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份小众电影和图书清单,也许你一部都没看过

2016-09-15 乱侃剩世

历尽沧桑存初心,阅尽繁华留真淳,为了遵循内心声音真实的活着,我们曾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但我们确信,遵循心灵的声音才会找到幸福的方向,所以甘愿不断地付出代价。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扫一扫加小编麻胡为好友,(加过麻胡任一微信的就不用重复添加了)感恩有您一路同行。

来源理想国

如题,今天的微信是一份很小众的电影和图书清单,关于极权下的生活,多半和苏联有关。很久以前,在理想国的微信公号分享过。这两天翻理想国译丛,无意发现有好几本和这主题相关,就想着,附在最后,再分享次吧。


再分享,主页菌也有疑惑,这些电影和图书,不知道你听过或者看过几部?还有人关心别的国家那些似乎是已经过去了的历史吗?这些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何况它们是残酷、丑陋、令人不安的?嗯,但愿你不会这样想。


毒太阳

Utomlyonnye solntsem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制片国家/地区:俄罗斯/法国

上映年份:1994


如果你喜欢《美丽人生》那么不妨来看看《毒太阳》吧。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尽管罪恶无处不在,但大人们却为孩子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美好的世界。《毒太阳》由1936年斯大林大清洗前夕的真实故事改编。罪恶和暴力在孩子的天真烂漫和俄罗斯美好宁静的的田园风光中悄然潜伏,“毒太阳”之下没有人是无辜的,被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或许这就是集权体制下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命运。

大理石人

Czlowiek z marmuru




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制片国家/地区:波兰

上映年份:1977年


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为拍摄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的传记电影而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收集,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布尔库特从成为劳动模范到被控告逮捕以及最终恢复名誉都是由国家机器一手制造的,而在调查过程中一点点暴露出来的残酷社会百态也让人触目惊心。在一个没有自由的体制下,人们不过是由国家机器任意揉捏和打造的玩偶。

爸爸出差时

Otac na sluzbenom putu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制片国家/地区:南斯拉夫

上映年份:1985


1948年,铁托与斯大林决裂,南斯拉夫进入一个混乱而危险的时期,人们生活得小心翼翼,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男孩马尔克的父亲米萨的遭遇就是如此。他因为不小心对报纸上的一幅漫画发表了一句评论而被大舅举报,遭到了逮捕,被剃了平头发往矿山劳动改造。马尔克的母亲只好骗马尔克说爸爸出差了。《爸爸出差时》也是一部以儿童视觉来呈现非常社会下的家庭生活的影片。时代的苦难,大人们压抑的痛苦和小心翼翼在孩子眼里都成了荒诞、不可理解甚至黑色幽默的存在。

东方/西方

Est - Ouest




导演:雷吉斯·瓦格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俄罗斯 等

上映年份:1999年


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我们会感到类似。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斯大林下令赦免所有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的俄国人,邀请他们回国。数千俄国人接受了这一邀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医生阿历克斯一家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不久之后,铁幕时代就开始了……

黄金时代的故事

Amintiri din epoca de aur




导演:雷吉斯·瓦格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俄罗斯 等

上映年份:1999年


这是一组我们同样感到熟悉的短故事合集。故事以1965年——1989年齐奥塞斯库统治期间的罗马尼亚为背景,一组荒诞、充满喜感的故事演绎的却是当时的真实生活状况,“黄金时代”听起来就像一个绝妙的讽刺。就拿第一个故事《飞天椅传奇》来说吧。领导要来村里视察,紧张的村民们赶紧把蔬菜瓜果栽回地里或是挂上树梢,以制造出大好丰收的景象。但是又有电话来告知,视察取消了。村民们如释重负地散去,齐齐坐上旋转木马自娱自乐,却因为没有留下人来控制按钮,大伙儿只好疯转了整整一夜。它有多荒诞就有多真实,反过来说也一样。

