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语的精髓就是讲粗口!难怪香港电影翻译成普通话不搞笑……

​海的干女儿 香港体验官 2023-12-28



TVB每年会有一部大制作“台庆剧”。


今年的《香港人在北京》剧如其名,讲一群港人在北京的文化碰撞。


虽然部分情节略显尴尬,但陆续有梗戳到大家的笑点,比如:尿袋。



移动充电宝放在口袋,一条线连在腰间给手机充电,远看好像大小便不能自理的病人挂着尿袋。


虽不雅,但也形象。


还好这位徐港仁先生没有向同事借“火牛”,也就是这个东西:



南北语言和文化差异自古就有,当粤语遇上京片子,连梁启超也吃过亏。


“满腹经纶,如鲠在喉”。



那么,香港的语言、文化究竟有什么不同,或独到之处?





香港之俗


在香港,“尿袋”可以带着出门,屎尿屁这几个字甚至可以作为官方用语:



“石屎”就是混凝土,一颗颗,一坨坨,黏糊糊。倾倒混凝土的过程叫做“屙石屎”,很形象。


这条新闻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水泥击穿假天花板,掉落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病床。


想说对方见识浅,没见过大场面,就是“未见过大蛇屙尿”。


法国老牌蛋糕店Dalloyau到了香港,果然被改名“大箩柚”,字面意思是“大屁股”,反向出名。



意大利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在香港也有个接地气的花名:飞甩鸡毛。


海底捞很早就开到香港,但旗下的平价副牌“嗨捞”没有来。


一是因为香港运营成本高,二是这个名字显然不会有人去吃。



一直觉得粗口是粤语和香港文化的精髓。


比如《唐伯虎点秋香》当中的对句十分工整,仔细一听,句句狠辣,难怪气得对穿祥当场吐血。


普通话版“和谐”很多,但也没那么搞笑。


谁曾想,我在香港学粗口最多的地方,既不是街市,也不是茶楼,而是公司。


带我们领略粤语粗口博大精深之美的,不是杀猪佬,不是快递员,而是老板。


你以为中环超甲级海景写字楼里是一群白领精英;


其实,在恨铁不成钢的老板眼中,面前可能只是一盘盘食物。



并没有任何说老板粗俗的意思,就是觉得粤语实在太鲜活、太生动了:


名词可以活用为形容词:呢个project做得真係屎。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你大我呀。


粤语倒装,天下无双:收皮啦你。


歌神张学友没想到自己叱咤乐坛几十年,年轻粉丝最喜欢的却是这个自带音效的表情包。



果然,大俗大雅从不分家。香港如是,香港人亦如是。


在香港,一块钱叫做“一蚊”,十块钱叫做“十蚊鸡”。


红色的一百元是“红衫鱼”,金色的一千元是“大金牛”,俨然一个动物园。





香港之雅


毕竟国际大都市,香港也不是靠脏话走红,大家通常斯文有礼,说话随时在大俗大雅间转channel。


今日、食饭、饮水、行路,多少是“几多”,几点是“几时”……像是古人说话。


从小就知道企鹅,见过企鹅,但在香港,我才恍然大悟它为什么叫企鹅——


港铁“滴滴滴”响个不停的扶手电梯会时不时提醒你“握扶手,企定定”,即“站稳扶好”。


所以“企”鹅就是站着的鹅嘛。



除了“企”,站也叫做“立”,依然是个古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不是问“水渠”,而是问“它”(现写作“佢”)


就连听起来没那么优雅的“走得快,好世界”,“走”都是古汉语中的“跑”。


难怪用粤语朗诵古诗,抑扬顿挫,颇有古韵。



经典的粤语歌词不注水,不做作,一曲道尽人生百态。


史上最难唱粤语歌《难念的经》歌词(《天龙八部》主题曲)

作词/书法:林夕 作曲/演唱:周华健


或许是几千年延续的语法影响深远;


哪怕在如今最市井的茶餐厅,还可以听到一些既迂回又形象的说法。


比如“走青”就是不要葱,“飞边”是不要面包皮。


就连失恋了,都是被人“飞”,瞬间有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更不用说“有情饮水饱,无情食饭饥”,一句胜千言。


顺便讲句,小时候看港剧和香港电影的普通话版,总觉得吵吵闹闹。


后来看了原版发现非但不嘈杂,而且有时颇有深度。


所以,还是要看原版。





中西结合,天马行空


世界上曾有不少辉煌过、但已然消失的语言和文化。


但香港的文化是活的,日新月异。


之前探讨过香港说话中英夹杂,因为香港近海,很早就和外国有生意往来。


所以也免不了吸收外来词汇和文化,加以创新和演绎,成为一种独特的混搭:


