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员半月刊项目推荐|城市规划启蒙从娃娃抓起,北规院在行动

2017-06-08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荐会员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半月刊《规划“咱”谈》以服务会员为宗旨,汇集最新鲜的行业动态,提供最及时的行业资讯,既是会员单位提供交流学术和业务的平台,又是会员单位展示风采的舞台。


本期推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进校园”

 

推荐理由: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识,有利于社会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对规划的监督、使规划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进校园”这项面向青少年的规划启蒙的教育活动,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颁发的 “北京市十佳志愿服务项目提名奖”,是进行规划科普的优秀案例。


“规划进校园”从2014年3月开展至今,先后有20多名规划师志愿者参与其中,开设了12门城市规划启蒙课程,走进了13个中小学校授课。这项公益活动还在继续,规划师志愿者团队仍然在探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将城市和城市规划的知识和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公众。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其实是挺偶然一个机会,2014年的时候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的一个地理老师觉得要给学生讲一下城市规划。就直接在网上找到院里的电话联系了我们。后来院里觉得这个事挺好,因为他们对交通感兴趣,就派交通所的规划师过去上了一个系列的课程,包括怎么做交通问题调查。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学生们变成了一些小的规划师,这让我们感到兴奋。


我觉得城市从一定角度说是从规划出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其实规划做不了太多事。因为它是每个空间需求和愿望的集合。比如说前几年出现的福禄寿宾馆等奇奇怪怪的建筑。并不是说没有好的建筑师,而是公众对城市或者是建筑的审美还是比较倾向如此,由于公众的自然选择,就导致了不同城市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觉得城市规划启蒙还是挺有价值的。”


——杨松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团委书记 城市规划师 

  


“规划进校园”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在我们的青少年心里上种下一颗关于城市认知、城市审美和城市责任的种子,希望这个种子能够生长成为未来主动参与城市规划的市民力量。


早在10年前,北京规划界的前辈就认识到规划科普的重要性,2009年北京规划学会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规划知识对各阶层的普及,提升他们的规划知识水平的,有利于社会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对规划的监督、使规划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和建设城市”。在现在看,这些话都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其在展望20年后的城市规划,随着城市治理体系的构建,公众的声音将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模式下,社会整体的城市规划“智商”和“情商”就至关重要。

 

一是公众对于城市的责任感。只有市民热爱自己的城市,才会主动分析城市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形成一种自下而上提升城市品质的主动性。

 

二是公众认知城市的基本框架。如果要建立规划与公众的互动,需要让社会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更有利于形成对话的语境。尤其面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虽然我们每天接触城市,上班,回家,去公园,都在和城市的某一部分打交道,但都难以把握城市的整体,更加需要建立一套综合、系统的认知框架。

 

三是公众对城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公众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城市,才能够监督和督促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前进。但人的空间认知是跟生活的环境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对于每天的交通拥堵、狭窄的人行道、无序的城市景观习以为常,那城市也许会丧失革新的重要动力。


“规划进校园”的历程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从2014年3月的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的进校园活动开始,逐步拓展,目前已经形成包括规划进校园、小小规划师沙龙和公开课、规划启蒙教育平台三个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


规划进校园

城市规划师走进学校,向小朋友讲授城市规划知识


从2014年开始,北规院的青年规划师22次走进13个中小学授课,将城市规划引入课堂,包括北京四中、八中、府学小学等。

 

课堂上,规划师向同学们讲解“城市由什么构成的?什么是城市的交通系统?什么是城市生命线?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等的内容。将城市规划知识、理念和公众责任三个层面的内容融合进不同的授课主题之中。



2016年4月府学小学讲课

2015年3月在二里沟中心小学


小小规划师沙龙和公开课

邀请中小学生走进规划院,与小朋友们聊聊城市和城市规划


从2014年开始,与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学校每年组织十余名学生走进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沙龙的形式与规划师座谈。规划师解答同学们对于城市、城市规划的困惑。

 

2016年4月,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设面向月坛地区中小学生的规划公开课,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门向中小学生打开,他们可以来到院里听规划师讲课,也可以参与讨论和互动。




“我们的城市”规划启蒙公益教育平台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跟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规划、建筑、景观教育团队建立了联系,比如清华大学宋壮壮等人的“聊建筑”团队,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李琳教授的“稚造园”团队、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的武凤文教授团队,他们的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我们就开始探索搭建一个广义城市启蒙教育的平台,将各团队的精品课程集合起来,影响更多的青少年。

 

这个想法在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得到了实现。2016年,9月25日-10月7日,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朝阳门展场的史家胡同23号院开展了“我们的城市”系列课程。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规划、建筑、景观科普教育团队开设9门课程。让同学们创作街道、公园、未来城市,绘制地图,拼贴街区,在讲课和创造活动中加深对城市和规划的理解。课程报名场场爆满,学生和家长好评如潮,让我们备受鼓舞。



9月26日 我们的公园课程

10月1日 未来城市课程

10月5日 我的街道课程


三年实践的一些感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规划师进校园体现了北京规划的奉献精神和情怀


三年对于一个公益项目来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院领导、各处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各位规划师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规划师进校园是公益活动,没有经济产出,只有社会效益。即便如此很多规划师都抱着极大的热情,牺牲自己业余的时间来准备课件,进行授课。很多时候规划师志愿者下午去中小学授课回来后直奔单位食堂,晚上加班开展业务工作。院内的20名规划师先后以各种方式参加了进校园活动。其中很多规划师多次参加活动,陈珺规划师已经授课8次,邱红规划师授课6次。


在课程中看到学生的成长是最大的收获


2014年,我们在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授课后,指导同学们进行管庄路的交通调查,形成了一系列交通改善的方案。庞金龙同学在我院交通所规划师周嗣恩的指导下撰写了论文《管庄路交通拥堵问题和改善措施建议》,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提出交通改善方案。这篇论文也获得了“探索杯”中国地理教学成果大赛一等奖。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和探访的课程结束,有家长留言:



刚才突然想到了,这应该叫做情怀教育,爱一座城、一个地方、恋一个人、一段故事,设置于未达成的心愿,都在这一次次的行走中,得以安慰和平复。她(女儿)若能把这些美好的记忆珍藏,并能丰满见闻,那便是意外之喜了,比起逛吃,这种教育对于我们,更显得重要且深刻。”


 

城市地图的课程结束后,有家长留言:



昨天我下课带孩子出去下雨了,躲在一个公交站上,有个地图,她马上问我,妈,咱现在地图哪呢。根据壮壮老师的引导,我们共同发现了北京站,又找到了故宫,马上找到回家的路了,谢谢你们的课,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性。”


 

不管是分析解决城市的能力、认识地图的能力、对城市的情感,学生在里面总有收获和成长,这也是我们觉得这个公益项目最大的价值。


借用北京四中国际部左老师的一句评价来结束,她说:



用自己的热情为学生们诠释了一座城市的美好和希望。”



*稿件仅供交流。更多精彩项目及行业新鲜资讯、精选微信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2017年第3期会员半月刊。”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