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鳗鱼小镇办国际“慢食”论坛,共话“慢渔”

智渔 智渔 2021-11-08



9月底,受到慢食中国(Slow Food Great China)的邀请,智渔派员参加了韩国丽水国际慢食论坛。

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起源于1986年,当年在罗马“西班牙广场 ”麦当劳门口,几十名学生一字排开,津津有味地坐在地上大嚼汉堡,他们享受这一快餐食品的过程正好被路过的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Carlo Petrini看到并大为震惊。Carlo Petrini反对按标准化、规格化生产的汉堡等单调的快餐食品,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的传统美食。不久后,他便向世人发出呼吁:“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家乡的美食”,并用一只蜗牛的形象作为慢食活动的标志。


是它!是它!就是这只蜗牛!(图源:SlowFood慢食)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慢食运动已经获得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万名会员的认可和参与。而韩国丽水市,便是积极投身于慢食运动的众多城市之一。

丽水市,是位于韩国南部的一个拥有44万人口的小城。这里是韩国岛屿最多的一个城市,有着6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而海鲜,便是丽水城市的一大特色。

      丽水慢食协会会长Joon Kim分享韩国的“慢渔”行动


作为慢食论坛的主办方之一,韩国慢食协会有感于明太鱼、黄花鱼、海藻果冻等一些传统海味的消失,在当地发起了一个名为“慢渔(Slow Fish)和美味方舟(Ark of Taste)”的项目,旨在保护一些濒临消失的鱼类和美食。在这两个项目中,他们希望编织一张“渔网”,这一张“渔网”并不是为了捕鱼,而是把渔民、政府、料理店、美食家等一系列和鱼相关的群体链接起来,共同守卫“慢渔和美味方舟”里的海味和美食,以及维护食物背后的生态多样性。


 

所以,今年的丽水国际慢食论坛,便就围绕着“岛屿与美食”的话题来展开。来自意大利、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代表们,分享了各自国家在岛屿美食与生态多样性话题的故事。作为论坛东道主的韩国人,不仅仅是介绍了当地的慢渔运动和饮食传统,更是在三天的活动中变着戏法让我们品尝到了各自当地的传统食物,活生生把这一届论坛变成了大型美食品鉴会,堪称优秀东道主典范。




慢食与中国声音   


来自意大利的Paula Barbeito介绍了慢食在国际上的经验,以及对维护食物背后生态多样性的思考;日本的Yamada Saki从社区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冲绳地区人们在传承当地饮食传统上的努力;而智渔则是受慢食中国的邀请,作为中方代表介绍了我们在中国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上的实践和思考。


智渔代表陈明智在论坛上分享中国的可持续海鲜消费行动 

智渔代表陈明智(中)在论坛上与国外嘉宾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第一次,在慢食国际论坛上有“中国的可持续海鲜消费”声音发,而现场对于中国的这“第一次”,则有着太多的好奇:

💡在听说了智渔是来自中国的NGO后,现场有人震惊且第一次知道中国竟然还有NGO的存在?


💡在中国有多少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愿意投身NGO的工作,并且动力是什么?

💡在中国,有多少人认可和践行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这些疑问,多多少少都体现了中国NGO在国际事务上“声音”的缺失。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与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需要从“增量发展”到“存量优化”过度,从“高速发展”向“科学发展”迈进,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做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事务,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福利、社会援助、乡村教育等公益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自中国的声音,应该更多的传递出去,让国际知道正在中国切实发生的变化。而智渔,愿意成为国际关注中国可持续渔业变革的窗口。




镜岛的渔村与可持续捕捞的鳗鱼   


慢食论坛选在了一个面积约有10平方公里的小岛——镜岛上举办。在上岛的第一天,我通过地图查看了岛上的两个小渔村,并定下了拜访的计划。


从镜岛往海面望去依旧可见零星的岛屿

 
镜岛上的植被形态和海南有着较大的差异,松树是这个岛上主要的乔木构成。车行道两旁种植的大花六道木,有着红色叶子和白色的小花,散发着一丝丝的清香。而岛上让我觉得比较惊喜的植物算是重瓣的木槿。在国内也经常能见到木槿,但多是单瓣的品种。但在镜岛上,重瓣木槿就那么随处可见,岛上渔村的居民们把它们当作菜园或者院子的木篱,在这个季节肆无忌惮地开着。

       

