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人+生态+科技——谈规划院强化技术研究能力,推动行业变革创新
本文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在“2017年全国规划院长会议规划院业务创新与技术拓展分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以供交流。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交流,院长会两年才有一次,所以我想还是借此难得的机会探讨些各位院长最关心的话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行业大潮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规划院作为供给侧,可能更多的是要研究需求端的需求,练好自己的本领,求生存、求发展。此刻,事业单位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我们很多的规划院都在探讨改革的问题,很多院长可能也都在思考该如何选择。但不管结果如何,作为一个机构或者部门来讲,面对供给侧改革,强化自身的技术和研究能力,努力寻求创新之路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在这里借这个机会与大家探讨一下清华同衡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1. 人的城市
对于供给侧改革,我们肯定要关注需求端的需求,了解影响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做规划的人都知道《吴越春秋》里的这句话——“筑城卫君,造廓守民”。我们的需求就像这句话一样,从城廓逐渐扩展到一个城市,无论是“卫君”也好,还是“守民”也罢,城市是人建设的,城市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在人与城市之间,如果我们把人当作一个主体,城市作为客体,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看,主体对客体有主观能动性,客体反过来又会影响主体的行为。作为这个主体,他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社会集团,从公民、社区、族群,到城市、国家甚至是整个全人类,不同的主体都对客体施加自己的意志。
很多欧洲历史城市在今天依旧保持着传统的风貌,这显然是人为的结果。下面这两张图片是华沙。二战后的华沙已经是一片废墟瓦砾,战后的重建本可以有多种选择,正常的逻辑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可以面对未来的需求,建设新的城市,但是无论是作为波兰这个国家,还是华沙市民,最终的选择是把华沙老城恢复到战前的模样。而复原以后的华沙老城也被纳入到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从另一个角度认可了复原的历史原真性。举这个例子,我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人对城市建设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方式是波兰国家意志的体现。
古城保护——对待历史的态度
城市天际线——建筑高度控制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夏天我去了一趟莫斯科,除了边上新建了一个CBD之外,现在我们看到的莫斯科城市天际线还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建的“莫斯科七姐妹”控制着城市的制高点。跟俄罗斯建筑师学会的主席交流,他讲到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历任苏联和俄罗斯领导人都会来接见建筑师学会的负责人。我的理解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其实并不是对某个建筑师个体表达尊重,而是对他所从事的职业的重视。建筑师的作品成为城市客厅的标志,这个过程不仅是设计师自己创作的过程,更是贯彻城市意志、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
上午,施院长对北京市总规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们看到了整个规划行业大家做了多少的努力,实现了今天总规从编制体系到内容、到方法的变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北京总体规划之所以在这个阶段能够有这样一个变革,实际上恰恰是国家意志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清晰和明确,从中我们看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技术逻辑的推导,更重要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意志的体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的意志,不同团体的意志,对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国家意志的明确表达
不仅在俄罗斯、在中国,在西方也一样。不论是堪培拉还是巴西利亚,与其说城市是某个建筑师、规划师的作品,不如说是一种国家意志的选择。
当年中国搞改革开放,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画了一个圈。可能社会上很多人都不了解深圳的城市到底是谁规划的,谁是深圳的总规划师,但是提到改革开放的总规划师,所有人都知道。所以与其说深圳的成长是在某个规划师的努力或引导下呈现,不如说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总规划师的杰作,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在这一时期的体现,成为国家形象和对外展示的窗口。
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经济特区
不同地区的人群、不同层级的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一个社区的空间形态的形成实际上是其社会规则的空间表达,里面也会体现很多人为的因素,无论是规则、法律还是风土习俗,都有人的规则在背后支撑。
社区形态——社会规则的空间表达
2. 生态的城市
但是我们也看到,无论个人也好,还是一个社会集团也好,他们的意志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旦失去了约束,他们也可能会给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失去约束的集团意志
维护和平——人类共识
减少环境污染——公民共识
因此,我们必须给自己确定一些不可突破的底线。比如战争让生命涂炭,让很多历史遗产毁于一旦,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所以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界施加了太多的影响,一旦这些影响超出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今天,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等等都已经或正在成为人类在行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时的前提限定条件,成为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共识
人的问题总结归纳成一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文化、习俗、制度、法律……都以各种意志表达并以此作为改变世界的出发点。我们希望城市发展成什么样?如何刻画城市?我们怎么规划和设计城市?城市个性塑造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人文因素,城市发展有人的情怀在里面。
3. 科技的城市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客体的城市。如同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在不断地进化一样,城市自身也在不断地进化。1933年的《雅典宪章》提到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游憩、交通、工作。但是仅仅不到100年的时间,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城市生活:居住已经变成了以物联网为主的技术体现;游憩也已经变成了与机器、与虚拟技术互动交流的方式;交通从共享开始向自动化无人驾驶的方向发展;生产工作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人。整个世界在不断变化,推动变化的核心是科技进步,是科技在引领城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改变我们的行为和生活。
人类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将更依赖人工智能
未来人类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一定会越来越依赖于人工智能。
前段时间,谷歌公司在发布新产品时提出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软件+硬件。随着科技的进步,迟早有一天,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一个系统也必将走向智能化。我们今天已经在探讨智慧城市、智能管理等问题,随着科技进步,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
在人与城市之间,在人文与科技的基础之上,规划院可以做什么?
