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产盛会与供应商圆桌看中国鱿鱼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就读于波士顿大学学习海洋生物学的智渔实习生邱思雅,前阵子有幸参观了第36届波士顿国际海产博览会,并通过智渔引荐获得旁听“亚太与南美鱿鱼供应链圆桌会议”的机会。
海产业的国际盛会到底是怎样的?
何谓供应链圆桌会议?
全球鱿鱼资源又将在这样的会议后发生什么变化?
请跟随智渔实习生小邱同学一探究竟——
图说水产界的“世博会”
一年一度的波士顿(北美)海鲜博览会是北美最大、全球三甲之一的海鲜博览会。 来自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买家和供应商参加为期三天的博览会,其中包括进口商、出口商、批发商、餐馆、超市、酒店和其他零售和餐饮公司。参与者人数之众、背景之多、展示之全,让其当之无愧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行业盛会。该博览会由美国渔业协会赞助,已经持续举办三十多年。近年来,博览会同期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每年有来自NGO、政府、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联合组织的十几场研讨会在展场外围举行。
人头攒动的展会上陈列着色泽鲜艳的各类海鲜,包括生鲜、冻鲜、干鲜、腌制和各种加工食品:
图1 2017波士顿海产博览会展厅 摄影:邱思雅
图2 海产冰柜展示 摄影:邱思雅
图3 海产冰柜展示 摄影:邱思雅
更有足够让你垂涎三尺、不肯挪步离去的海味烹饪现场,穿着日本和服的姑娘亲切地为你递上一片寿司~
图4 现场寿司制作与试吃 摄影:邱思雅
图5 现场牡蛎烹饪展示 摄影:邱思雅
展会还吸引了一大批物流运输商、海产加工包装商以及机械供应商,各种酷炫狂拽的高科技!
图6 水产冷冻机器展示 摄影:邱思雅
图7 液氮冷冻处理机器展示 摄影:邱思雅
多元视角和对话下的供应链圆桌会议
展会期间,全球水产贸易巨头齐聚一堂,大大小小的会议论坛此起彼落。近年来,水产供应链各方都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 因此,围绕“可持续水产品”的议题占据了会议论坛的半壁江山。
国际NGO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 简称SFP)也召集了一次亚太与南美鱿鱼供应链圆桌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来自全球各大鱿鱼采购商、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的热烈响应,而我们智渔作为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也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智渔实习生招牌骄傲脸.jpg)。
供应链圆桌会议(Supplier Roundtable,简称SR)是最早由SFP创立的一种行业交流形式,它联合水产供应链上下游各方为共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展开对话;它是一个有效传导供应链影响力、凝聚影响力推动上游改进生产模式的渠道。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一种对话协作机制,让商业领域的竞争对手能放下短期利益冲突,超越同行竞争关系而成为战略合作伙伴。通常这类平台首先由零售商和他们的一级供应商联合发起成立,参与各方就目标水产品的捕捞或养殖遇到的困难展开充分讨论,并聘请专家提供改进建议,最后达成包括采取全行业强制性或自愿性采购标准等手段在内的行动计划共识。
2014年于青岛渔博会期间召开的中国鱿鱼供应链圆桌会议——话说方桌子也可以开“圆桌会议”😊 摄影:Maggie Liu
这种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第三方组织复制到不同水产供应链上,例如东南亚梭子蟹、墨西哥湾野生虾、大西洋真鳕、太平洋狭鳕等供应商圆桌会议,。
虽未亲临现场,智渔创始人兼执行主任韩寒(女士)通过线上连线,在这场圆桌会议上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智渔与SFP联合发起的中国鱿鱼可持续渔业改进项目(以下简称中国鱿鱼FIP)的工作进展和项目规划。
吃归吃,我们为啥要关注鱿鱼资源的“可持续”呢?
