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沫若简介---小编补充材料---经典文丛(27)

2016-06-14 赵士林文集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古史,开侯外庐,严振羽一系,甲骨文研究很出色,著名的三堂会审(王,罗或王,郭加董任彬)表明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本书将郭作为历史学家而非文学家来绍述,因为他在历史学特别是考古学领域开新立派,有重大建树,而其文学与鲁迅不一样,思想性较浅。 


---

小编点评:老郭的人品受争议,一是老婆很多,十几个,二是拍马屁很多。其实老郭,也是有原则,比如明明可以投奔国民党,却依然坚持站在共产党这边。不过老郭的马屁有点过,以至于自己都把自己恶心到了。很多历史,就是老郭定的。历史就是这样,人家告诉你是啥就是啥,你也无力反驳。昨天看了一个评论,说走向共和这个电视剧很好,因为它颠覆了我们的历史书。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