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门红中的“稳信用”线索

平安首经团队 钟正生经济分析 2023-03-17

平安首经团队:钟正生/常艺馨


核心观点

20231信贷“开门红”,带动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1)社融结构:主要支撑是人民币贷款投放强劲,委托、信托贷款压降趋缓也有一定帮助;拖累因素在于政府债和企业直接融资偏弱,表外票据融资缩量。2)贷款结构:在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撑下,1月人民币贷款创历史新高。人民币信贷支撑主要在企业中长期贷款,企业短期贷款也贡献较多增量;拖累则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和表内票据贴现。3)货币供应量:M1M2增速同步提升。随着第一波疫情冲击波结束,中国经济逐渐重启,企业经营有所恢复,且人民币信贷投放偏强,助力企业部门现金流回暖。

金融数据“开门红”,其中有哪些2023年“稳信用”的线索?

  • 哪些亮点有望延续?1企业中长期贷款强势表现有望在2023年持续。首先是企业贷款内生需求有所恢复。第一波疫情冲击波过后,中国经济逐步重启,企业预期回暖;2022年四季度贷款需求指数超季节性走高,后续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内生需求有望随经济复苏进一步回升。其次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续力支持。20231月央行发文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最后是,基建“稳增长”积极发力。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配套融资需求有待释放,春节假期后经济大省开大会,全力以赴拼经济,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2)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压降规模减少,对社融的支撑有望持续。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融资类信托业务已经逐步规范,20231月社融口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存量规模较2017年年末已分别下滑19%44%,待压降的存量业务规模已显著减少。

  • 哪些拖累昙花一现?1)政府债发行对新增社融的拖累是短期的。政府债融资规模同比减少,受到去年同期政府债发行前置,以及今年春节时间靠前的“错位”影响。预计2023年全年政府债净融资7.5万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2)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后续可能逐步回暖,2023年有望同比多增。近期资本市场改革“紧推进”,股票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有助于畅通企业融资渠道;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2023年A股市场的表现大概率强于2022年,也有助于企业股票融资规模回升。

  • 哪些隐忧尚未消退?1)居民贷款需求不足,房贷偿还意愿较强。受三年疫情的累积效应影响,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实际偿债压力大,对经济和就业的预期偏弱,信心恢复或仍需时日。2)外币贷款可能继续拖累“稳信用”,出口下行对外币贷款的需求存在负面影响;海外高利率环境下,外币贷款成本偏高。3)表内外票据融资规模整体缩量,票据新规落地实施,“挤水分”可能使银行承兑汇票的开票规模趋势性走弱。




 “开门红”成色如何?

1、新增社融超预期

2023年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59800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但高于市场一致预期的5.68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下行0.2个百分点至9.4%。从分项数据看,新增社融的主要支撑是人民币贷款投放强劲,委托、信托贷款压降趋缓也有一定帮助;新增社融的拖累因素在于政府债和企业直接融资偏弱,表外票据融资缩量。

  • 一是,人民币信贷投放强劲,是社融规模超预期的核心原因。2023年1月人民币贷款表现强劲,同比多增7312亿元,创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单月投放规模的历史新高。不过,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31亿元,已连续10个月净偿还,同比2022年1月高位减少1162亿元。
  • 二是,表外委托、信托贷款压降放缓,对社融构成一定支撑。其中,委托贷款同比多增156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767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少减618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减8亿元。此外,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同比少增1770亿元,但相比过去5年同期均值偏离不大。
  • 三是,政府债和企业直接融资缩量,是社融的重要拖累所在。1)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同比少增1886亿元,受到去年同期政府债发行前置,以及今年春节时间靠前的“错位”影响。2)企业债净融资1486亿元,同比少增4352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2603亿元。当前AA级中票信用利差处于2016年以来的89%分位,发债成本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企业债券融资的意愿。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64亿元,同比少增475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198亿元。


2、企业中长贷历史新高

在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撑下,1月人民币贷款创历史新高。2023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9000亿元,同比多增9200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14940亿元;贷款存量同比增长11.3%,较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人民币信贷支撑主要在企业中长期贷款,企业短期贷款也贡献较多增量;拖累因素则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和表内票据贴现。

  • 居民贷款同比继续缩量。1)居民短期贷款341亿元,同比少增665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1493亿元。2)居民中长期贷款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5217亿元,缩量至去年同期的30%。
  • 企业中长期贷款创历史新高。1)企业短期贷款15100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8455亿元。2)企业中长期贷款35000亿元,同比多增14000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增17940亿元,创历史新高。3)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同比多减5915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多减6024亿元,缩减规模仅次于2017年1月。


3、企业部门现金流回暖

M1、M2增速同步提升。2023年1月M1同比增长6.7%,较上月提升3.0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12.6%,较上月提升0.8个百分点。随着第一波疫情冲击波的结束,中国经济逐渐重启,企业经营有所恢复,且人民币信贷投放偏强,助力企业部门现金流回暖。

从存款结构来看,居民、企业存款同比多增,春节假期对数据构成一定扰动。2023年1月新增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4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2.4%,较上月提升1.1个百分点。从分项看:居民存款同比多增7900亿元,相比近五年春节月同期多增3.9万亿元;企业存款同比多增6845亿元,相比近五年春节月同期多增78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多增11936亿元,但较去年春节月少增3800亿元,相比近五年春节月同期多增2179亿元;财政存款同比多增979亿元,相比18年-22年同期少增511亿元,基本符合季节性规律。



 “稳信用”有何线索?
1、哪些亮点有望延续?