比如旅行前要先“唱”钱(change钱),保证金叫“孖展”(margin),打领带叫“打呔”(tie)。


可以坐van仔(小巴)去湾仔。


士多啤梨(strawberry)和车厘子(cherries)早已脍炙人口,冬甩(donut)稍微小众些。



多数情况下,只要有一定的中英文功底,就不难理解。


但难免有些“无厘头”的场景。


之前有读者说自己兴冲冲想到香港的明珠广场玩。


找来找去发现它不是一个有着大块空地的“square”,只是一栋大厦。


其实这里的广场更像是“plaza”,类似于“building”和“tower”。



而“XX冰室”也不是制造雪糕或冰块的地方,只是普通餐厅,可能什么都卖。


据说香港最好吃的酸菜鱼餐厅,就在一家冰室。


上文提到的梁启超,把书斋叫做“饮冰室”,别号“饮冰室主人”。


他是地道广东人,是否爱去冰室就不得而知。


中英互相转译和缩写香港也很常见,比如“CLS”就比“痴X线”显得简洁文雅。


甚至物流公司官方广告也声称自己“乜X都送”。



不过,最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当属新楼盘的名字:


䨇寓-2gether还算贴切工整;


藍天海岸影岸‧紅-Coastal Skyline La Rossa以及海之恋·爱炫美-Ocean Supreme之类则让人头皮发麻。


至于纯英文的I-Home,Heya Aqua,OMA OMA,The Masterpiece,One Innovale-Archway,只想说……


算了,还是不说了。





和而不同,万事互补


随着香港和内地的交流日益频密,文章开头“尿袋”那种误会越来越少。


搞定、桑拿、迷你、撞衫、雪藏、炒鱿鱼……这些已经融入了普通话,很难察觉它们源自香港。


但这不代表没有文化差异。比如香港朋友会问:你过年要返乡下吗?


“乡下”并不代表是农村,只代表一个老家所在的地方。


在这种语境里,广州潮州惠州梅州可以是乡下,北京上海纽约伦敦也可以是“乡下”。


一位幽默的同事说:我的老家还是江门呢!(“江”读音同“刚”)



香港和内地有一些常用词差别很大,一不小心就误会了。


比如,形容小朋友很“得意”,就是夸赞可爱、有趣。


“户口”指的是银行账户,香港没有内地那种一本本的户口本,只有身份证。


驾驶证、结婚证等证件也十分简单,就是一张纸,连照片都没有。


“单位”并不是指上班的地方,而是指居住的户型。


同事想借用你的“手指”,只是想要用一下U盘,又名USB。


这和当初在北京听到Windows XP系统叫做“插屁”一样震惊。


也有一些排列组合。


比如“士多”是store小卖部;“士多房”是storeroom储藏室;“多士”则是toast吐司。


图源:香港经济日报


实在不懂香港的语言文化也没关系,多交流。而且小小误会,或许可以造就浪漫。


当年苏轼贬谪岭南,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流传千古。


后人分析,这句话倒像是“一啖荔枝三把火”的误读。


如果真的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恐怕会“热气”得七窍流血。



在夏季漫长、终年潮湿的香港,大家一怕“热气”,二怕“湿气”,冬天又要进补。


于是,街上随处可见凉茶和蛇羹店铺,主打冷热对冲,润燥互补,也是别样的风景了。


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地方,万事万物,看似毫无章法,实际相辅相成。


这种纷繁、随意、乱中有序,或许就是香港的有趣之处了。


小彩蛋:


谁能用普通话和粤语准确读出以下词语?高手,敬你!


结构/循环/阴谋/下楼


屈臣氏/旗舰店/鰂鱼涌/筲箕湾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本 文 作 者/

海的干女儿

中环丽人,西环散人



一站式专才优才服务

香港

香港体验官成立2年半啦!

经过时间的沉淀,

这里已经聚集了5万港漂

成为在港小伙伴分享生活见闻的根据地,

也成了内地小伙伴了解真实香港的窗口!



最近,有很多非香港地区粉丝前来咨询,

其中不少都计划以后要到香港定居!


为了帮助大家快速来港,

我们也请了一位专家给大家答疑解惑,

并且提供一站式的优才专才申请服务!



邓老师不仅手把手带你

闯关香港优才专才,get香港身份!

还帮你快速融入香港!

比如来港后找对口好工作,

加入优才专才社群,

结识行业相关大佬,

参加香港重要活动和协会,

实现破圈社交和资源互助,

邓老师都可以帮你!


扫下方二维码添加邓老师微信咨询↓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投稿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Ro_salie

鲜活生动的粤语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