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渔村影话 丨 潭门所被人忽略的七吨小渔船

智渔 智渔 2021-11-08


你听说过海南琼海市潭门渔民三沙捕鱼的故事吗?


80-200吨的大木船,拉上20条小艇,载24个人,依靠《更路薄》航海路线图导航,15节(1节=1海里/小时)的航速开1-2天,便到了西沙或者南沙的珊瑚礁海域。


一个渔民一条小艇驶进礁盘,分工到特定位置,只戴潜水镜,徒手“丹气潜水”(不借助潜水装备,仅憋一口气潜水几米至十几米),通过多人围网或者单人抄网,捕捞海参、马蹄螺和珍贵活鱼(石斑、龙虾、海参)等“潜水捞三宝”。他们出海一趟12-30天,捞满一船活鱼又沿特定航线返回潭门港。


潭门是个小镇,在海南岛东部。


潭门渔民现有170多艘大木船,只到三沙捕鱼;人们所关注到的潭门传统渔业,或者说潭门渔业,都是这些大木船代表的远海渔业。但潭门港作为国家一级渔港,你以为只停了一百多艘远海渔船,其他剩余泊位和近海渔业资源就浪费掉了?


潭门渔民的大木船


沿潭门的中心渔港走过,停靠数量最多的并不是潭门人的大木船,而是儋州的近海钓渔船,和少量陵水、临高的小渔船。近海钓鱼船也都是玻璃钢小渔船,不足12米长,7吨上下,就驻扎在潭门渔港,有着鲜为外人知的捕鱼方式,和被忽略的小生活、小故事。


小渔船与小工场   


阿叔是传统的儋州渔民,他来潭门捕鱼十几年了。


儋州市在海南西北角,沿最近的水路到潭门也有200海里。阿叔当时只是听说潭门有鱼,他没多想就来了,为了躲避当地渔船密集的海区。其他的儋州老乡跟他一样,也驾着一艘小渔船,来到潭门从事近海捕捞渔业。


一艘近海钓鱼船一般两个人,通常是父子档、兄弟档,最多加一名船工。他们在黎明时出发,开船到离岸40-50公里的海域,不论有无渔获,都在下午四五点按时返航。


这部分渔民没有抛弃在儋州谋生的捕鱼方式,还是用简单的母子式金线鱼延绳钓webinar精选|延绳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法),垂钓石斑和炮弹鱼。


图源: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阿叔这艘船只有他俩父子,加冰和上鱼都不够人手。但只要随时通知一声或者路过看到,附近的儋州渔民都会过来帮忙。当然,在其他渔民忙活的时候,阿叔也肯定会上前搭一把手。


阿叔与七吨小渔船


七吨小渔船有点小,船舱却不小,一趟要加400斤(两车)的碎冰。阿叔没有多余的工具,也没有输送带,只能拿装鱼的塑料筐凑合着用。他们两人一筐、前后接力,把冰递到船舱。碎冰会从塑料筐的小孔挤出来,掉在地上的,阿叔铲完半车还要回收。
本来延绳钓抓的也是活鱼,但他们不像潭门渔民那样,船上先养着,活着载上岸,他们将鱼冻在船舱。
延绳钓鱼线多、结构复杂,使用一次便会打结或者损伤。一些渔民并没有时间修补,他们就花点钱,送到阿姐的档口。阿姐来料接单,还雇了个工人,有点小手工场的模样。


阿姐的大箩筐与小工场


鱼线都是一筐一筐的,有400个鱼钩,400根线。渔民按顺序取出后放钓,又按顺序回收;阿姐按顺序检查、捋顺,又按顺序在新箩筐上挂好鱼钩。一个鱼钩接一根支线,若干支线又系着一根大线,打结的都尝试着解绑,损伤的阿姐直接替换。


阿叔的鱼线都拉到这修补,阿姐也是儋州人,一天能完成3个箩筐。她来潭门并没有直接下海捕鱼,只提供最基础的服务。这在潭门是否具有代表性呢?很难说。反正我们走了两天只找到这个档口,藏在不显眼的小巷仓库。可能其他地方还有未察觉到的小场景,记录着渔人不一样的生活轨迹。


小渔船不抛锚   


在潭门还有另一拨儋州夫妻,经营着更简单的渔民生计。他们离开儋州,也是听说潭门有鱼。

听阿哥说,家里头那片海有上千艘大船,他们的七吨小渔船,只是捕鱼谋生,都竞争不过这些大船。


这些夫妻结伴而来,也结伴出海。他们三四艘船一小队,一艘放物料,两艘载渔获,同样开船到40-50公里的海域,一个航次四五天,用岸上常规的钓鱼方法,垂钓马头鱼和红杉鱼。


他们倒不缺人手,加冰、上鱼都有明确分工。


我们搭讪了一圈,还登上了其中一艘小渔船。阿哥的船负责放物料,一共70份。一份物料有一个小泡沫箱和大捆鱼线,用网兜打包、扎紧;泡沫箱加满冰,用来封藏饵料虾;一箱饵料虾有一斤,大约八十只。


一般来说,钓上来八十条鱼,那捆鱼线就得报废了。鱼线是长鱼线,那一捆只是一根,有1800米。作业海域水很深,无法抛锚,小渔船就漂在海上,人缩在甲板,放饵、收鱼,两小时拉钩一次。


阿哥在搬运物料


在海上,阿哥不怕风浪,最怕被水下的鲍鱼吃饵。两个小时啊,茫茫大海,没鱼了吗?还是鲍鱼跑得更快呢?
渔民靠天吃饭,如今近海渔业逐渐枯竭,他们在海上漂泊几天,有鱼无鱼,都全凭运气。
但生活还得继续……小镇潭门,已经是这些儋州小渔船捕鱼谋生的最后一个站点了。他们从大海漂到潭门来,又从潭门漂回大海,他们是回不去的渔民,他们也不用回去。

作者简介

黄晓健


你可以叫我小简,或者小贱,写过小说、当过兵、捕过鱼,带着一腔热血加入智渔做可持续渔业。是个宅男,也不是宅男。没事,可以一个人看一天的书;有话题,可以带你吃一天的美食。喜欢挖掘身边人的故事、研究心理,为生活、写作、工作提供素材;喜欢智渔对渔村和小型渔业的人文关怀,对产业链的社会学研究,以及,能提供写作平台。



你可能还想看:

渔村影话 | 海上咸水歌,飘香南湾畔——陵水新村渔港

渔村影话 | 富足安定的乌场渔港

渔村影话 | 扬慈元文化,以忠孝爱国传家——福建晋江塔头刘村

渔村影话|城市边的渔村——三联渔村(二)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 点我




—— END ——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图片来源均由原作者制作拍摄 编  辑 | 黄晓健 排  版 | 王松子 


感谢SEE慈善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