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养鱼反而可以减少全球碳排放!?

智渔 智渔
2024-08-04

近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发,高温、干旱、火灾,各地的最高温度不断刷新着百年一遇记录。全球气候变暖除了老生常谈的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等可以明显感知的场景,其正缓慢改变海洋生物生活的现实也不容忽视。

受海水温度上升影响,不少海藻因难以适应高温而死亡。珊瑚的彩色外衣兼营养来源——共生藻 (如虫黄藻),也因为海水温度上升而死亡。也许提到珊瑚,我们仍会觉得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但实际上,全球变暖也在影响着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渔业生产。

虫黄藻——珊瑚虫触手上的小棕点及其放大后的模样
图源: 新浪博客@虎卿


01  变暖,让鱼群背井离乡


天边无尽深蓝之处,气候变化仿佛无声的浪潮,翻涌着向我们袭来。

由于气温升高、冰期变短,依赖南极洲冰层的浮游植物的数量受到影响。相应的,以浮游植物为食的磷虾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我们都知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今虾米都没得吃了,身为捕食者的蓝鲸和海豹等物种的数量也将面临极大的威胁[1]


除了多米诺骨牌式地引发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气候变暖也迫使一些海洋生物“搬家”避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所蓄积的热量,其中约90%最终被海洋吸收。随着表层海水变暖和洋流移动,一些海洋生物不得不向海水温度较低的两极和海洋深处迁移,寻求适合它们生存的舒适区。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观察到黑海鲈鱼等物种每十年最多会迁移五十公里。这种趋势给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带来了巨大挑战。一般来讲,同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并不会同时决定“搬家”,或者“搬家”的速度各不相同。这可能使得捕食者可能在同一片海域无法搜寻到可口的猎物。即使与猎物处在同一片海域,由于气候的变暖,食物链从底端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同样也会导致食物链顶端捕食者数量的锐减。


面对海洋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和海洋生物的不断减少,人类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除了要去更远的地方捕鱼之外,每次出海可捕捞的鱼也变少了。



一项发表在Science的研究显示,1930年至2010年间,全球范围内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平均下降了4%,即产量减少140万吨。其中,日本海、北海、伊比利亚海岸和日本暖流等区域的渔业资源首当其冲[2]。不断升温的海水,使得原本已经被过度捕捞透支的渔业更加脆弱,尤其是原本生活在热带海域的鱼类,它们不得不面临更为严峻的高温压力[3]。


不过该研究也发现,生活在两极附近海域的9个鱼类种群受益于日渐上升的水温而“鱼丁兴旺”,例如美国大西洋中部海岸的黑鲈[4]。但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繁盛也只是短期现象,一旦海水温度继续升高,它们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02   渔业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1渔业养殖温室气体排放量更少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我们亟需采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显得尤为关键。畜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牲畜非常平常的一些行为,如打嗝,都能大量排出温室气体。而叠加上"巨型养殖规模"这个buff,使得畜牧业的"排污"不容小觑。以美国为例,生产四口之家一年所需的红肉量,其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两辆汽车的排污量。


但生产同样重量的鱼肉和对虾,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小于牛、羊肉。目前,牛羊肉目前的需求量较鱼类高出很多[5]。“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的生产=温室效应快速加重”,改变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而Poore, J., & Nemecek, T. (2018) 的研究也指出[6],鱼肉和对虾每生产100克蛋白质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是远远小于其他动物的 (上图)。猪与禽类虽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较少,但是其占用的土地面积相对近海养殖来说多得多;牛肉、羊肉的占地更是相当于鱼肉对虾的占地之和的十几倍。


综合来看,渔业是温室气体排放较少,且土地面积占用较少,经济效应较高的一种动物蛋白来源。应对全球变暖,选择鱼虾等水产品作为动物蛋白来源或许是个好选择。


2海洋强大的固碳功能


除了支持低碳排的渔业发展,海洋本身也被认为是巨大的“碳库”。


一方面,磷虾吃藻,小鱼吃虾,大鱼吃小鱼,大鱼的尸体又被食腐生物分食。在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食物链中,二氧化碳通过生物作用固定在了生物体内。且尽管单个小鱼 (如磷虾) 的生物固碳量不如体型大的海洋生物,但当它们庞大的数量叠加起来,总固碳量是远远超过远大鱼群的。