再见列林

Good Bye Lenin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上映年份:2003年


这是一个感人、充满喜剧氛围的故事,但隐藏在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却让人感到悲哀。尽管丈夫已经逃往东德,儿子阿历克斯参与游行反抗,但克里斯蒂娜却依然衷心拥护东德体制。阿历克斯为了不让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受到刺激,隐瞒民主德国已经解体的事实,用尽各种方式塑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不难体会到,即使一种高压的体制已经结束了,但在长期的作用下,体制已经成为经历者无法割裂的一部分。

窃听风暴

The Lives of Others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上映年份:2006年


1984年,东德的秘密警察无处不在,魏斯曼是其中一个出色的代表,他有着精准的判断能力,像机械一样不带感情的外表和生活作风,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然而,在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及其女友演员克里斯蒂娜的生活之后,魏斯曼慢慢地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甚至改变,魏斯曼在完成上级的任务与慢慢被唤起的良知间挣扎,选择了伪造监听记录,从而帮助德莱曼逃脱了国家安全局的迫害。这是一个痛苦但温暖的故事,高压之下的背叛、不信任与恐怖最终被爱、良知和救赎所战胜。

颠倒黑白

Reverse




导演:Borys Lankosz

制片国家/地区:波兰

上映年份:2009年


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波兰,集权政权建立并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政治迫害频繁,秘密警察的监控无处不在。良知还是爱情,没有什么比在两种至为高贵的人性中作出选择更为残酷的了,但那个特殊时代不仅要求人们作出选择,而且即使它已经结束,仍然会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折磨着人们的心灵。

黑暗之家

The Dark House




导演: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

制片国家/地区:波兰

上映年份:2009年


这部电影可以和《颠倒黑白》对比着看,与《颠倒黑白》以集权建立初期为时代背景不同,《黑暗之家》描述了集权长期统治后波兰的社会。《黑暗之家》里显现的是一个已经糜烂不堪的国家,无处不在的政治阴影,老大哥时刻在看着你,而普通人之间也没有了信任和善良,贪婪、罪恶、冷漠自私、犬儒主义。在《颠倒黑白》我们还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一面,但《黑暗之家》里良知和道德已经在长期的摧残之下彻底沉入黑暗的泥沼。

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All Good Citizens




导演:沃依采克·雅斯尼

制片国家/地区:捷克斯洛伐克

上映年份:1985年


1945年的捷克,战后获得新生的村民们重新过上了一份和平、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948年“二月事件”后政治高压完全控制了捷克,然本淳朴善良的村民们在体制的作用下慢慢地开始变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电影的故事横跨20年,引子起自1945年二战结束,尾声到“布拉格之春”,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性中的自私丑陋是怎样在黑暗的环境下慢慢地被激发出来,演绎出一幕荒诞、发人深省的悲剧。

小偷

Vor




导演:帕维尔·丘赫莱伊

制片国家/地区:俄罗斯/法国

上映年份:1997年


上世纪90年代,苏联出现了一批优秀的 “反思电影”,1997年的影片《小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故事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还没有走出二战的阴影。故事主要讲述了小男孩桑亚从寻找父亲,接受继父,体认继父到反叛的心路历程,而这恰好也是俄罗斯人民对待斯大林的心路历程,桑亚由小男孩变成成年的过程也是俄罗斯政治上的成长和觉醒的过程。

通往自由的通道

Der Tunnel




导演:罗兰·苏素·里希特

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上映年份:2001年


1961年柏林墙建立后,无数的亲人们被强行分隔,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人们逃离集权奔向自由的步伐。《通往自由的道路》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群已经逃往西德的东德人通过挖隧道帮助仍被困在东柏林的亲人逃离的故事。逃亡的过程充满艰辛、痛苦而且惊心动魄,在一系列情节中,影片展现了人们逃亡面临的死亡与恐怖,以及面对恐怖的复杂人性,有妥协、有软弱,但最终被良知和高贵战胜。当自由最终来临时,人们脸上的喜悦以及对牺牲的爱人或是同伴们的痛苦缅怀都让人无比动容。

