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密室逃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 Author 绿色海洋中心
《渔场幽灵——舟山沿岸局部典型水域水下弃置渔具调查实录》纪录短片由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策划,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创绿家计划”支持下,聘请专业团队拍摄,并于2021年末在线上发布。该片旨在以舟山沿岸局部地区为例,反映弃置渔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探讨形成这一复杂问题的各种因素及可能的解题路径,呼吁公众和决策者对海洋环境危机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重视。
引言
渔网——渔民谋生的工具。表面上它让渔民与海洋之间的情感变得亲密,但是在平静的水面之下,它却制造着一场无法逃出的密室游戏。
有关海洋垃圾的话题,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当我们把一份研究海洋垃圾的报告中与弃置渔具有关数据提取出来,才突然发现,海洋垃圾中的一次性塑料产品占比只有50%,还有 27% 为弃置的渔具一类相关物品。
为什么人们会对海里的弃置渔具漠然置之?
我们决定带上镜头来一次深入现场的调查。
Day 1 加害者?被害者?
(舟山市东极镇)渔民邵根昌在这片水域捕鱼超过 50 年,一家三代的吃穿用度都离不开这张网。
渔民邵根昌:“舟山这边捕鱼的网具变化很大,过去我们只是用对网捕鱼,现在这种流刺网的网线很细的,也有很多层网,不管什么鱼在海底下一碰上就粘住了。”
近年来,在舟山水域大范围应用的流刺网,是导致弃置渔具问题的根源。但是渔民为什么会丢弃渔网?
邵根昌告诉我们——
本以为找到了渔民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但似乎他们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者。
蔚蓝的海洋舒展在我们眼前,这不免让人迟疑,舟山沿岸是否真的存在数量如此庞大的弃置渔具。
Day 2 水面之下
浙江-舟山-中街山列岛 8月16日 09:00
我们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潜水员前往中街山列岛进行水下拍摄。
不到 5 分钟,潜水员就拍到了被弃置的渔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省所后来提供的历史影像里,我们终于窥见隐藏在这片海域之下的,种类各异的,弃置渔具。
潜水员能拍到的影像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舟山水下究竟有多少弃置渔具,依然没有答案。
既然流刺网可以被回收,是否可以通过调查网具回收的数量,从而估算出被弃置的数量。
这让我们确定了调查的下一站——解网场。
Day 3 触目惊心
浙江-舟山-老佃房沙滩解网场 8月17日 10:00
月岙村,朱家尖岛北部的半月形避风良港,它也是舟山最具代表性的蟹流网作业村。
这个总面积将近 3 万平米的场地,承担了月岙全村 76 艘蟹流网渔船的网具回收工作。一年需要回收处理的旧网具总重量在 17 万吨左右。
综合多位船老大提供的96%的旧网回收率,月岙村每年在这片水域留下的旧网具将近6800吨,旧塑料网衣1900吨,每吨网衣的海域展开污染面积约为 0.14 平方公里。
如果把这些网具开,面积将多达 870 平方公里,相当于 12 万个标准足球场,超过舟山全市陆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而这仅仅是月岙村一地一年产生的弃置渔具的数据。
舟山有 971 艘流刺网船、273艘蟹笼船,作业船只数量是月岙村的10倍以上。而通过比较月岙村年梭子蟹产量,全国的作业渔船不会低于 5700艘,每年弃置在海底的旧网衣垃圾不会少于14.47万吨。公众每消费一公斤的海捕梭子蟹就会产生316克网衣垃圾。
Day 4 海洋守望
浙江-舟山-六横岛 8月18日 09:00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的王依欣教授,是最早开始关注舟山水下弃置渔具危害与影响的人之一。
王教授坦言,弃置渔具现象,表象上看只是环境问题,实际上蕴含的是渔业产业组织与产业发展方式未能适应我国渔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导致的失控问题,渔民们,实际上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内卷。
▼ 绿色延绳钓详细资料:
“绿色延绳钓是通过调整所处的不同的水深位置,来适应不同鱼种上钩,这就是延绳钓替代不当作业的意义与途径。”
“我们这个绿色延绳钓主要采取的手段就是要减少总量,提高价值,增加渔民的收益。”
“这项工作一旦启动以后,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杠杆,撬动一个大产业。我既有担忧,但是我也期待,因为如果没有人去做,这项工作是不会推动的,那我们这些老同志愿意做先行者。”
Day 5 舟山人的一天
浙江-舟山-沈家门 8月19日 06:00清晨,沈家门市场热闹依旧,舟山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发生改变,这不由得让我们静下来,重新开始思考这次拍摄的意义。
当一张张面孔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才终于醒悟。此次调查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认识到舟山并不是被海洋分割的一座座孤岛热爱这片海洋的人们正在努力地发出微光,吸引微光。
只有这样才能把阴霾照亮。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