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试项目——信息采集及街坊保护更新研究(23、24、31、39号街坊)专家咨询会成功召开
导读
苏州古城于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历经4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苏州在名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中始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2022年,姑苏区启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试项目——信息采集及街坊保护更新研究(23、24、31、39号街坊),以古城4个街坊为单位,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重点文物建筑测绘与街坊保护更新探索,以期为古城街坊保护更新提供示范。2023年11月11日,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三角分院召开项目专家咨询会。
会议现场照片
会议邀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孙安军,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原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泉,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第四届副会长吴建平,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谢盈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七位专家。同时也邀请了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姚鹤林、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详细规划处副处长李捷参会。
参会专家照片
清华同衡长三角分院院长相秉军主持会议。会议第一环节为阶段性成果汇报,苏州科技大学团队介绍了入户信息采集的工作方法与成果内容;苏州工业园区测绘院团队介绍了应用新技术测绘重点文物建筑与模型建设成果;清华同衡长三角分院团队介绍了街坊更新研究的评价方式、更新方案等成果。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与会领导补充介绍了工作背景、工作需求与重点,以及面临的难点问题。
参会领导照片
第二环节专家交流,与会专家充分肯定该项工作,认为该项工作调查细致入微,研究深入扎实,实践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工作首创。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示范区,一直走在遗产保护的前沿,“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古城保护中一项重要的、必要的探索与实践,从大而化之的格局“骨架”层面深入到建筑物、构筑物、构件、历史信息等“细胞”层面,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重点带来新的认识,是全国140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首创之举。
二是技术与方法拓展。
信息采集工作引入口碑史的研究方法,将活态的、真实的文化价值观与历史建筑进行链接,更好地体现出名城的文化价值;在技术方面,测绘工作以精细化扫描对古建老宅进行测绘建模,构建出详尽入微的古城“数字孪生”数据库;街坊更新研究中统筹保护与发展两个需求,结合产权、使用效益、战略需求等,建立针对各类对象全覆盖的评估方法与更新措施。
三是认识创新。
苏州古城具有其特殊性,是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形成的典型城市代表。苏州的古城保护不止是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还应将苏州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还应以人民为中心,在保护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居民现代生活、生产需求,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是协同共建创新。
古城保护与更新是跨部门、多专业领域的工作,通过全信息全要素的信息采集与普查,形成部门协同、社区配合、居民参与的共建方式;在保护更新中,综合考虑现代社会需求,探索居民参与保护更新的不同路径与方法。
为更好地促进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与会专家提出进一步优化方向与建议。面向实施,需要加强全信息全要素的采集与普查,融合各个领域,形成“多普合一”;强化采集工作在未来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中的应用方式;提升古城保护的平台,进一步聚焦资金、土地、规划建设等政策创新与突破,为保护更新提供实施路径;注重保护更新实施时序与项目引导,建立“负面清单”;继续探索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等共建机制。理论方法层面,加强对本次工作的归纳总结,形成古城信息采集、保护更新研究的方法论,为其他名城提供借鉴。
合影
|供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
权威访谈 | 访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