用作树篱笆的重瓣木槿     

渔村内的民居
       
顺着重瓣木槿的篱笆,我走进了岛上北面的小渔村。这个村子并不大,不到百户人家。设施倒是很齐全。警察署、敬老院、小学都有配套,港口的位置还看到两三家家庭旅馆。周末时候,丽水人也会到这个小岛上来体验一下岛屿的生活。
 
村子里有两个码头,一个是通往丽水市区的渡轮码头,另一个则是停放着渔船的内港。我一开始对这个村子的兴趣,就是由这个小渔港而来的。出发之前,我就已经在想象着,能否在码头看到渔民们热闹作业的场景。 

       

渔村内的小路 

传统民居的檐口上,可见“福”、“龍”的装饰字样
       
村里的建筑都很低矮,宽屋檐,舒展的形态。比较有趣的是,每个屋檐上的檐口线下来的装饰图案,都是汉字。在山墙上的是“龍”,在分水线上的是“福”。从这些传统的装饰图案上,能看到中韩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
 
走入渔村内百来米,这里的道路都异常干净。没有扬尘,没有乱堆放的杂物,而不要说废纸、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这样的场景我在台湾也见过,那时候还好奇摸过好几家的窗檐,确实是没有一丝灰尘。在感慨他们如何做到的同时,也在对比国内走过的渔村,不由汗颜。

        

渔村码头泊靠的小型渔船

正在出海的韩国“夫妻船” 
      
在码头,期待中热闹的渔业作业场景并没有看到。在随后半小时的码头漫步中,仅见到六位当地人。其中一个是正在清洗自己小船的渔民,一位在仓库搬运东西的大叔,两个上学的小孩,和两个在海边钓鱼的人。惯了国内熙熙攘攘的码头,这个小村子的人口密度低得让我惊讶。
 
因为语言不通,在和洗船的欧巴问候了“hello”之后,蹦了几个关于捕鱼的词看他们并没有反应,我也就放弃了沟通的念想。转而去观察停在码头的渔船。
 
这里的船倒不大,小的估摸着有八九米,白色涂装。应是两三人作业的小船,但比国内相似的“夫妻船”设备要更齐全一些。绕着船走几步,没有发现渔具渔网,纳闷着他们用什么来捕鱼?仔细走了一遍,在船上看到了几个带胶圈的宽盆,有一想法在脑海中浮现:或者他们用的是钓的方式。
 
而这一个想法在后面两天的观察中逐步被证实了。
      
镜岛上盛产的海鳗

镜岛上盛产海鳗。这种海鳗是生长在近海岩礁的一种小型鳗鱼。岛上的传统作业方式是垂钓作业。在离开韩国前一天的傍晚,我才在岸边看到一个正在准备钓钩的渔民。这种钓具的做法和国内相似。在海南琼海潭门渔港是就曾经见儋州的渔民用来钓红衫鱼。镜岛上渔民用来钓鳗鱼的钩子更粗大一些,盆子也要小很多,一盆仅有百多个钩子。

       

码头上关于海鳗可持续捕捞的告示牌
       
更有意思的是,在另一个村子的码头,我还看到了标注有这种鳗鱼最小可捕尺寸规定的牌子。我请一位韩国的朋友帮忙翻译了一下,牌子上大体的意思是:当地希望通过对这种海鳗开展生态研究、捕捞及销售量跟踪,引导渔民自主降低捕捞强度,从而促进这种海鳗资源的恢复。当地为这种海鳗设立了最小可捕尺寸,小于40cm以下的海鳗禁止捕捞,同时要成立资源管理委员会,让渔业从业者们和专家一同制定海鳗作业天数、捕捞强度等管理细则。

 

在准备钓具的渔民

而这一系列举措的宣传口号也简单直白:海鳗资源量恢复,渔获量增加,收入提高。这对于渔业从业者来说,才是最有动力的吧
 
丽水作为典型的岛屿城市,渔业是他们所赖以依存的重要资源,这样的有选择的捕捞,才能够让资源的开发更可持续。
 
在丽水几日的多次渔村拜访中,我始终没有在码头等到有渔船归来,更不要说看到渔获上岸的场景,多少有点遗憾。但这一点的遗憾,可能是我下次再到丽水的动力。




丽水夜海、岛屿美食和居民   


韩国论坛行程的三日,虽语言不通,但也切实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可爱。

 

