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水港影展侧记丨咦,我也挺好看的嘛
..
当熟悉的场景和人物以影像方式被定格,时间的凝固、视线的聚焦和边界的框定,这些二维的限制是否为思考的延伸提供了养分?以“他者”视角回望琐碎日常,能否为重新发现社区和自我提供锚定的坐标?
在这个以影像为纽带、以渔村为背景,由村民、志愿者、外部观众和我们共同创建的场域中,试图寻找渔业精神家园的“让渔回家”,正越来越贴近它的初心。01 志愿者心声
雨乔妈
摄影担当,最美背影
摄影:雨乔妈
后来在颁奖环节,我们竟然发现镜头里的好几个孩子都站在了领奖台上,捣蛋的害羞的沉默的。雨乔说,这对于他们来说统统都是高光时刻,这真是比拍到他们的笑容更让人惊喜的事了!此刻,我们都是他们的粉丝!
嘟嘟爸
方言双语同传看展时碰到两个老伯,儿孙都是大学生,后辈已经不再有人打渔了。但多年渔民生活对他们的影响,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间显露出来。在谈到妈祖信仰时,老伯会很自然的告诉我,他们都是渔民,自然是要供奉妈祖的。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大家都会去到天后庙里头祭拜妈祖,祈求妈祖保佑家人平安。
于渔村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妈祖信仰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或许会随着渔业活动的减少而逐渐减弱;他们或许很难体会到父辈在祭拜妈祖时的那种虔诚;也可能有一天祭拜妈祖变成了单纯由祖辈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但即便这样,传统风俗对村落的向心力、认同感总是在默默的发挥着作用。
02 实习生视角
阿李李
生态学在读生这是我第一次来东水港,对海南传统渔村有了新的印象,感受到东水港渔民们的热情好客,也感受到东水港渔民对他们文化习俗的自豪。村民在照片中看到自己或者自己认识的人时露出的笑容格外温暖,有渔民会指着某张照片说"我认识这人,我要拍给他看",有几个照片上的主人公都是收到"小道消息"后专门跑来看自己的。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有一个小孩跑过来拍了拍我,对我竖大拇指
03 智渔观察
海 鱼
能混进孩子堆的大朋友我问了几个看展村民的感受,他们都说:"很好!"不少村民都会一张一张认真观看照片,也有不少拿出手机拍下来。一个阿婆不会说普通话,但仍然用肢体语言和只言片语提醒我"这些照片都摆太高了,小朋友看不到"。而小朋友对照片都有很大的兴趣:"这个是皮卡丘"、"那个人我认识"、"这里有两条鱼"、"我在这里"......
有三个小朋友拿了我的相机把玩,开始不会取景一顿乱拍,但他们很快就熟悉操作并开始找"模特"摆各种pose、做鬼脸、用石子摆图案等。小孩子拍照片的视角还挺独特的,也很宝贵,这些照片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拍出来。
陶 兴
少年Pie把影展开到渔村去的想法实在是太棒了!
村里来看展的人几乎都会在每一幅画板前驻足停留,时不时在空中挥舞着手,指着照片的人物,能和旁边的人聊上好一阵。想想也能感同身受,相比在城市里举办这样的影展,村民对于渔村影展的感受显然是大不一样的。
城市里的影展如果没人引导,没有人来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最多会从摄影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是很难被真正感知的。而渔村影展则完全相反,哪怕照片的画质差点,构图不太讲究也没关系,人物和故事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影像记录的都是他们所熟悉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是跟他们有着很强联系的的生活和文化印记。
正在回味获奖时光的红领巾,摄影:陶兴
那位聋哑人大姐看到自己的照片就特别兴奋,尽管她说不出话来,但还是用手语极力想要给我们讲述照片中的故事。讲到最激动时,她直接把我们的小伙伴拉到《满载而归》那张照片旁,指着那位年轻妇女手上带的手表,也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块一模一样的戴上。尽管我并没有太明白她真正想表达些啥,但是她那种想要急切表达自我的激动心情都浮在了脸上。
马大姐
知心大姐姐影展照片中这位最酷的晒渔网阿姐,下午的时候偷偷来了,她是收到“小道消息”后特意过来的。每一张照片阿姐都看得很认真,我们问她是不是认识照片中的主人公,她回答得很大声,很自豪:“认识啊!这些都认识!“当追问有没有拍到她时,她很是羞涩的指着远处这拉网的照片说:"那张是我呢!"
我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对照着她本人仔细端详,并邀请她一起拍照。阿姐开始有些害羞和推脱,说她做工没什么好看的,她也没想到会被我们抓拍。但跟我们合照时,阿姐的脸上分明一直挂着灿烂的小酒窝,她还滔滔不绝跟我们讲了很多捕鱼的故事。
04 渔村印记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千年古港东水港,保留着南北朝遗迹冯公窟、唐代高僧鉴真东渡足迹,自古就有着深厚的渔业历史与文化底蕴。但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渔民真实的生活场景,需要真实地呈现出来,并让更多人看到,以增加渔村跟外界的互动与交流,激发渔村文化的自豪感。当然,更需要村里人内在的自信:"哇!原来我可以这么好看!"。
此刻,跟随摄影师的镜头,再一起回到"让渔回家"东水港影像展现场吧👇
▍志愿者致谢
排 版 | 黄晓健
感谢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银杏基金会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