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5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乾隆是如何当太上皇的?

2017-02-05 历史女老师秦莎莎

乾隆和臣工们的双簧戏

  1796年2月9日,大清嘉庆元年正月初一。这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即将在紫禁城举行。


  天刚刚蒙蒙亮,庄严肃穆的气氛就笼罩了整个恢宏的紫禁城。大清帝国的文武百官们面容肃整,早早地排班列队进入皇城。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的广场上官员们按照文东武西的原则,分班肃立。暹罗、安南、朝鲜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壮观庄严。


  在王公大臣们目不转睛的注视之下,86岁老迈高龄的乾隆手捧“皇帝之宝”国玺,亲授给匍匐在地的颙琰。颙琰毕恭毕敬地接过这一最高权力的象征。从这一刻起,乾隆成为“太上皇”,37岁的颙琰正式成为新的皇帝



  紫禁城的钟声缓缓响起,朝廷恩赏天下臣民,帝国子民们欢呼雀跃。


  这是大清唯一的禅位仪式,也是中国数千年专制史上最后一次禅让。没有人怀疑,大清改朝换代,进入了崭新的嘉庆时代了。在危机四伏的宫廷斗争中战战兢兢蛰伏已久的颙琰,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作为皇子的他,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最大的优点是没什么突出的缺点。他的母亲魏佳氏在宫中的地位不高,自己的排行又很靠后,因此继承皇位的优势原本并不突出。乾隆思虑再三,勉强选择了这个平庸的皇子作为继承人。颙琰是中国历史上做太子时间很长的一位,长达22年之久。从即位太子到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在这条漫长艰险的道路上,任何一步稍有差池都有可能前功尽弃。而中国历朝历代,太子一旦失势必然被彻底放逐,下场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颙琰在这条满布地雷荆棘的路上如何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完全可以想像。


  而皇帝一旦传位于太子,就意味着所有的荣誉、威严甚至安全感,都要递交到新君手中。没有了权力,意味着繁华的大幕就要拉上,盛宴的狂欢之后只能独品无尽的凄凉。所以,中国帝王都实行终身制,没有谁自愿交出政权,心甘情愿退位的。不到蹬腿去见阎王爷的那一天,谁也不会撒手。其中的生死博弈,名利纠缠,染红了多少血淋淋的帝王家谱、宫廷阴谋。


  乾隆虽然自诩为“十全老人”,但在皇权的致命诱惑前,同样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煎熬。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公历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发黄的上谕,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颙琰叩头谢恩,表示谨遵圣谕,修身历练,以期不负重托。紧接着,乾隆帝又宣布了更重大的决定: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在统治中国六十年后,乾隆帝亲自宣布他的时代即将结束,这样惊人的巨变实在出人意料。


  颙琰不能不出面表明态度了。


  他声明接受太子的地位,但坚辞明年改元归政的安排。因为他认为自己一方面年纪还轻(当时他已经36岁,以当时的人均寿命来算,绝对已是大龄“中年”);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年一直刻苦用功,但还是感觉自己学识有限,至于阅历则更少,无论哪方面都还不足以独断乾纲。所以,他愿意“谨当备位储宫,朝夕侍膳问安之睱,得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再跟着皇帝实习政事。即使父皇一定要归政,也应该等到寿登期颐——“期颐”就是一百岁,那个时候再传位给他,他肯定不会推辞。


  总之,未来的新皇帝十分谦虚,挽留父皇的心意也十分诚恳:现在父皇才八十五岁,老干部是革命的财富,还正“老有可为”,正应该把我们这些还不成熟的年轻干部扶上马,送一程。所以,他绝对不能接受父亲的禅让。有清一代的皇帝,自乾隆以后者皆昧于治术,才具平庸,可对于权术精髓却无不头头是道,清醒得很。都说这个嘉庆是位平凡的庸主,但你看他再傻也懂得宫廷政治的规矩。欲速不达,个中奥妙,岂能道哉!