鱿鱼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动物,会随着生存环境变化而进行区域性的洄游。由于鱿鱼的食性杂,需要的洄游场区域面积大,养殖环境难以维持鱿鱼的生长需求,所以,至今鱿鱼的养殖也还在艰难探索中。绝大多数鱿鱼来源于捕捞,并且受到气候影响,捕捞量会出现年际波动。以至于就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任何一家养殖公司可以站出来拍着胸脯说自己可以保持基本稳定的鱿鱼货源供应。
其次,鱿鱼属于典型的短生命周期海洋生物,只会进行一次繁殖,所以不太容易建立能够应用于多个捕捞季的种群资源模型,也就不利于建立基于科学的捕捞管理方法和制度。
最后,鱿鱼是典型的洄游性海洋物种,会根据季节、水温、食物供应和生理需求的变化迁徙到合适的地方,但目前具体原因还在研究中,洄游习性和迁徙行为使得在特定区域内的鱿鱼数量难以准确估计,所以该区域的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也就很难给出基于生态学原理制定的捕捞限制和捕捞额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各类水产品的消费需求量急剧增长。大部分水产品可以或已经通过产业化养殖来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需求,而鱿鱼这种只能依赖野生捕捞获取的渔业物种,只有通过不断增加地捕捞强度来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虽然以目前的数据来看,鱿鱼的捕捞量并没有达到危及市场供应的程度,但是如果放任这种对鱿鱼资源的开放式捕捞而不加以管理,鱿鱼很可能就会变成下一个“公地悲剧”。(注:关于“公地悲剧”的故事小伙伴们可自行百度哦)
中国是世界鱿鱼的捕捞和贸易大国,捕捞和出口量都很大。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中国近海鱿鱼产量近六年来稳定在35万吨到40万吨的水平,主要是太平洋褶柔鱼及枪乌贼类。近年来,因为气候变化及科学的鱿鱼捕捞管理制度的缺乏,全球鱿鱼供应处于不稳定状态,衍生出市场价格波动及市场趋势不可预测等一系列问题,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鱿鱼生产和贸易国深受困扰。所以,促进并推动鱿鱼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吃好鱿鱼”不简单——鱿鱼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圆桌会议上,SFP的采购商策略总监Sam Grimley分析了鱿鱼供应链在亚太地区和南美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过去这些年中,全球市场对鱿鱼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全球各个主要的经济鱿鱼种群由于本身的生物特性,比如短生命周期、分布范围广、洄游区间大、种群混杂共生等等,使得野生鱿鱼种群的资源评估、确定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及建立种群资源量模型等工作领域面临较大挑战。
韩寒女士则介绍了智渔所观察到的在中国鱿鱼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几个主要挑战:
闽粤海域是传统的中国枪乌贼渔业所在区域,作业渔船分属广东与福建两省管辖,由于省际之间的产业差异性和中国渔船的属地管理制度,需要两省渔业管理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实现闽粤海域中国枪乌贼的可持续管理。鱿鱼是区域性洄游的物种,如果区域间不能实现高度一致的对鱿鱼资源及渔业开发的科学管理,就谈不上鱿鱼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沿海同时捕捞和消费几种鱿鱼,不同种类的鱿鱼在外观上非常接近,让普通的渔民和从业者来准确辨别所捕捞的鱿鱼种类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在中国难于确定具体鱿鱼物种上岸量的难点之一。
某地菜市场上售卖的各种鱿鱼 摄影:马静
多方发力:鱿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曙光
尽管中国鱿鱼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新的契机正在涌现出来。
2017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渔业总可捕量控制(简称TAC)试点工作,同时在不同省份开展了针对不同渔业物种的TAC试点项目,预示着中国政府对沿海渔业资源管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改革决心。 鱿鱼渔业资源作为中国沿海历来主要的捕捞对象以及其在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份额,将有望得到行业和政府的重视,随着TAC试点工作推进,可能被选为中国渔业资源科学管理实验的先锋物种。
其次,在科研层面,政府部门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鼓励涉及水产及渔业的公共研究机构加强对产业和企业的科研服务和协作支持功能,极大加强了不同职能的社会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需求, 为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协作空间和新的研究方向。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组织承担起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沟通合作的角色,进一步充实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执行力量。
未来,智渔将从民间公益组织角度出发,协助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渔业社区、水产企业及广大的环保机构社团,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利益相关方对话合作,一同建立和完善中国鱿鱼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真正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让美味的鱿鱼和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并存。
— END —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作者 | 邱思雅
编辑 | 卢书怡
排版 | 陈晗
跨界 | 多元 | 创新
www.chinabluesustainability.org
联系我们:info@chinabluesustainability.org
扫描二维码 关注智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