从人文角度来讲,很多院长都提出要做城市发展智库,它考验的是你是不是有能力对决定城市发展的社会集团中的意志不坚定者说NO,是不是能够坚定我们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发展理念,追求人类的梦想。要做到这一点,从能力上来讲,我们就需要有国际视野、有对历史大趋势进行研究的能力。具体到相应的专业,就要更多地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艺术、金融、公共管理、法律等这些领域去考虑。
站在城市这个角度,面对城市的不断进化提高,我们能不能对技术进步的需求说YES?城市希望交通更便利,效率更高,拥堵更少,环境更好,从技术上有没有什么办法去解决?能不能提供一个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在专业上你可能要考虑建筑、土木、水利、交通、市政、生态、能源、信息技术等。未来这个方向会是一个工程公司或科技公司的路径。
我们看到新时期城乡发展的新需求,对于以需求为发展导向的规划院来讲,我们应该积极由服务城乡建设拓展到服务城乡治理,由服务住建部门拓展到服务社会经济全领域。无论是仰望星空还是脚踏实地,人文研究与工程技术整合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协同和创新,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创新的,因为创新需要的不是授权,而是突破限定来赋能。
我们要站在社会经济全域角度去看我们所面对的创新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在规划圈内。无论是智库还是工程公司,一定是多方的密切协同合作提升综合能力。从北京的通州副中心到雄安,规划工程几经反复,反映出面对新时期的城市发展需求,已经不是一个大师、一家设计院或者某个单一的专业机构所能把控的,一定是更多的机构,更多的专业来整合,如今规划行业需要凝聚全行业的力量共同培育创新型的业务模式和市场。
4. 同衡的探索
清华同衡这些年的发展得益于体制优势,我们自1999年开始企业化运营,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和分化,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近年来,我们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以传统的规划设计为核心,向上长角,向下长腿。
清华同衡长了两个犄角:一个是科研信息中心,另一个是技术创新中心。此外传统业务现在也在不断分化,一些新的研究部门已经独立出来,进入到上面这个层面。这个层面的部门都是对应着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委、北京市发改委、统计局、民政局、各地方政府等等这样的机构和部门的需求,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大都市的发展研究、北京市发展研究、大数据的分析研究等等,把业务伸展到更广泛的领域。通过这些研究工作提升了我们的研究和技术分析能力,这些能力反过来又支撑传统规划设计业务水平的提高。
清华同衡还在长两条腿。一条腿是在地化,另一条腿是产业化。
今天我们都在探讨规划要统筹规建管,甚至还包括监督一体化。一张蓝图干到底,规建管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规划一定要与地方密切配合。所以我们除了与地方的兄弟院大量合作之外,也开始组建我们的地方分院,强化在地服务能力,深化地方特色研究。
在产业化方面,同衡已经孵化了不少参控股企业:人居环境院、光电院、清城睿现,同衡能源、同衡大健康等等,这些企业的技术和团队都来自于清华同衡,他们都是传统规划设计业务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延伸,将软科学的成果转化成硬技术和产品去经受市场的检验,创造更大的价值,反过来这些在市场中成熟起来的技术和产品也有助于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落地可行性。
未来,我们会以规划设计为核心,朝着这四个方向发展。
上面两个犄角,一个是偏重于宏观趋势研究;一个是侧重技术创新研究。落地的这两条腿,一个是强调地方特色、落地实施;一个是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在背后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两条脉络:一纵一横的两条研究的线和两条产业的线,有大有小、有软有硬。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我们面临很多的困难。比如说对于宏观趋势研究,你需要更大的视野,要在国际的视角上来看,但是我们现在还很少有国际型的项目,还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对于地方分院来讲怎样以较小的团队规模对接宽阔的专业领域,强化在地服务的同时如何提升综合技术能力?再比如技术创新的大数据分析研究要与IT界人才竞争,投入并不小。阿里巴巴的达摩院三年要投入1000亿。《王者荣耀》团队据说一发奖金就发100个月的工资。
在服务这块我们孵化的企业需要企业管理人才。公司经理与所长是不一样的,显然有一个很大的跨越,人才培养也要跟上去。总的来讲,尽管困难重重,但这条路径我们还是希望坚持下去,因为危机就在眼前。
5. 行业的未来
下图是前天云栖大会的照片,其实我们早已看到科技界对城市规划的觊觎,以至于看到这条消息就有人说我们马上要失业了。城市规划会被科技巨头独占吗?我觉得不会。因为城市不仅仅只有科技,还有人文情怀在里面,还有我们为了不作死而必须要坚持的底线在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底线可能是生态的可持续。
人文 + 生态 + 科技
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是人文+科技+生态可持续。规划院应该从这里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未来跟这些科技巨头合作的渠道,这才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实现转型或是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规划行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将来自科技巨头,我们唯有凝聚全行业共识,主动投身市场,走创新发展之路。
城市会一直发展下去,城市研究、城市建设、城市运维作为需求也会一直存在,但是规划行业必定要通过创新来实现转型。这就像通讯行业一样,现在通信行业一直在发展,多年前的BP机、“大哥大”早已经下岗了,如果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规划院的体制机制和研究能力逐渐升级,我们就不会有多好的未来。
这是我想与各位探讨的一些话题,可能跟业务没有多大关系,但在规划行业面临的重大调整期,这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遇,借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希望规划院院长的交流平台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去促进我们的交流,促成我们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跨机构的一些合作,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袁昕院长PPT
相关链接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