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孝不能等---国学六法(5)

2016-07-21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07l49gh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况且人都要老,如果老了都是这么个结局,晚景都是如此凄凉,人生岂不太可怕了?通过这样一些遭遇,西方人自然能够欣然地接受孝的理念,甚至为此调整自己的信仰。例如,我们知道基督教是西方人(以欧美为主流)的信仰支柱。基督教主张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到了教堂里,不管你是几代人,大家彼此都是兄弟,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这对中国人就很难理解,很难接受。但基督教到了中国以后,也明确主张教徒要孝敬父母,要做父母的好孩子。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就是个著名的大孝子。一次,一家叫《机会》的杂志采访他,记者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最不能等待?”

《机会》杂志的记者以为比尔盖茨一定会回答“机会不能等待”,但比尔盖茨这样回答他:“孝,是不能等待的。”

这使人很自然地想起中国的谚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然,基督教原始教义也绝不是主张打爹骂娘,例如基督教前身的犹太教教义,有著名的摩西十诫,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子女要尊重父母,但是这和中国人将孝作为道德基石,还不是一回事。

再如佛教。我们都知道,印度原始佛教主张“四大皆空”。什么叫“四大”?这是古印度人受古希腊人影响形成的宇宙观,他们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尽管是日月星辰、大地山河、纷纭万象,但是构成这个花花世界的根本元素只有四样,那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于是被称为“四大”。“四大皆空”就是说宇宙都是空幻的。印度佛教用“四大皆空”这个宇宙观来论证自己的人生观。宇宙都是空幻的,何况人生呢?因此人不要太执着、太认真,太贪恋世俗的一切,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要解脱烦恼,就要“斩断尘缘”,就要“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一切欲望的来源。“六根清净”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其实就是六亲不认。因此出家人连姓都得改,原来在家的时候姓李姓刘姓陈,都是俗姓,出了家都只能姓一个姓,就是姓释,释迦摩尼佛的“释”,表示皈依佛祖,一心向佛。这是大约1600年前,也就是公元四世纪,庐山的大和尚释道安作出的规定,以后中国的佛教出家人都遵守这一条。我们中国的官本位很严重,就连和尚也都套上行政级别,有处级和尚、局级和尚,甚至部级和尚,但是不管你什么级的和尚,都得姓“释”。今日社会,商业大潮汹涌澎湃,用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说法,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寺庙也不能免俗。其实寺庙从来就不能免俗。过去流传一句民谣,叫做“一人不入庙,二人不窥井”,它告诫你,一个人单个外出旅行,天黑找不到旅店,看见有座庙,千万别进去投宿。半夜了,人给你害了,财物抢走了,神不知鬼不觉呀!两个人不管关系怎样好,不管是怎样的铁哥们,刚刚的,到了一口井边,你千万不要独自探头往井里看,你这儿正看着呢,那位一掀腿,把你周进去了,钱包就拿走了。这是说人心险恶,出家人也不例外。你看今天的寺庙道观,看见香客恨不得上来扒你的皮,索取钱财,是那样的毫无遮掩,那样粗鄙,那样急不可耐。有句话说:原来名士真才少,偏是僧家俗气多”,现在已经不仅如此,现在真的是高僧少,妖僧多,高道少,妖道多呀!我由此想起郑板桥说过的一句话: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释迦的罪人,道士是老君的罪人。

有些寺庙更是与时俱进,特别会经营,其中以少林寺最有名,有人说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把少林寺变成了一家大集团公司,分公司都开到香港美国去了,释永信甚至被称为少林寺的CEO,和尚都有CEO了。最近少林寺的网站被黑了,有人编造了一封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忏悔信,说自己把少林寺变成了大公司,拼命赚钱,生活奢侈,违背了佛祖的教导。罪莫大焉!释永信出来辟谣,说少林寺的和尚每天生活费只有七元钱,一个月也就一两百元工资。这里面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我们不去管它,反正释永信再CEO也得姓“释”。

