边境贸易受到限制。以后进出口贸易统由中央管理,玉器珠宝被冠以“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奢侈品”而停止入口。“玉石之路”终致路断货绝。
然而在这近40年间,缅西北的玉石场并未因之停止开采和输出,滇西南最便捷的传统商道被人为堵塞之后,在泰国北部清迈逐渐形成集散之地。到70年代,正当我们进行空前的阶级斗争时,清迈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玉石宝石城。
与中国相反,泰国对玉石宝石输入、加工,采取宽松、鼓励的政策,又因清迈比较隐蔽,玉石商人在此感到安全,还因这里资金雄厚,现金支付能力强,香港、台湾、日本商人纷纷来此采购,再运回本地切割、加工,清迈虽距产地2000多公里,每年交易额竟达二、三十亿美元之巨。
随着80年代初我国沿海对外开放,80年代末,振兴西南丝绸之路,重开通向南亚、东南亚商道提上了日程。属于保山地区的腾冲口岸重新崛起,88年开始恢复边贸,90年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县和省级边贸口岸,玉石贸易逐步恢复。
专家指出,其有利条件有三:一是中缅两国世代友好相处,两国边民多为同一民族,有许多是血亲关系,在缅做玉石宝石生意的很多是从滇西南去缅的华侨、华人。二是缅甸盛产玉石、宝石料,而中国拥有加工、雕刻的技术和人才,两者具有互补性,成为打入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三是缅甸对过去严格控制的玉石宝石采销政策已有松动,民间贸易得到发展,因此前景看好。
1992年4月,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视察腾冲时说。腾冲的边贸进口总额要想翻几番,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境外50%的玉石吸引进来。这个问题要作为边贸的战略问题来考虑,制定政策要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
近几年来经过努力,腾冲成立了十多家商号经营玉石生意,92年通过边贸进口200多吨,销售额一亿多人民币,占了边贸进出口的一半以上。玉石加工企业已有数十家,特别是县工艺美术厂,前几年进行扩建改造,成为云南规模最大的玉石加工厂,原始落后的作业架已改为自动化的机床,年产值100多万元。
腾冲西南50多公里的盈江县城平原镇,也开放为省级口岸,近几年玉石宝石贸易十分兴盛,发展速度有超过腾冲之势,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毛料集散市场。新办玉石加工企业6家,有一半是中外合资企业,象金桥珠宝玉石公司,去年销售440多万元,产品远销香港、台湾、日本、韩国。
此外,与缅甸一江之隔的畹町、瑞丽,玉石宝石贸易也迅速兴起,分别建立了珠宝市场和珠宝城。象瑞丽市区的边贸街和姐告中缅街,各种玉器首饰占相当比重,外来客人如果不买些玉镯、玉戒、项链、耳环回去,似乎白来了一趟瑞丽。
到目前,从陇川县章风口岸到缅甸八莫84公里,于93年4月通车。特别是中外闻名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腾冲至密支那217里段,中断了近半个世纪,于93年5月修复通车,这是个历史的转折,标志着为振兴西南丝绸之路,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其他如片马至密支那、盈江至八莫、瑞丽至八莫和腊戍等线,均于93年底至94年初陆续完工。2005年腾冲至缅甸第三大城市密支那的路线“腾密路”修通,并铺设了柏油,自此,去缅甸,一天可以一个来回。
随着这些国际商道的陆续建成通车,推动了滇西南诸口岸的边贸和转口贸易的增长。这些口岸凭籍地理位置、传统关系、人才技术的优势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玉石宝石市场将走向复兴,再现昔日的辉煌。
文:翡翠坊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