另一方面,部分碳可能会被留在深层海水,甚至是长期封存。当海洋生物 (包括磷虾、中上层鱼类) 在觅食的浅层水域与休息的深层水域间穿梭时,含碳有机物以粪便或尸体被封存在海水中。如此看来,海洋生态系统可谓是“双管齐下”,合力为“减碳固碳”做贡献。



3"双碳双减"之下,"蓝色食物"备受青睐


“蓝色食物”可并不是指蓝颜色的食物,而指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收获的动物、植物和藻类。这类食物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蓝色食物,将会成为未来趋势。有学者根据人口、经济、贸易、文化偏好四个方面预测:到2050年时,全球对于“蓝色食物”的需求量变化会翻一倍[8]。



人口的增长是渔业需求增大的主要因素;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民收入的提升,让越来越多人有能力消费更多的水产品;而我国居民购买力的提升,也使得曾经出口的鱼类被留在国内市场。在偏好方面,人们认为鱼肉比其他肉类更健康,便促进了鱼肉的消费,特别是对于国民营养正在转型的中国和印度。当然,具有气候变化危机意识的人们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鱼类。


我们现在虽然迫切需要加大蓝色食物的生产,但是渔业资源终究也有上限,特别是捕捞渔业。要想能使得渔业快发展、长久发展,还得出台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策略,比如养殖更多的鱼。


图源:陶兴


当前,全球各国都已开始落实《巴黎协定》以应对气候变化。协定主要提出:限制升温幅度,审查碳减排数据,帮助贫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等。当我们看到这些条例时,也许会觉得陌生又遥远。但我们能够身体力行的,其实可以从多吃鱼,特别多吃养殖鱼这件小事做起。


温室气体排放、土地资源紧缺等环境问题势必促进食物生产重心向渔业偏移,可要在全球巨大的食物需求量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还需要科学合理有限度地使用渔业资源。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江河湖海年年有"渔"。





    

[参考资料]

向上滑动查看


[1] Climate Science Ltd(2020). 海洋生物: 气候变化对水面下的影响. https://climatescience.org/zh-cn/advanced-consequences-ocean-life/[2] 大卫·亚当(2020). 解读: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海洋?中外对话海洋. https://chinadialogueocean.net/15101/?lang=zh-hans[3] 虞涵棋(2019). 两极欢喜热带愁: 气候变暖下,少数“鱼生赢家”是渔业的希望. 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73914[4] Daisy Dunne. Ocean warming has caused sustainable fish stocks to drop by 4% since 1930s, Carbon Brief, 2019. https://www.carbonbrief.org/ocean-warming-has-caused-sustainable-fish-stocks-to-drop-by-4-since-1930s[5] Free, C. M. et al. Impacts of historical warming on marine fisheries production, Science, 2019, 363: 979–983. doi/10.1126/science.aau1758[6] Poore, J., & Nemecek, T. (2018). 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cience, 360(6392), 987-992.[7] Emma Bryce(2021). 鱼类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中外对话海洋.https://chinadialogueocean.net/17840/?lang=zh-hans[8] Naylor, R.L., Kishore, A., Sumaila, U.R. et al. Blue food demand across geographic and temporal scales. Nat Commun 12, 541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516-4[9] 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特别行动A组


组 长
 张杨洋

不爱吃鱼的小张,对渔业非常感兴趣的小可爱一枚。本人在读环境科学,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希望可以通过数说栏目向大家讲好可持续渔业故事!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
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编  辑  |「数说渔业」特别行动C组
湛   霞,徐润妍,覃紫檀,张杨洋

排  版丨蔡一帆



感谢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银杏基金会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对智渔提供支持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