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雅与俗---美学十讲(46)

2016-07-08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07nibw7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历史走向现代,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天。主义太多了,流派太多了,无法一一介绍了。总之。还是炫新斗奇,追赶时尚。

你看这位杜尚,他想彻底判决传统绘画的死刑,在一次画展上,搬上来一个小便池子,说这就是他的作品,还给这个作品起了个名字,叫《泉》。




音乐人也要彻底颠覆音乐,例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有一个音乐流派叫偶然音乐。这派音乐的著名代表凯奇创作了一首无声音乐,题目叫《四分三十三秒》,钢琴家上台不演奏,只是在三个乐章结束后做出关琴盖的动作。真是美国版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位Lady Gaga的时尚你受得了吗?她宣称,她不是追赶时尚,而是创造时尚,引领时尚。她可比麦当娜酷多了。

西方审美艺术的炫新斗奇,追赶时尚,我们可能看不惯。里面也确实有很多糟粕。但是就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追求中,艺术审美都不断开出新境界。

       应该指出的是,创新并不是背叛伟大的艺术传统,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的创新,都这样那样地体现了传统的滋润。


看毕加索的《弹曼陀铃的少女》,那琴孔的处理,让你立刻想到古埃及的绘画。毕加索的立体作品竟然从遥远的古埃及艺术那里获得了灵感。

吸取传统滋养来创新我们也有成功的范例。例如古典诗词的典雅美,至今令人神往。今天是一个散文时代,无激情,乏理想,失信仰,英雄不再。但今天仍有今天的诗,那就是歌词:你看《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传统的空灵悲凉的意境和现代人的命运感受,纠结牵绊,互相渗透,情味无穷;

你看《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一个“隔”字境界全出,情怀无尽,光景常新。

你再看《荷塘月色》:“我象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新奇的比喻和古老的诗意相融合。

都点化了古诗词的意境,千里万里,千年万年,融合无间的,是那永恒的情怀。

我们对时尚可以不做浅薄轻浮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时尚看成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孔子就是圣之时者也,鲁迅说孔子是“摩登圣人”,有点讽刺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和创造时尚。特别是考虑到全球化时代,文化也在激烈竞争,文化还是一种决定着国家命运的软实力。那么怎样增强软实力?恐怕得学习人家的创新精神,时尚精神。想想看,

熊猫功夫、花木兰都成了人家审美创新的题材,铁臂阿童木,名侦探柯南在争夺着孙悟空的风采。我们怎么再能抱残守缺?

   我们应该开拓心胸,培养宽容,鼓励创新,这是审美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艺术魅力的要求,更是文化交流乃至文化竞争的需求。


不要什么都看不惯。应该允许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例如后现代建筑,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很多人看着都很愤怒,央视新址更是令人激动得不得了,但是你去看西方的后现代建筑,吓死你。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性文化空前发达,大众娱乐空前活跃。有人忧心忡忡,我看大可不必。人人唱卡拉OK,总比人人唱语录歌好。对消费文化半生的一些问题,追赶时尚暴露的庸俗现象,也不必痛心疾首,视为洪水猛兽。当初美国的麦当娜传入中国,很多人痛心疾首,如今,更邪乎的Lady Gaga来了,你还活不活?其实,世界上消费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高雅文化也最发达。美国有麦当娜,有Lady Gaga,也有费城交响乐团,也有大都会芭蕾舞团。麦当娜、Lady Gaga并不代表美国,更不能毁灭美国。它们传入中国,当然更不能毁了中国。


和时尚美的问题密不可分,在审美领域,我们还经常碰到一个雅和俗的问题。一谈到时尚,有人就说俗不可耐。这个看法很荒唐。且不谈时装等时尚的典范决不能说它俗,就拿目前满世界最时尚的苹果产品来说,你能说它俗吗?苹果的时尚,正是现代高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乔布斯的设计理念就是自觉地用艺术的追求来实现科技的梦想。美是他坚定不移的设计原则。


谈到雅和俗,首先要认识到这两种审美形态的历史相对性。宋词相对于唐诗是“俗”,相对于元曲就是“雅”。唐诗宋词元曲相对于明清小说又都高雅起来。民歌永远都是“俗”,历朝历代都有部分民歌低俗得很,“黄”得很,但这并不影响民歌整体的健康活泼的生命力。小说在传统社会一直是伤风败俗地“俗”,正经人家决不让子弟看小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因为喜欢看这类书,差点让他老爸贾政打死。但如今,小说在现代电影艺术乃至电子传媒的冲击下,也差不多挤进了需要关照的高雅行列。

京剧和一切戏曲艺术当年是“下九流”,“俗”的不行,今天则是需要振兴甚至抢救的高雅艺术。电影刚出现时,整个儿是现代工业社会大众俗文化的艺术象征符号,今天在电视的冲击下,也常常以高雅身份寻求保护了。


传统主义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市场,离不开一个“俗”,不管您怎样引导,如何说教,“俗”文化在看不见的将来将始终是文化市场的主流。您想增加书刊印数,您想提高票房价值,您就得无条件地贴近、投入那个“俗”,关键是怎样“俗”出水平来。对目下文化市场的“俗”的火爆,一方面固然不应“星空灿烂”地胡吹乱捧,另方面亦无须“世风日下”地痛心疾首,特别应消除这样一种心态:计划时代您红得发紫从未觉得过分,市场时代别人红一阵子您便嫉恨交加,痛骂冷落了您就冷落了高雅冷落了精华冷落了艺术,甚至国家民族中华文化也将如何如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