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谈鬼神---国学六法(21)

2016-08-23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1308tbaeu0&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型的文化,他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真实性总是表示怀疑,他只相信他活着的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这就是一个世界的文化观。还是孔子,对中国人形成这个文化观做出了突出贡献。

孔子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因此他特别注意做人的问题。与人间生活没有关系的事,孔子很少关心,也很少讨论。例如庄子评价孔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就是天地东西南北,是世界的别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间世界之外的事,孔子可能承认它存在,但绝不讨论它。“

庄子不是孔子的粉丝,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看来还是庄子最了解孔子。例如对宗教问题就是这样。关于宗教涉及的生死、鬼神问题,孔子的著名态度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人我还没伺候明白,哪里有时间去伺候鬼?活着的事我还没有搞明白,哪里有时间去研究死的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追问老师:“死人有知?无知也?”

老师你一定要回答我: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知觉?孔子怎样回答呢?他这样回答:“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意思是这件事你不必忙着考虑,等你死了自然就知道了。

孔子的文化态度培育了中国人专注人间的实用智慧。执着人生,珍爱人间,一个世界,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取向。千年等一回,等的也是这辈子。因此民谣说:“只羡鸳鸯不羡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