但是佛家到了中国,也欣然地接受了儒家的“孝”。出家人已经斩断尘缘,六亲不认了,还讲什么孝呀?但是你看《坛经》里就说:“恩则孝养父母”。 《佛说孝子经》更强调:“佛以孝为至道之宗”、说佛法“皆以孝顺为宗”

有这样一个寻找佛的故事,更是生动地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要“孝”的道理。故事说道:有位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到深山里去找佛。跋山涉水,找了很久也找不到。一天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和尚,就问老和尚:“佛究竟在哪里呀?我怎么总也找不到佛呀?”老和尚指点他说:“不要在深山里找佛了,赶快回家去吧!在回家的路上,你会碰到一位反披着衣服,趿拉着鞋迎接你的人,那就是佛啊!”年轻人听了半信半疑,但是想反正也找不到佛,索性就听老和尚一回。于是就往家赶,一直快到家门口了,也没有碰到这样的人。他很懊恼,心想自己被老和尚捉弄了。但是已经到家了,只好敲响了家门,这时已经半夜了,屋里的老母亲已经睡下,但是一听是儿子回来了,哪里还顾得上穿衣穿鞋?手忙脚乱,反披着衣服、趿拉着鞋,就连忙踉踉跄跄地去给儿子开门。门开了,儿子看见老母亲这个样子,恍然大悟,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堂上二老便是佛”,佛在这里,就是伟大无私的母爱!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儒家讲的爱和其他文化系统,例如基督教讲的爱就有很大区别。基督教讲博爱,来自于上帝的召唤,来自于外在的、高高在上的神圣命令。例如《圣经》的《马太福音》说“上帝就是爱。”

牧师在教堂里布道,经常张开来两臂,向信徒呼吁:“爱人者,有福了”。为什么?因为你爱人如己,是响应了上帝的号召,遵循了上帝的命令,这样才能有福。

儒家讲的爱,却是来自于内在的、自然的血缘亲情,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儒家讲的爱甚至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这种动物本能的升华。

例如,很多动物都有“孝”的表现,如“乌鸦反哺”。这种生物本能进一步升华,就成为人的“孝”,因此我们经常说,人不孝顺,畜生不如。

当然,讲到人的孝,和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动物只有出于本能的“孝养”,人却有出于亲情的“孝敬”。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的人说起孝,都认为能养活爹娘就行了。仅仅这样理解孝,那么我们对于狗啊马啊都能饲养,如果没有尊敬,那么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敬”字,道出了“孝”的道德属性。较之“养”,“敬”确乎更体现了人的“孝”较之动物本能所独有的情感特征。我由此想到民间流传的两句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心是内在的情感,迹是外在的行为。如果仅仅把“孝”理解为从物质上供养父母的行为,那么贫困人家子弟自然无力很好地供养父母,按照这个标准,贫困人家就没有孝子了。如果对某个异性动心就是淫乱,而不管在行为上有没有表现,那么这世上就没有几个人不是淫乱之徒。因为从内在的情感来说,没有几个人见到钟情的异性不动动心。因此讲孝,主要的要求还是敬重老人。“敬”的标准要高于“养”的标准,因此“孝敬”较之“孝养”出现频率更高。伴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孝养”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而“孝敬”的问题却仍然突出。进入老龄化社会,“孝敬”的道德情感理应得到悉心培育。

必须指出的是,“孝”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统治者利用,成为专制统治的手段。统治者纯粹从政治功利出发强调儒家“孝”的道德要求,他们提倡对父母尽“孝”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对皇帝尽“忠”,通过对父母的孝来保证对帝王的忠,并且进而用对帝王的忠来压倒对父母的孝,对于专制帝王来说,孝不过是手段,忠才是目的。在他们看来,君权就是父权的放大,臣子应该像在家里对父母尽孝一样,在朝廷对皇帝尽忠。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秦代丞相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指出“人臣孝,则事君忠”。汉代的皇帝号称以“孝”治国,除了汉高祖刘邦外,皇帝的谥号都冠上一个“孝”字,如汉武帝的谥号是汉孝武帝,汉文帝的嗜好是汉孝文帝,目的都是在维护皇权统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