权力如毒品

既然已经宣布退休了,乾隆是不是就安享晚年了呢?傻子都知道不是。权力跟毒品一样容易让人上瘾,一旦拥有就很难戒掉,一般人是过不了这一关的,乾隆掌握了权力六十年,更是如此了,退位以后,他就反复强调,嘉庆这个儿皇帝还年轻,经验不够,身为父亲,我怎么能忍心看一个新手在那摸爬滚打呢!所以我要训政,言传身教。嘉庆能做的只是祭天、经筵、大阅这些不痛不痒的事,反正这些事乾隆也干不动了,一搞就好几个小时呢,老年人哪吃的消,索性就丢给儿子做吧。至于军国大事、任免官吏等还是乾隆说了算。



嘉庆也知道自己差不多就是个傀儡,但也知道只要不出意外,实权还是自己的。乾隆生于1711年,是一零后,他生于1760年,算六零后,手握半个世纪的优势,还怕什么。所以最为关键的是夹着尾巴做人,好好伺候太上皇,把老爷子伺候好了就没问题。


嘉庆就是这么认为的,经历了一件事后,他更加坚定了这个观点。一天,乾隆下诏把嘉庆的老师朱珪调往中央任职,永琰闻讯立即写诗祝贺,岂料乾隆的蓝颜知己和珅立刻去告刁状:嗣皇帝想要施恩于师傅!乾隆闻讯大怒,敢收买人心!便有意治嘉庆的罪,幸亏董浩积极斡旋,才大事化小。此后嘉庆更加小心谨慎了。


除了不能得罪乾隆,还有一个不能得罪的人便是和珅,和中堂已经得宠二十多年了,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离不开他,阿桂死后,和珅的职位已经是最高。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乾隆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直线下降,刚吃过早饭没多久,乾隆便会问太监:怎么还不吃早饭?到后面,乾隆说的话也没人能听懂了,唯独和珅能懂。



一天,和珅和嘉庆去拜见太上皇,只见太上皇端坐着,念念有词,两人听着不说话。沉默良久,突然,乾隆发话了:“ 叫什么名字?”嘉庆很纳闷,我爸什么意思啊!只听得和珅回了一句:“高天德、苟文明。”乾隆听后就继续念了。出来后,嘉庆疑惑地问和珅这到底怎么回事,和珅笑笑解释道:太上皇念的是西域咒语,能咒人死,那两个是白莲教首领的名字。嘉庆听后很震惊,合着你比我更适合当乾隆的儿子,如今乾隆的意思都由和珅传达,鬼知道他有没有假传圣旨,所以嘉庆告诉和珅,以后治国还靠你,得到保证后,和珅很放心。

傀儡皇帝


按理讲,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连庶民百姓都知道这个老理儿。可面对朝野上下的“盛情挽留”,乾隆一方面表示若自己这个皇帝再当下去,“则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语转为不诚”,老天爷也不会答应了,另一方面却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活扣。按他的说法,嗣皇帝嘉庆好像还只是个没长大的孩子,难以让人放心。所以自己虽然决心归政,却并就是真的放手不管归隐林泉。于是话锋一转,趁势宣布: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总之,乾隆对群臣表示,你们放心吧,我当了太上皇一样管事,太子能否单独操持政事,还得先看能否从我这儿的岗前培训班顺利结业。这下完了,经过这一番折腾,颙琰转眼又降格为“实习皇帝”了



  为了让新皇帝理政之始“不致错失”,一年后乾隆再次在禅位诏书里明确宣布:“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那意思就是很严肃地说,我虽然正式退休了,但还不敢只贪图个人的轻松安逸,对军国大事还是要抓一抓、管一管滴,你们大伙儿从前怎么着,现在还得怎么着!


  照理来说,大清朝已经进入嘉庆纪元。但事实恰恰相反,与其说是“嘉庆时代”,还不如说是“后乾隆时代”更加确切一些。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禅位”不过是他又一次沽名钓誉的政治作秀——只不过这次作秀的规模大了些,包括嘉庆皇帝在内的天下臣民都成为配合他的演员罢了。


  尽管已经是退休的“太上皇”了,可父皇仍然以“朕”自称,颁旨仍称“敕旨”。 当初乾隆在宣布要“禅位”的时候,曾经大张旗鼓花费银子修葺宁寿宫,声称要在退休后入住,可是当禅位仪式结束后,搬迁之事却再也不提。老乾隆仍然占着“养心殿”这个法定皇帝的寝居之处,他找借口说:“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宣布自己住惯了不想搬,还要在这里“训政如常”。无可奈何的嘉庆皇帝只得继续在太子所居的毓庆宫里乖乖呆着。


  这年初五举行的千叟宴上,乾隆吟诗道:“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谓从兹即歇肩?”——在外人眼里他也许有些贪恋权力之嫌,但在他自己看来却是放着好好的清闲日子不过,还来继续帮你们里外忙活,朕也不容易呀!



