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大众的爱---国学六法(7)

2016-07-25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13076aaopb&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孝为核心,从对亲人的爱推广开来,就进入爱的第二个层面:对大众的爱。

2 对大众的爱

“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从对亲人的爱开始,又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推己及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将心比心。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

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另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

第一条是否定地说,第二条是肯定地说。两条原则实际上是从相反的方向指示着同一个“仁”的道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博爱大众,共同发展,大家都赢。

这两条原则初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认真想一想,要真正地落实却何其艰难?可以说,人和人的一切冲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两条原则;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遵循着这两条原则。   

20世纪70年代,南非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对黑人搞种族歧视,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法律上明文规定白人不与黑人来往,白人出现的场合黑人不能出现,出现了也不待见你。二十世纪了,已经不是十五世纪贩卖黑奴的时代,还搞这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真的是十分野蛮。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有位白人姑娘在海边沙滩上晒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已经是傍晚了。
    她觉得肚子饿了,便走进附近的一家餐馆。
    但是,她在餐馆的椅子上坐了好长时间,竟然一直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到那些侍者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晚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顿时怒火满腔,想走过去责问那些侍者。
    她站起身来,眼前凑巧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立刻明白了侍者为什么不愿意招待自己的原因,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整整一下午的日光浴,已经把她的皮肤晒得黢黑黢黑。服务员看过来以为她是黑人,当然不理睬她了。
    这个白人姑娘一霎那就懂得了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她体会到了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这种滋味当然不好受,既然自己觉得不好受,那么也就不应该对别人搞种族歧视了。

南非那位黑人前总统曼德拉,就非常懂得孔子讲的道理。曼德拉在白人政权推行种族歧视的时代,领导黑人民权运动,被白人政权抓进监狱,判处无期徒刑,受尽虐待,整整被押了27年才放出来。1994年,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一次,南非要为世界杯足球赛选拔代表队。南非国内有一支白人球队球踢得最棒。那么是否选拔这支球队代表南非参加世界杯?国内很多黑人反对。但是曼德拉总统最后作出决定,就让这支白人球队代表南非参加世界杯足球赛。他说:这支足球队既不是白人的球队,也不是黑人的球队,而是南非的球队。曼德拉的这个决定,显示了他的宽阔胸襟。赢得白人的敬重,有力地缓解了国内的种族对立。

有一个佛家的故事,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

一天早晨,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美丽的大湖边散步,湖中盛开着荷花。佛祖欣赏着荷花,不经意地透过浮萍的间隙往湖下面一看。湖下面是什么地方?是十八层地狱。原来极乐世界和十八层地狱仅仅隔着一层湖水,这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天堂地狱,一水之隔,行善作恶,一念之间呀!佛祖发现了地狱中的一个强盗。这个强盗生前作恶多端,死后下了地狱。佛祖看到这个强盗,记得这个强盗生前也干过一件好事。一次他路过某地,看到一只蜘蛛在地上爬,他本想一脚上去踩死它,但转念一想,大小也是个生灵,放它去吧!脚便没有落下。佛祖念这强盗曾经放过一条蜘蛛的命,便发了慈悲,想要救他出地狱。方法是在他头上放下一条施了法力的蛛丝。强盗连忙攀着蛛丝往上爬,眼瞅着就要爬出地狱,快进极乐世界了,他休息了一下,往下面看了看,突然发现下面有很多人跟着他往上爬。这强盗一看就着了急,心想你们都跟着我往上爬,这么细的蛛丝哪能经得住这么多人,如果蛛丝断了我岂不要和你们一起掉下去。想到这里,他就拼命地往下踹跟着他往上爬的人。就在他往下踹人的一刹那,蛛丝从他头上“啪”地断了,强盗又重新跌进地狱。

这个强盗显然没有学习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教导。你要出地狱,大家都想出地狱,你为了自己出地狱,竟然把别人往地狱里踹,就完全违背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结果就是重新堕入地狱。

仔细想想,如果人们真的都能按照孔子提出的两条原则做人做事,人间天堂就建成了,世界大同就来到了。因此这两条看似平常的原则实际上却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它们的崇高深厚的道德内涵、社会价值和任何宗教的金律相比,都毫不逊色。因此,在一次世界性的讨论宗教伦理的大会上,全世界不同信仰的宗教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都一致同意,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信条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与人”的宗教戒律并列为人类生活应该遵循的普遍法则。孔子提出的两条原则确实是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人类的金律。

从对大众的爱出发,孔子认为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那么什么是大众的幸福?怎样落实大众的幸福?孔子首先对政治家提出了要求,这要求突出地体现于四个字:“富之教之”。

意思是治理国家,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请注意,“富之教之”,富在前,教在后,先富后教。这个先富后教非常重要,绝对不能颠倒。颠倒了就很容易造成以道德的名义吃人。宋代理学家程颐有句名言,叫“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什么叫“失节”,上古社会礼仪要求,已婚妇女如果丈夫死了不应该再嫁,再嫁就是失节。这个礼仪后来逐渐被抛弃了。例如到了唐代,思想非常解放,离婚率比今天都高,叔嫂小姑子小姨子乱来的事很多。唐太宗的才人,也就是编制内的小秘居然成了自己的儿媳妇,还篡夺了唐朝的天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因此那个时代,再嫁根本就不是问题了。但是到了宋代,程颐这样的理学家又捡起上古礼仪,对妇女提出片面要求。我们知道,古代社会自然经济,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家庭的经济来源。如果一个人家丈夫不幸早逝,孩子又小,他的妻子如果不再嫁怎么活?程颐就说了,不能活不要紧,不能活你就饿死呀,但是宁肯饿死也不能再嫁失节,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吃人道德。文化大革命时有个著名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也体现了同样的逻辑。孔老夫子尽管是道德先生,但是他可不这样讲道德,事关大众生存,孔子总是首先伸张大众的生存权,总是把大众的福祉放在第一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