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之美---美学十讲(3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060tmnxh&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请看宗白华先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精妙鉴赏:
我们欣赏山水画,也是抬头先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还有那夕阳西下的晚霞落晖。远山与近景构成一幅平面空间节奏。我们的视线从上至下随着画面流转曲折,形成一种节奏的动。空间在这里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是一个透视的空间,是一个布置景物的框架空间,中国画的空间本身也参与了整幅画的节奏运动,像一曲音乐中的旋律的波动。这正是抟虚成实,以虚写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
举一个例子。明代画家唐寅,就是那位民间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他的风流故事甚至被被拍成了电影《三笑》。唐伯虎有一幅作品,名曰《川上图》。画的是一个人牵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驴不敢过桥,牵驴的人用力拉驴过桥。这幅画在画店出售时,被高价订购,购画者约好第二天来取画。画店老板眼瞅着发了一笔,高兴自然不在话下。当日关门之后,他想看看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可以卖出好价钱。但是当他仔细观察这幅画时,大吃一惊,他发现牵驴者与驴之间竟然没画绳子。这岂不是一个大纰漏!如果被买者发现了不买怎么办?店主担心买主反悔,就拿起毛笔在人和驴之间添上了一条绳子。第二天,买主来了又看到画,却拒绝购买。店主问为什么,买主说:“我买这幅画就是喜欢它没有绳子,现在它添上了绳子,我就不想要了。”
看来这位买主是位大鉴赏家,他非常懂得以虚写实的道理。人与驴之间没有绳子,就是这幅画上虚的妙用。欣赏者在心中联想这条绳子,就等于参与了这幅画的创作。艺术作品的虚会激发欣赏者的联想,也就是激发了欣赏者的再创造,这样会强化鉴赏者的审美感受。
中国山水画在唐代金碧山水流行,讲究色彩的华丽,到了宋元,完全转入水墨的灵气,这也是由重实感到重空灵,由实到虚。中国的水墨画,深浅由浓到淡,笔墨由多到少,都是向着虚灵空明发展。你看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近景,几棵枝叶萧疏的小树,飘摇于天地之间,远处,几抹淡淡青山,中间没画的部分就是烟波浩渺的湖水,无尽的空灵荒寂。这位倪瓒,是元代四个大画家,所谓“元四大家”之一,他有个号叫云林,又称倪云林。他的审美趣味就是笔墨越少越好,宁少勿多,用墨越淡越好,宁淡勿浓。因此他的画总是给人一种空灵虚静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