图书

针尖上的天使

Ангелы на кончике иглы




作者:[美]德鲁日尼科夫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王立刚

出版年:2009年12月


20世纪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上台推行新斯大林主义,“解冻”时期稍许缓和的政治高压再次无孔不入地深入社会生活中。《针尖上的天使》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劳动真理报》总编马卡尔夫突发心脏病,克格勃的调查让一份内容敏感的地下刊物浮出水面,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人事风波和政治斗争,各色人等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一一呈现。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的反抗犹如在针尖上舞蹈,正是如此,他们越发像是暗夜里的天使。

驯服的艺术

Укрощение искусств




作者:[美]尤里·叶拉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田智

出版年:2009年4月


与我们对苏联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普遍遭到迫害的印象不同,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一个受到特权阶层保护的艺术世界,书中对一些特权生活细节的描写会让我们膛目结舌。然而,这不过是表面的现象,优渥的特权生活是以牺牲艺术的自由发展为代价的,艺术成了政治的附庸、集权体制的粉饰品。外界发生着残酷的清洗运动,艺术家在这里则遭遇着精神上的清洗,围绕着他们的是一座“天鹅绒监狱”。

苏联的心灵

The Soviet Mind




作者:[英]以赛亚·柏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潘永强/刘北成

出版年: 2010年7月


1945年,以赛亚·柏林以英国外交官的身份访问苏联,此行还有一个目的:撰写一份关于苏联整体局势的观察报告。这本书包含了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的著名会晤以及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柏林看到的苏联文化状况是什么样子呢?尽管仍有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这样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但普遍的景象却是——张牙舞爪而又趋炎附势的,半吊子马克思主义的市侩居于其上;一群真正有教养的、有洞察力的、道德尚未泯灭且通常天赋超群,但被吓得战战兢兢,对政治不闻不问的“专家”居其中;诚实、易受影响、天真的要命、纯粹、渴望知识,非马克思主义又有半吊子文化,充满难以满足的好奇之人居其下。

见证

TESTIMONY




作者:[苏]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伏尔科夫 记录并整理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译者:叶琼芳 

出版年:1998年1月


尽管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生前在强权面前依然不得不低头。苏联和西方都宣称他是苏维埃政权的忠实信徒,虽然背后的态度一褒一贬。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肖斯塔科维奇打破沉默口述了这部回忆录,决定死后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历史披露给大众,从而纠正这一于他而言悲哀的形象定位。这本回忆录不仅是他个人一生表面的荣光下潜藏的悲哀、压抑、绝望的回忆,也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写照。在书中,他回忆了与斯大林交往的一些细节,自己不得不参与的消极合作以及其他艺术家的选择和他们的命运。“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痛苦还聚在心头,往事并不如烟。

中午的黑暗

Darkness at Noon




作者:[英]阿瑟·库斯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董乐山 

出版年:1999年10月


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其中的故事却无比的真实。曾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布尔什维克鲁巴肖夫目睹斯大林大清洗运动的残酷,进而对苏共产生了怀疑,以致被捕入狱。在经过关禁闭、不间断的审讯、酷刑之后,鲁巴肖夫精神崩溃,承认了强加给他的罪名,最终被处决。这是大清洗运动中许多老革命家的真实写照,也同样可以用来印证我们的某一段历史。

俄国人

Darkness at Noon




作者:[美]赫德里克·史密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

译者: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翻译组 

出版年:1977年


1971年的苏联正处于勃烈日涅夫统治下的“停滞”时期,赫鲁晓夫“解冻”时期短暂而有限的宽松政策,此刻已完全让位于强硬的镇压反对派与对社会生活无处不在的严密监控。《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站的站长赫德里克·史密斯这段时期在苏联待了四年。尽管每天都被秘密警察监视着,他仍想方设法接触并观察苏联社会生活。他于1976年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撰写的这本《俄国人》甫一出版就在西方成为畅销书。这本书内容广泛,几乎囊括了苏联社会的主要阶层以及文化、工业、政治、宗教等方方面面。有趣的是,我国政府曾于1977年,即本书出版的第二年,就迅速组织翻译并内部出版发行本书,以作为反苏宣传的有力工具。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Heute wär ich mir lieber nicht begegnet