  明白了老乾隆“禅位”后的真实用意,臣工们心领神会,小心翼翼地维系着朝政公务。但总有不小心的马大哈要捅漏子,这不,仅仅在“禅让”礼举行12天后,湖广总督毕沅就触了第一个霉头。


  嘉庆元年正月十二日,太上皇发脾气了。而且脾气发得颇为微妙有趣。事情起因是湖广总督毕沅上的奏折里边的一句话。毕沅在奏折里说:“仰副圣主宵肝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我们努力工作以对得起皇帝的废寝忘食,并满足太上皇盼望打胜仗的愿望。这原本是句客气话,没什么实质性意义。而就这么句话,把乾隆太上皇给惹火了。在他看来,毕沅的这句话把嘉庆帝放到了主要的地位,而把自己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因为从语序上看,毕沅确实先提皇帝之后才提到了太上皇。而排名顺序在中国政治里的微妙之处,历来不可小视。是,太上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搞文字狱已是炉火纯青的才皇帝火冒三丈,下令将毕沅交部议处,并特地下旨严辞驱痛批道:


  “本年传位大典,上年秋间即明降谕旨颁示中外:一切军国大事,仍行亲理,嗣皇帝敬聆训诲,随同学习。其外省题奏事件,并经军机大臣奏定款式,通行颁布。毕沅并不遵照办理,是何意见?”


  乾隆之所以声色俱厉,是他觉得这可不是个小事。这说明臣子们的政治敏锐性不强,原则立场不坚定。他立即敕谕全国,告诉天下,他不仅大权在握,而且“内而部院给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奏章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清高宗皇帝实录》)。明确地告诉大小臣工:我还批着奏折呢,无论是地方、中央上报的奏折事情,都是我一手批示办理。你们真以为我退休了,不管事了吗?今后,你们得搞清蒸笼有几格,庙门朝哪儿开,给我学着点儿!


  太上皇觉得自己大权在握这关键一点,不仅要让全国人民知道,还应该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在接见前来朝贺的朝鲜使者时,乾隆有意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向属国“打招呼”: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使臣回国,向国王报告:皇帝“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嘱,观于此亦可见其人品矣。”朝鲜君臣于是得出结论:庆贺中国皇帝万寿节,只贺太上皇圣节就可以了。(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2册,第4912、4916页)


  有了毕沅的前车之鉴,臣工们更加小心谨慎了。为了让天下人明白如今依然是老皇帝“掌舵”,不便明说其中奥妙的朝廷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他们规定,臣子们上书上表,遇“天”、“祖”二字需抬高四格书写,遇“太上皇帝”字样需抬高三格书写。而遇“皇帝”字样,却只需要抬高二格书写。“嗣皇帝”过生日称“万寿”,“太上皇帝”过生日则是“万万寿”。


  更有甚者,虽然已经改元“嘉庆”,但宫中却仍沿用“乾隆”纪年,连户部造出的铜币,也必须特制出一些“乾隆通宝”——哄老皇帝开心呗!



  嘉庆这才闹明白,他除了接过一颗“皇帝之宝”的国玺,什么也没捞着,仍然只能靠边站。乾隆禅而不让,退而未休。一应军国政事,他都只能在太上皇不辞劳苦的“躬亲指教”下战战兢兢地小心办理。所有的旧官新进进宫陛见,都必须先恭请太上皇训话。嘉庆帝形如傀儡,“状貌和平洒落,终日宴戏,初不游目。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于此亦有可知者矣。”。(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2册,第4918页)


  嘉庆刚登上皇帝宝座没几天就苦不堪言。他发现自己与其说自己是“嗣皇帝”,还不如说是“侍皇帝”。每天半夜他两点多钟就要起床,因为太上皇一大把年纪了没多少觉可睡,三点多钟就醒了。他一醒,嘉庆帝就得赶紧去请安,然后伺候太上皇处理军国政事,听太上皇唠唠叨叨,这叫“训谕”——自己正处在实习期,不管听懂听不懂,一律要点头称是,要是太上皇召见大臣、出席典礼,嘉庆帝就紧跟在太上皇的后边。嘉庆帝在养心殿一忙活就是多半天,两顿饭也只好在太上皇那儿吃了。当着太上皇的面怎么敢放开量吃?太上皇快九十岁的人了,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的状态,没有什么饭量,几筷子吃完了,嘉庆帝得跟着赶紧撂筷。结果嘉庆帝每天睡眠不足、半饥半饱,回到寝宫倒头就睡。如果说乾隆禅让是亘古未见的壮举,那么,嘉庆这个“儿皇帝”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例,可这个儿皇帝真不是人干的活哪!