第一,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望继续维持强势表现。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今年信贷“开门红”的亮点所在,其强势表现受贷款内生需求修复、稳增长政策支持的共振影响。

  • 首先是,中国经济重启后,终端需求回暖、企业预期好转,带动贷款内生需求的恢复。从预期来看,第一波疫情冲击波过后,中国经济逐步重启,企业预期出现回暖。其中,制造业预期近两个月加速回升,制造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在2022年12月、2023年1月分别环比增加3.0、3.7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信心在跌至低谷后大幅增强,2023年1月服务业PMI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已升至64.3%,为近10年来最高值。内生需求方面,我们此前在《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展望:信用篇》中的研究表明,贷款需求指数与表征经济基本面的PMI指数,在趋势和重要拐点上基本一致;而贷款需求指数与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的走势较为接近。央行2022年四季度发布的银行家调查问卷中,贷款需求指数超季节性走高,后续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内生需求有望随经济复苏进一步回升。
  • 其次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续力支持。2023年1月,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 最后是,基建“稳增长”积极发力。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投放7399亿元,预计其能拉动的基建项目总投资达7-9万亿,而项目的配套融资需求往往随着项目资金的消耗、建筑施工的展开而逐步放量。节后经济大省开大会,全力以赴拼经济,或有助于释放基建配套融资需求。2023年春节假期后,广东、上海和江苏等多个经济大省,以会议、文件等形式部署2023年稳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投资仍是2023年稳增长主要抓手(如广东省提出2023年基建投资维持两位数增长的目标,按照“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要求抓大项目)。
  • 不过,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贷款需求延后、信用债融资成本偏高等偏短期因素助推。一方面,2022年12月,多地疫情达峰,冲击企业生产经营,部分贷款的申请、审批可能有所延后,经济重启后方才释放。另一方面,2022年11月以来,信用债市场受到银行理财赎回冲击的影响,信用利差明显上行,企业发债融资的成本抬升,因而更倾向于自银行贷款获取中长期资金。
第二,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压降规模减少,对社融的支撑有望持续。2022年12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强调“坚决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要求在3年过渡期中有序压缩。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融资类信托业务已经逐步规范,2023年1月社融口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存量规模较2017年年末已分别下滑19%和44%,待压降的存量业务规模已显著减少。

2、哪些拖累昙花一现?

第一,政府债发行对新增社融的拖累是短期的。1月政府债融资规模同比减少,受到去年同期政府债发行前置,以及今年春节时间靠前的“错位”影响。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政府债净融资7.5万亿元左右,这与2022年基本持平:1)公共财政方面,预计2023年赤字率设定在3%左右甚至更高,对应公共财政赤字约3.9万亿元,较2022年增加5200亿;2)地方政府专项债方面, 2023年新增额度或持平于近两年的3.65万亿元。

第二,股票融资规模有望逐步回暖,2023年全年有望同比多增。近期资本市场改革“紧推进”,股票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这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畅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2023年股票市场表现有望较2022年明显回暖,也有助于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的企稳回升。

3、哪些隐忧尚未消退?

当前看,2023年“稳信用”依然存在几点拖累因素。

第一,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信心恢复或仍需时日。
  • 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走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地产销售依然偏弱。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1月单月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环比降幅达到48.6%,同比降幅较2022年12月扩大1.7个百分点至32.5%。另一方面,居民提前偿还房贷意愿增强。随着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更多地区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调降至4%以下,而去年以来银行普遍下调挂牌存款利率。银行存款收益率下行,且新投放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前期,这或使居民更有动力将年终奖及其他闲置资金用于提前偿还房贷。
  • 受三年疫情的累积效应影响,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2022年一季度以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家庭部门偿债比率,中国家庭部门为15.7%,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实际偿债压力大(2022年一季度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比例达15.7%,高于美、日、德、法、英等主要发达国家),对经济和就业的预期偏弱,房贷偿还意愿较强,信心恢复或仍需时日。
第二,外币贷款可能继续拖累“稳信用”。海外高利率环境下,外币贷款成本偏高,此外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下行可能继续拖累中国出口,继而拖累外币贷款需求。
第三,表内外票据融资规模整体缩量,“挤水分”的新规落地实施,或使银行承兑汇票的开票规模趋势性走弱。将表内外合并看,1月表内外票据融资缩量1164亿元,较过去5年同期均值多减6314亿元。2022年11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要求票据承兑银行审查是否“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