论坛的第一天下午,丽水市政府为论坛的所有来宾举办了欢迎晚宴。丽水市的市长也专程来到了现场和大家一起吃饭、看表演、参加抽奖活动。还特别照顾我们这些外宾,抽奖环节特意为我们“放水”。比较有趣的事,抽中奖的人,会领到十份礼物。而这十份礼物,则需要你回到餐桌上和同桌的人一共分享,这样的乐趣自是比一个人独享来得欢乐许多。 

       

欢迎晚宴上,主持人带着大家现场跳起了舞

欢迎晚宴上,来自丽水的当地歌手们为我们表演了原创的歌曲。我们的中韩翻译,特意翻译了《yeosu night sea》这一首歌,过去丽水只是韩国南部边界的一个小城市,人们知之甚少。《yeosu night sea》唱出了丽水夜晚的柔情,“想和你一起在这海边散步“,打动了许多韩国人,也让丽水成为了韩国南部重要的旅游城市。
 
当《yeosu night sea》的旋律响起时,同行的雅娴表示她瞬间想起的是《成都成都》。哪怕语言不通,音乐却是可以相通的。一首歌让我们在异乡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丽水这个岛屿城市的温柔。

        小零食往空中一抛,海鸥就轻巧地飞来接住了


论坛第二天特意安排了岛屿的考察,住到了丽水有名的金鳌岛。在坐船前往金鳌岛时,船尾跟着一群的海鸥,同行的年轻志愿者们,则在船尾给海鸥们喂食,拍照。这里的海鸟都不怕人,海鸥近到伸手就可达的程度,哪怕是在渔村内,也常有鸥鸟贴着你身边一掠而过。这儿的鸟类,相信岛屿的居民都会善待它们吧。
 
金鳌岛上主办方为我们安排了一顿极具地方特色的海鲜宴席。这里的岛屿,盛产很多的海螺和海菜,会有海女们(韩国人对专门采集螺、藻等海产的女性称呼)带着小篓去采集,制成当地特色的海味。我们的餐桌上有十几道海味,从螺、贝、藻、鲍鱼、小银鱼、到生鱼片,分装成了精致的小碟,供大家品尝。

 

亲切的厨师奶奶为我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海鲜宴席

主持人请出了为我们准备海鲜宴席的厨师,向她们表示感谢并赠送礼物。这些厨师们都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就如同邻家的奶奶一样亲切,她们有点不好意思,显然不知道主办方还有这样的安排,腼腆地接受礼物后又回到后厨去清洗盘子了。但这样的感谢,让我们觉得刚刚吃过的美食有了更亲切的味道。
 
晚饭后休憩间,岛屿居民们带着我们手牵手围在餐厅外的广场,玩他们小时候妈妈教的游戏,比赛踢毽子。不少人还自发的凑成了小团伙唱当地的歌谣,载歌载舞,可爱极了。我们也再次为这样的氛围所感染,和岛屿居民一起沉浸在夜色中。

      金鳌岛的夜晚,和岛屿居民在山腰的民宿共饮

         

当天的晚上,我们就住在岛上居民的家中。女主人过去是一名铅球运动员,现在和丈夫在丽水市上做一些销售的生意,周末几日则到金鳌岛的小别墅里做民宿女主人。在帮我们安顿下来后,为我们一群人煎了蛋饼(用鸡蛋、面粉混合,女主人加入洋葱、菜叶和小片猪肉一起煎成),端上泡菜和她自己用树莓酿的果酒,陪我们这群客人一起坐在别墅的户外喝酒和聊天。那一晚,即使翻译不在,但我和依旧这群素未谋面的韩国友人聊的火热。他们为我讲诉他们和中国的故事,告诉我即使去过六十次中国,依旧每次都能有新鲜的发现!席间的一位欧巴说:“人们通过分享食物成为朋友。”这一夜的酒和美食,是他们对远方朋友最诚意的款待。




作者简介

陈明智

土生土长海南岛民,曾经的城市规划民工,2015届返乡青年。返乡创业过程中接触了水产行业种种,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用更可持续的方式,在更好地享用安全、健康的水产品时,也和这片故乡的海更好地相处。加入智渔后致力于渔村影像记录传播及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




你可能还想看:

听说设计思维与海洋公益更配哦

视野丨亲测国际水产科研游学夏令营!?

NGO人力资源工作坊丨一场发生在大理的思维碰撞

夏季达沃斯上的可持续渔业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 点我




—— END ——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图片来源均由原作者制作拍摄 编  辑 | 陈明智 排  版 | 黄晓健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