  

  但中国式政治的特色就在于圆融通达。乾隆深谙其中精髓,这才搞了个幕后遥控。嘉庆如梦方醒,自己虽然荣登大宝,却如同一个提线木偶。而操作木偶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然归政的太上皇。

盛世下的危机


此时的大清国早已没有了盛世的景象,乾隆末年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就是证明,要不是活不下去,谁会铤而走险与官府做对?乾隆退位之际,苗民、白莲教相继起义,紧急奏报一份接着一份传到乾隆手里,乾隆从各地调兵,进行围剿,可是收效甚微,各地奖领争功不和、调度无方使局势更加恶化,仗打了几年,调动了十几万军队,花费了7000多万两白银,仍然不见起色,乾隆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否则也不用去念什么西域咒语啊,念了只能给自己心理安慰,又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临死前,高产诗人乾隆写了平生最后一首诗,名字叫《望捷》,此生只能意淫着取得胜利了。



败坏的吏治是乾隆留给嘉庆的另一个遗产。虽然乾隆对贪污恨之入骨,但他又杜绝不了贪污,虽然乾隆处死了很多贪官污吏,但究极大老虎就在朝廷里,天天站在他的身边,那就是和珅。天朝的贪污之风愈演愈烈,贪污的数额几万两、几十万两、几百万两的都有,康熙在位时,群臣一听说有腐败都群情激奋,现在一听有腐败都麻木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且贪腐也不仅仅是一个人了,已经升级为集体性贪腐,塌方性腐败,牵出一个,能查出一窝。贪官正蚕食着大清的肌体,乾隆如何应对?他主要靠那些监察机构,但这有什么用呢,官官相护,你查什么?你这么不懂事?还想不想在官场混了?看看弹劾和珅的,几个有好下场的!还有就是靠乾隆的明察秋毫,可忠奸不写在脸上,他一个人也管不了天下这么多官僚啊,山高皇帝远,只能抓几个大老虎,震摄一下,过一段时间就照旧了。大清的统治实质上是权治、官治、专制统治,没有制度的制约,人民没有权力,是治不了腐败的



起义、贪腐只是老问题,古代也有。乾隆退位时已经有新问题暴露了。早在乾隆十三年,就有湖南巡抚上奏:“见康熙年间,稻谷登场,每石不过二三钱,雍正年间则需四五钱,今则必须五六钱。”与此同时,各地的督抚也都有类似的感受,经过思考,他们都觉得奢侈腐化、人口爆炸是最主要的因素,乾隆六年,全国人口1.43亿,乾隆五十九年,已经接近3亿了,半个多世纪翻了一倍,中国人耻于谈性,人口却是全球最多的。这么多的人口,吃饭是个大问题,可当时农业的生产力并没有什么巨大的进步,人地矛盾越发突显,尽管乾隆采取了禁止烧酒、增加进口等措施,可作用不明显,到荒山野岭种粮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能撑这么久、参加人数这么多,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是重要原因。


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差,潜规则弥漫于天朝的每一个角落,令人咋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更是让人蹙额兴叹,各省督抚出巡时,下级官员要送门包,逢年过节、生日要送节礼、生日礼,调补、升迁也要送礼打点,你要不送就混不下去了,礼从何来?还不是民脂民膏!歪风邪气不仅在官场,其他地方也存在,

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果你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这里是政经文史爱好者的天堂,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小伙伴儿们都等着你呢!我知道,您一定会来!


世界历史揭秘

看名字你就知道了,你懂得!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顶尖内幕

一般地方看不到的顶尖消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政史大揭秘

精英们都在看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政经黑幕

不关注经济你就落后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政参黑幕

读史使人明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揭内幕

不多说了,看文章吧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CIA档案黑幕

解密尘封已久的档案!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全球政商秘闻

进来你一定不会后悔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华人内参

高端精英读物,拒绝糟粕!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历史女老师秦莎莎

女老师带你读史,不一样的味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