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万物的爱---国学六法(11)

2016-08-01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07s9l23h&width=500&height=375&auto=0

3 对万物的爱

儒家从爱亲人推广到爱大众,从爱大众又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儒家对天地万物的爱,是对生命的爱,对生生不息的宇宙的爱。这样一种爱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也就是宇宙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这种统一在宇宙体现为“生”,如《易经》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在人体现为“仁”,就是所谓“仁也者,人也”,而“生”就是“仁”,所谓“生,仁也”。宇宙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就这样通过对生命的珍爱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儒家对万物的爱,特别是对生命的珍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宋代大儒周敦颐,“绿满窗前草不除”。自己家院子里的青草到了春天蓬勃生长,把窗户都遮住了,但是周敦颐却舍不得除掉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观天地生物气象”,就是说,春草的生长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象,体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本质。

对天地万物的爱,使中国人经常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无情的事物有情化,这样大自然对我们来说,就充满了亲切感、家园感。宋代大儒程颢有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看那天地万物,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青山屹立,大河奔流,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地活泼自在。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致、季节的讴歌和人的生命的旋律无时不在和谐地共鸣。这样的家园,怎么不值得珍爱?    

程颢的弟弟程颐曾经当过皇帝的老师,叫做“崇政殿侍讲”。一次,程颐陪着皇帝在庭院里散步,皇帝看见春天的柳枝嫩绿鹅黄,清新可爱,正所谓“杨柳丝丝弄轻柔”,就情不自禁地伸手折下一枝玩赏,不料却被程颐厉声喝斥:“住手!这杨柳枝的发芽体现了万物的欣欣生意,你折断它就摧残了它的生意。我不是给你讲过‘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吗?你这课白听了?”程颐的态度好象有些小题大做,但由此可以看出理学家们的认真。珍爱万物可以说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环境保护主义。

放眼当今世界,对自然的过分掠夺,对万物的无情摧残,已经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地球不断升温,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江河不断干涸,森林日益消失,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我们已经必须提出这样一个拷问:要么就是一个世界,要么就是没有世界。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世界,儒家强调对天地万物的爱,尤其具有严峻的现实意义和崇高的文化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