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鞅变法---国学六法(73)

2017-01-02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1311r75gn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历史学家都说,汉承秦制,汉代继承了秦的制度。毛泽东主席还说:“历代都行秦政法”,意思是说不仅汉承秦制,以后各家王朝,一直到清,两千多年,不管怎样改朝换代,都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也就是中央集权,四方听命。为什么?因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维持中央专制的大帝国。汉代建国之初,曾经推行过秦以前的分封制,将刘家子弟分封为王。但很难维持,不久被封的王就搞政变,发动叛乱。镇压了叛乱后,统治者觉得还是秦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好,于是就坚决地推行秦王朝的制度。秦王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对中华大帝国的统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来,除了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短命分裂政权,中华民族基本上维持了统一局面。这里面有法家的重要贡献。

先秦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那么,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我们知道,儒家谈仁说义,道家无为自然,那么,法家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使它能够成为专制帝国的政治理论基础?为什么要以法为基?

  法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实践家是商鞅,理论家是韩非。

先来说说商鞅。

一、商鞅

商鞅的籍贯是春秋小国卫国,保卫的卫,本来叫卫鞅。但他不是一般的卫国人,而是卫国王族,公子王孙,因此又叫公孙鞅。商鞅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绝非偶然。他从小就对法律专业特别有兴趣,那个时代叫刑名之学。后来做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这个魏国当然不是那个卫国,而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孙痤有一双识人慧眼。商鞅尽管是他的家臣,但是他早就认识到商鞅不是一般人物,能量大得很。他病倒不起的时候,魏惠王来探望他,问道:“您的病这样严重,万一不测,国家应托付给谁呢?”

公叔痤立刻推荐商鞅:“臣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年龄不大,但是才能非凡,真的是国家栋梁,希望大王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管理。”

魏王干笑几声,心想一个小小家臣哪里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公叔痤见魏王不以为然,连忙让左右退下,和魏王单独谈话:“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那就一定杀掉他,千万不能让他出境,他到了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一定会成为魏国的劲敌。”

魏王答应一声便离去了。

这边公叔痤又连忙召来商鞅,对他说:“今天大王问我谁可以继承我的相位,我推荐了你,但大王不以为然。我作为臣子,不能不首先考虑大王的利益,因此对大王说,您如果不用公孙鞅,就应该赶紧杀掉他,否者他出境去了其他国家,一定成为魏国的心腹之患。大王已经答应了我。你是我的家臣,我又不忍心看着你被杀,现在你赶紧逃命去吧!”

两段对话,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画出了公叔痤复杂的心理矛盾。他希望魏王不用商鞅就杀掉商鞅,体现了政治家的狠辣。政治家该狠的时候不狠,往往后患无穷。但他又让商鞅赶紧开溜,又体现了对属下的关爱。

公叔痤对魏王忠诚,对商鞅也很够意思,首鼠两端,也算公私兼顾了。

不料商鞅不慌不忙地说:“主人不必为我担忧。大王不能采纳您的意见使用我,又怎能采纳您的意见杀掉我?”

魏王果然对左右说:“公叔痤真是荒唐,竟然让我将国家托付给他的一个家臣,还说如果不用就杀掉他,显然是病重了说胡话呀!”

荒唐的是魏王,他听不进公叔痤的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上,失去了一个重大机会,铸成了大错。

只此一事,就可见出商鞅真的是见识不凡。

不久公叔痤去世,商鞅看看在魏国没戏,恰好这时秦孝公为了秦国的扩张,满天下招揽人才,商鞅也不用猎头,立刻跳槽去了秦国。到了秦国,商鞅走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后门,见到秦孝公。为了能够摸清孝公的治国理念,商鞅头两次见孝公,先是一步步地试探。第一次谈王道,也就是尧舜禹三代大圣人的治国之道,主张以德治国,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退出后,孝公责怪景监为他推荐了一个书呆子。第二次谈霸道,也就是春秋霸主用武力威行天下,以力服人那一套,孝公听着有点意思了。但还没有下决心起用商鞅。第三次商鞅就大谈强国之术,这已经是不择手段地推行强权政治,搞军国主义,吞并天下。孝公这回听得如醉如痴,觉得和商鞅真是相见恨晚,也顾不得君臣大礼,二人相对而坐,促膝而谈,越谈兴致越高。那时候中国的房子里还没有椅子,人们都是坐在地面的席子上,叫做席地而坐。今天日本的和式房屋还保留着中国的这个古风。孝公谈到忘情处,身体已经从席子上挪到地上了,还没有察觉。

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商鞅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他一上来就劝孝公赶紧变法。孝公开始有些疑虑,怕变法一意孤行,遭到天下人非议。商鞅立刻慷慨激昂地指出:“您要懂得这个道理,高人做事,肯定要遭人非议,见解独到,肯定要被人指责。对于那些蠢货,事情做成了,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聪明人却非常富于前瞻性。”

商鞅由此提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学非常著名的一个原理:“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意思是,对于民众来说,不可以和他讨论事情应该怎样做,那样就没完没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只让他享受事业成功的实惠就行了,享受到实惠,他就什么意见都没有了。今天看来,这个思想暴露了法家绝对地反民主,完全剥夺了老百姓的政治权利,但在当时,民主自然无从谈起,从政治策略、行政效率的角度看,“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好像也不是全无道理,儒家的孔夫子不是也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吗!

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封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发改委主任,主持变法。

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商鞅变法,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商鞅变法前后搞了两轮,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七条:

第五法---以法为基---国学六法(72)

第四法以墨尽责全集

以禅清心全集---国学六法

以道养生全集---国学六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