作者:[德]赫塔·米勒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沈锡良 

出版年:2010年9月


尽管赫塔·米勒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奖,但她作品题材的政治敏感似乎阻碍了她在中国的广泛关注。的确,作为一名曾亲身经历过非常社会的作家,她的作品中处处都带着政治,长篇小说《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即是其中显著的代表。小说讲述了一名普通女工,因为一张“我等你”的纸条就被控卖淫并失去了工作,秘密警察的定期盘问骚扰更是令她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保证。而且,盘问逼迫她将过往那些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重提出来,仿佛在众人面前被强行脱光了衣服任人羞辱。赫塔米勒借由这名女工之口说出了高压体制下人们的恐惧、绝望和屈辱,深深控诉了集权体制对人尊严的剥夺。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




作者:[英]玛琳娜·柳薇卡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邵文实

出版年:2014年4月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绝对是书中的一朵奇葩。不仅是它奇怪的书名让好多人以为这是一本冷僻的拖拉机发展史,而且还有它对苦难幽默而诗意的呈现让人难以忘怀。就像书评人思郁的评价:用生感对抗死感,用诗意对抗集权,用幽默对抗荒诞。《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书写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是两个女儿为阻止八十四岁高龄的父亲与一个三十六岁的女人再婚,一系列的矛盾好笑的故事由此而生;而暗线则是这个家族在集权体制下一段被饥饿、恐怖、杀戮、战争所包围的苦难历史。正因为有了明线的幽默风趣而越发将暗线的苦难衬托得深沉厚重。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作者:[俄罗斯]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刘文飞

出版年:2013年9月 


非常社会常常会诞生一些非常的东西,比如说“遗孀文学”这种听起来像是反讽的文学品类,《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本书记录了俄罗斯天才诗人曼德施塔姆1934年第一次被捕到1938年死于集中营这四年所发生的事情。曼德施塔姆夫人用近乎冷峻的笔调和深沉的反思客观而冷静地记录了一个荒诞时代加之于一个单纯诗人的恐怖与痛苦,以及周围人或高贵、或屈辱或卑劣的选择。这不是一部煽情和控诉的“血泪之书”,但我们在阅读时,却常常会被一些荒诞所震撼,被一些卑劣所激怒,被一些高贵所感动至热泪盈眶。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毛俊杰

出版年:2014年8月


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它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古拉格之恋

Just Send Me Word: A True Story of Love and Survival in the Gulag



作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李广平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在很多人谈论了“古拉格群岛”之后,列夫和斯维塔两人之间多达1200封的信件成为这一历史事件最私人化的记录,极其难得而显得日益珍贵。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爱与信念是如何保护滋养一个人,不仅帮他度过最痛苦的时光,也是瓦解看似坚不可摧的极权制度的过程。

档案: 一部个人史

The File:A Personal History




作者:[英]蒂莫西·加顿艾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汪仲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这是一部跟乔治·奥威尔或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令人不安且具有道德挑战的私人叙述,只不过这里讲述的全部都是真的。


本书回忆加顿艾什本人与恐怖的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交手的亲身经历。从来没有一个族群受到如此严密的监控,即使是在胡佛麾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时期也望尘莫及。《档案》生动地还原许多恶质的人形怪兽,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紧地盯着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坠地的时候。——亚瑟·米勒

布达佩斯往事

Enemies of the People




作者:[美]卡蒂·马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毛俊杰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该“让睡着的狗继续躺着”,还是要“打开潘多拉魔盒”?遮蔽几十年的秘密警察幽灵档案一朝揭开,呈现出一个守住最后的道德底线——不出卖、不背叛、不当告密者的真实案例。《布达佩斯往事》,是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父母的历史的过程,更是那个阴暗、恐怖国家沉重如山的历史。

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扫一扫加小编麻胡为好友,感恩有您一路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