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地区规划应对—以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为例

2017-10-23 阎凯 等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阎凯 季正嵘 沈清基 YAN Kai;JI Zhengrong;SHEN Qingji

Urban Planning of Shanghai for Being a Global City:A Case Study on the River Revival Plan in Yangpu District


摘要

杨浦区提出了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目标,而内河水系复兴成为关键环节。本文首先总结了上海在全面转型过程中的地区发展趋向;其次,介绍了水系复兴计划的背景和框架;第三,指出该规划的指导理论;第四,阐述了该规划的目标、策略及行动路径。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河流水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观念认识方面,世界先进城市无一不以河流水系作为城市的宝贵资源之一,并将河流水系的复兴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滨水地区作为典型的城市生态空间,其复兴是落实“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实践。杨浦区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的过程中,其内河水系及滨水地带也应该从生产型空间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大众消费的综合服务型空间转变。本文以杨浦区内河水系为对象,研究水系复兴规划的理论、目标、策略及行动路径。


1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地区发展趋向


1.1 注重经济转型,谋求创新发展


一方面,上海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建设用地已突破底线等问题;另一方面,上海的经济外向度和总部经济的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明显不足,亟须通过创新发展来应对资源紧张的问题,从而突破发展瓶颈。



1.2 注重以人为本与“城市双修”


“人”作为核心要素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参与的能动性不断增强,社区在城市运营中发挥的角色作用越来越重要,公众参与逐渐贯穿于地区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的全过程,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也使得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凸显。人本化和生态化作为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创新氛围塑造的有力支撑,是上海从要素驱动发展走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上海配置区域要素的关键环节。以“创新驱动”为目标的各个地区发展都须充分重视涉及创新主体的资源整合、创新人才的服务环境、金融与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机制的转变,而这种变革也将推动地区规划理念与方式的转变。


2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背景下杨浦区的应对:内河水系复兴规划的背景与框架


2.1 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的背景


2.1.1 杨浦区发展进入存量效益提升的深化阶段


随着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崛起以及杨浦科技园区的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发展格局初显,至此杨浦开始逐步进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方位、一体化、综合提升的阶段。适时地推进杨浦内河水系沿岸空间的更新,通过对水岸公共空间的主动干预来激活周边地区的活力,并使其在市场的调节下逐步完成对沿岸空间功能的提升已经成为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


2.1.2 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杨浦区发展转型


在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引领下,杨浦区根据自身的教育及智力资源优势,提出打造“科创中心万众创新示范区”的宏伟蓝图具有较大的现实性。这也预示着杨浦区在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及空间结构方面的转型势在必行。



2.1.3 内河水系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现状使其成为杨浦区实践“城市双修”的重要切入点


在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下,以水系为主线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成为杨浦区实现“知识创新区”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关键环节,内河水系复兴亟须被纳入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更新范畴。


2.2 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的规划框架



首先确定总体的目标及框架,并从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出发,从多个维度来构建“双修”的支撑体系;其次,制定分阶段目标,以行动计划的方式落实;最后,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统一协调来完成整个目标计划。


3 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的指导理论


对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的目标、策略、行动路径等内在关联性的认知,提出如下理论思考


3.1 健康理论


健康理论表达了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追求健康的基本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既涵盖了水土自然要素与河流的健康,也应包含人类自身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的健康与人的尊严及人的福祉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3.2 界域理论


水系及滨水地带,属于水陆边缘区,是一种水与陆相邻的“界域”,因此,界域理论对水系复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生态网络理论


水系具有线性特征,水系之间也发生着连续的相互作用;此外,水系复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生态修复,因此,生态网络理论应成为指导水系规划的重要理论之一。


3.4 共生理论


杨浦水系规划在市域层面,要协调杨浦区与上海市的关系;在区内层面,要协调各单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规划牵涉到各种问题,离不开多部门的合作,以共生理论指导水系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 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的目标与策略


4.1 规划目标:紧扣杨浦区“知识创新区”的战略,编织创新空间网络


复兴计划提出联动杨浦万众创新示范区、知识技术策源区、技术转移集聚区三大战略性建设,呼应“西部核心区、中部提升区、东部战略区”三个核心空间布局,承接“互联网+”科技服务业、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产业等三个层面产业的总体部署,从水环境治理、周边用地性质调整、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开放空间网络构建、滨河景观塑造等行动路径出发,形成“用滨河复兴杨浦特色空间、用滨河融合杨浦创新网络、用滨河延展杨浦创智空间”的目标体系及规划主线。


4.2 规划策略:多维度支撑“城市双修”实践,提升创新环境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将成为杨浦区完成综合转型的重要手段,内河水系复兴在总目标和总框架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撑体系来实践“城市双修”,进而实现提升创新环境、吸引创新人才的目标。


5 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实施的行动路径构建


复兴规划通过制订分阶段的行动计划来实践“城市双修”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创新活动所需的空间品质。形成如下四个行动计划。


5.1 湾谷蓝网共享计划


北部新江湾城作为“一弓一弦双箭”中的“上弦”,水网密集,生态环境较好,是上海市区难得的一块自然生态“绿宝石”,其活动人群主要为大学生和白领阶层,因此根据该片区的生态条件及人群特征,我们提出“湾谷蓝网共享计划”。


5.2 无边界大学城计划



虬江是整合杨浦区所有高校及园区、大型公共设施等重要公共空间的纽带,同时也是五角场商圈、创智天地办公以及高校人群的汇聚点。对虬江水系沿岸空间进行更新提升以及公共化改造,有助于促进产学研融合的“大学路模式”由点扩展至面,进而形成聚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商务中心的多元化空间平台。



5.3 “翡翠项链”计划



东走马塘也是“双箭”之一,它串联了黄兴公园和四平科技公园,其沿岸现状多为居住用地,河岸私有化现象严重。规划通过绿化改造,形成“主题公园+ 桥下公园+ 街头口袋公园”的公园体系;同时,修复沿河自然生境,结合植被种植特色,构建弹性的生态防洪堤岸;此外,贯通沿岸慢行道路,使之成为东走马塘沿岸的“翡翠项链”。


5.4 “绣带柔美”计划


杨树浦港是总体规划框架中的“下弦”。具体的行动措施包括:河道治理与沿岸景观优化;沿岸棚户区改造;结合杨浦区与宝钢正在进行的上海二钢厂创意厂房改造,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园等。最终目的是形成集工业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氛围,进而推动杨浦“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建设。


6 结语


内河水系作为影响杨浦地区空间结构的关键因素,其目标设定应更紧扣杨浦区作为“知识创新区”的发展趋势,在规划策略和行动路径中突出创新网络构建、人本化、“城市双修”的理念。杨浦区处于内城存量效益提升的深化时期、创新驱动的攻坚阶段,内河水系的复兴,承担了优化用地性质、调整公共空间结构及整合创新资源的任务。


*本文为删减版,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2017年第3期,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想要持续关注协会会刊精彩文章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导读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试点城市,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本期《城乡规划》的专题栏目围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即“城市双修”)的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展开, 选取了九篇论文,其中研究“生态修复”的有五篇,“城市修补”的有一篇, 还有三篇是对两者的综合研究。因三亚是中国第一批唯一的“城市双修” 试点城市,本期特别突出以三亚为例的实践研究主题(占五篇),以期借鉴三亚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生态修复”的目的在于为城市健康活力运作提供必要的生态安全格局, 同时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序的生态空间结构。 “生态修复”关乎的“天、地、人” 三才的共同系统, 其研究的对象生态系统是处在“道”化之下,秉“天”滋养,受“人”关照,属“地”范畴,这种理念将“山、水、林、田、湖” 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而“生命共同体”必然有生命同构的复杂性特征, 明确生态系统不确定性之下众多的影响因子,量化提取潜在的自组织复杂性现象及其运行规律,使其空间演变明晰化,是基于客观规律提出良性“生态修复”方法的基础,此过程也是对“天人同构” 的深入解读。


“城市修补”着眼于城市建成区,基于更新、织补理念“修补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是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外向发散,因此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是研究的导向。


本期主题文章反映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实践思路的思想指导和技术指引,特别讨论了三亚“城市双修”工作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目前城市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种种的“城市病”问题, “城市双修”工作的实施对象堪称“复杂巨系统”,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解决“城市病”的思路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会刊投稿”

获取在线投稿链接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